
淮南王枕中丸
HUAI NAN WANG ZHEN ZHO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熱 (2.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淮南王枕中丸方劑中包含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通竅止痛: 川芎具有行氣活血、通經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頭部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引起的頭痛、頭暈、失眠等症狀,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 芳香開竅,醒神安神: 川芎氣味芳香,能醒脾開竅,有助於提振精神,改善頭昏腦脹,並能安神定志,使人安然入睡。
因此,川芎在淮南王枕中丸中發揮著活血通竅、醒神安神的重要作用,有助於改善睡眠質量,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
淮南王枕中丸中含有附子,主要原因如下:
-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通經脈、散寒止痛之功效。方劑中加入附子,可溫煦心陽,振奮脾胃,散寒止痛,對因陽氣不足、寒邪入侵所致的肢體麻木、畏寒肢冷、心悸氣短等症狀具有顯著療效。
- 配合其他藥物:淮南王枕中丸中其他藥物,如桂枝、芍藥等,具有溫經散寒、活血化瘀的作用,而附子則可增強其溫陽散寒之力,協同發揮效用,達到治療疾病的最佳效果。
淮南王枕中丸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在於桂枝的溫經散寒、通脈止痛之效。
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脈止痛之效。在枕中丸中,桂枝可以溫陽散寒,改善因寒邪入侵導致的頭部不適,如頭痛、頭暈、耳鳴等。同時,桂枝還能通經活絡,促進氣血循環,改善因氣血瘀滯導致的頭部疼痛。
因此,桂枝的加入,有利於整體方劑的溫經散寒、通脈止痛之功,有助於改善頭部不適症狀。
淮南王枕中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許多中藥藥性偏寒、熱、燥、烈等,甘草可以中和這些藥性,使藥效更平和,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
- 增強藥效: 甘草能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藥效。例如,甘草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使藥效更顯著。同時,甘草還有潤肺止咳、解毒消炎的作用,可以配合其他藥物治療咳嗽、咽喉腫痛等病症。
淮南王枕中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黃芩性寒,味苦,入肺、膽、胃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枕中丸主治心煩不眠、口乾舌燥等症狀,這些症狀往往與心火亢盛、熱擾心神有關,黃芩能清心火、解熱毒,幫助改善睡眠。
- 止咳化痰:黃芩亦有止咳化痰之效。枕中丸亦常用於治療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等症狀,黃芩能清熱化痰,利肺止咳,達到改善呼吸系統不適的效果。
綜上,黃芩在淮南王枕中丸中發揮着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作用,幫助治療心火亢盛、熱擾心神、咳嗽痰多等症狀,改善患者睡眠及呼吸系統狀況。
淮南王枕中丸方劑中含有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 緩解心悸失眠: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解心悸失眠的功效。淮南王枕中丸主治心神不安、失眠多夢、驚悸健忘,白芍可滋養心陰、寧心安神,改善患者睡眠品質。
- 調節肝脾氣血:白芍能調節肝脾氣血,緩解肝氣鬱結、脾虛失運,進而改善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
淮南王枕中丸中包含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逆: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功效。方中加入乾薑,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改善因寒邪入侵所致的嘔吐、腹痛等症狀。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乾薑可調和方中其他藥物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而傷及脾胃。同時,乾薑與其他藥物相伍,可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淮南王枕中丸方中加入花椒,主要是因為其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溫散寒邪: 花椒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在方中可溫暖經絡,散寒止痛,緩解因寒邪入侵而引發的頭痛、頭暈、肢體麻木等症狀。
2. 行氣止痛: 花椒可行氣活血,疏通經絡,止痛消腫。在方中可以改善頭部的血液循環,緩解因氣血瘀滯而導致的頭部脹痛、頭痛等症狀。
因此,花椒在淮南王枕中丸方中起着溫散寒邪、行氣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治療頭痛、頭暈等症。
淮南王枕中丸中包含杏仁,主要原因有二:
一、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枕中丸為治療肺虛久咳的方劑,杏仁能潤肺化痰,緩解咳嗽症狀。
二、清熱解毒: 杏仁亦具清熱解毒之效。枕中丸中可能含有其他熱性藥物,杏仁可輔助清熱解毒,平衡藥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熱。
杏仁在方劑中起到潤肺止咳、清熱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整體療效的發揮。
淮南王枕中丸方劑中包含白朮,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
- 健脾益氣: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能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消化不良、腹脹便溏等症狀,使患者精神充沛,睡眠安穩。
- 除濕止瀉:白朮具有燥濕利水之效,可有效祛除體內濕氣,改善濕氣困脾所致的腹瀉、肢體沉重等症狀,使患者體內環境平衡,有助於睡眠品質提升。
因此,白朮的健脾益氣及除濕止瀉功效,使其成為淮南王枕中丸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有助於改善睡眠障礙,恢復睡眠品質。
淮南王枕中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改善睡眠品質: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睡眠不足或失眠,往往與血虛氣弱、心神不寧有關。當歸可補益心血,改善血氣循環,使心神安定,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
2. 溫陽散寒,緩解頭部寒痛:枕中丸多用於頭部寒痛、風寒頭痛、神經衰弱等症。當歸具有溫陽散寒的功效,可驅散頭部寒氣,緩解頭部疼痛,改善神經系統功能,進而改善睡眠。
淮南王枕中丸方劑中包含大黃,主要是因為大黃具有以下兩方面的作用:
-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功效。方劑中加入大黃,可以幫助清除腸道積熱,改善便祕症狀,促進腸胃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
- 活血化瘀: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起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枕中丸主治頭痛、眩暈、失眠等病症,大黃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以幫助緩解腦部血液循環不暢引起的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淮南王枕中丸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範疇涉及「五勞六極七傷」,屬中醫虛損性疾病之總稱。所謂「五勞」指五臟勞損;「六極」為氣、血、筋、骨、髓、精之極度虛損;「七傷」多指陰寒、陰痿、裏急、精漏、精少、精清、小便頻數等腎氣虧損證候。其病機關鍵在於「胃氣不和,發于五臟」,脾胃功能失調後,進一步影響五臟氣血生化,導致「虛勞小便或難或數」「飲食不進」等虛實夾雜之證。
症狀特點包含:
- 氣血失和:虛勞所致小便異常(或難或數)、多思慮,此與心脾兩虛相關。
- 脾胃滯礙:宿食積滯化熱,流注百脈,導致「沉滯着中膈」,甚則胸膈痞悶、食積偏着一側。
- 寒熱錯雜:既有「宿食熱所爲」之鬱熱,又有「胃氣不和」之虛寒,呈現虛實寒熱交織之象。
整體而言,此方針對「虛勞夾實」之證,兼具補虛、調和、化瘀、溫通之功。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陽健脾為本
- 附子、桂心、乾薑、蜀椒:此四味皆屬辛溫之品,能溫腎陽(附子)、通心陽(桂心)、暖脾胃(乾薑)、散寒止痛(蜀椒)。針對虛勞寒證,尤其「六極七傷」中陽氣虛衰、陰寒內生之病機。
- 白朮、甘草:健脾益氣,助運化而治「脾氣不和」「飲食不進」,與溫陽藥共築中焦氣化之基。
2. 養血調肝為輔
- 芎藭、當歸、芍藥:此三味為養血活血經典組合。芎藭行氣活血,當歸補血和血,芍藥(白芍)斂陰柔肝,合而調節「虛勞」所致血虛兼瘀滯,尤其「多思」一症,與肝血不足、魂不守舍相關。
3. 瀉熱通滯為標
- 大黃、黃芩:大黃瀉下通瘀,黃芩清上焦鬱熱,二者合用以解「宿食化熱」之標實。大黃用量較輕(1兩),意在緩下而不傷正。
- 杏仁:宣肺潤腸,助大黃通降腸道,亦能開提肺氣以調暢氣機,解決「沉滯着中膈」之氣機壅塞。
4. 蜜丸緩圖其功
煉蜜為丸,取其甘緩補益,兼制大黃、附子之峻烈。服法以酒送服,藉酒性溫通以助藥力達於經脈,符合「流入百脈」之病機描述。
整體方義
全方以溫補為主,瀉熱為輔,標本兼顧。其組成邏輯符合「補虛—瀉實—調和」三層次:
- 補虛:白朮、甘草、當歸補氣血;附子、桂心溫陽氣。
- 瀉實:大黃、黃芩、杏仁清熱通滯。
- 調和:芎藭、芍藥、蜀椒調氣血、散寒結。
此方尤適於「虛勞兼有宿食鬱熱」之複雜病證,通過溫通與清瀉並行,恢復中焦樞機,使氣血得補、鬱熱得解。
傳統服藥法
芎藭2兩,附子2兩(炮),桂心2兩,甘草2兩(炙),黃芩2兩,芍藥2兩,乾薑2兩,蜀椒2兩(汗),杏仁4兩(去皮尖,熬),白朮5兩,當歸2兩,大黃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丸,以酒送服,每日3次,夜服3丸。
忌海藻、菘菜、生蔥、豬肉、冷水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主要用於治療五勞六極七傷、胃氣不和、發於五臟、虛勞小便或難或數、令人多思、脾氣不和、宿食熱所爲、流入百脈、食飲不進、沉滯著中膈,並來著一邊,或食不消。
- 本方中川芎、附子、桂枝、甘草、黃芩、白芍、乾薑、花椒、杏仁、白朮、當歸、大黃等中藥均具有一定的毒性,因此在使用本方時應遵醫囑,切勿擅自用藥。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出現頭暈、心悸、胸悶、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時,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淮南王枕中丸, 出處:《醫心方》卷十三引《錄驗方》。 組成:石斛、巴戟天、桑螵蛸、杜仲各等分。 主治:強陰氣,補諸虛。主治:陰氣衰,腰背痛,兩脛悁疼,小便多瀝,失精,精自出,囊下濕癢。
淮南王枕中丸, 出處:《外台》卷十七引《古今錄驗》。 組成:芎藭2兩,附子2兩(炮),桂心2兩,甘草2兩(炙),黃芩2兩,芍藥2兩,乾薑2兩,蜀椒2兩(汗),杏仁4兩(去皮尖,熬),白朮5兩,當歸2兩,大黃1兩。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胃氣不和,發於五臟,虛勞小便或難或數,令人多思,脾氣不和,宿食熱所爲,流入百脈,食飲不進,沉滯著中膈,並來著一邊,或食不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