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大補益當歸丸中以當歸為主要藥材,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效,能改善氣血不足、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
- 潤燥養血: 當歸能潤腸通便,改善血燥便祕,並滋養陰血,使皮膚潤澤,氣色紅潤。
故大補益當歸丸以當歸為君藥,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血虛血燥等症狀,達到補血益氣、調經止痛、潤燥養血的功效。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引血歸經:川芎味辛溫,性微燥,能活血行氣,通經止痛。與當歸、黃芪等藥材共同作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血液循環,使補益藥材的藥效能更好地發揮,並避免補而不通,造成瘀滯。
- 增強補益效果:川芎具有升陽舉陷之功效,能幫助補益藥材更有效地提升陽氣,改善體質,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同時,川芎還能疏散風邪,有助於預防補益過程中可能出現的風寒之症。
「大補益當歸丸」方劑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 續斷性味甘苦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與當歸、黃芪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加強補益肝腎,改善腰膝酸軟、筋骨無力等症狀,提升整體的補益效果。
- 活血化瘀,止痛: 續斷亦具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氣血不足、瘀血阻滯所致的腰膝疼痛,能起到緩解作用,配合當歸等藥材,可更有效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藥力: 當歸性偏寒涼,若單獨服用,易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乾薑辛溫,能溫中散寒,助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補血活血的作用,避免藥性過寒。
- 調和藥性,平衡寒熱: 方中含有其他涼性藥材,如當歸、熟地、川芎等,乾薑的加入,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性過盛,使藥性溫和,不易損傷脾胃。
因此,乾薑的加入,既能溫陽助藥力,又能調和藥性,使大補益當歸丸的藥效更佳,更適合寒性體質的人服用。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血滋陰:阿膠性溫,味甘,入血分,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與當歸、黃芪等藥材搭配,可有效改善氣血不足、陰虛血燥等症狀,達到補益氣血、滋陰潤燥之效。
- 固本培元:阿膠富含膠原蛋白,可促進骨骼生長,增強體質,並有助於改善血虛所致的貧血、面色蒼白等症狀。與其他補益藥材共同使用,可起到固本培元、強健體魄的作用。
因此,阿膠在該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補血滋陰、固本培元的功效,有助於整體提升身體機能。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當歸性溫,補血活血力強,但若單用,容易燥熱傷陰。甘草與之配伍,能減輕當歸的燥熱之性,使其補而不燥,更利於人體吸收。
- 增強補益效果: 甘草補脾益氣,與當歸合用,相輔相成,能增強補血益氣之效,更能有效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大補益當歸丸中包含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益氣,助藥力: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當歸性溫,補血活血,但偏於滋膩,易傷脾胃。白朮加入可健脾胃,提升脾胃運化功能,使當歸補血之力得以更好地發揮,避免滋膩傷脾。
- 固本培元,增強療效: 白朮能補脾氣,增強體質,為補益之本。與當歸共同作用,可增強補益效果,使身體恢復元氣,達到固本培元之效。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為了溫補脾胃,助藥力行氣。
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等功效。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二者搭配,可溫補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藥效,並能減緩當歸滋補過於滋膩之弊,使藥力平和,不致造成身體負擔。
大補益當歸丸中包含附子,主要是因其溫陽補腎之效。附子性溫熱,入心、腎經,能溫煦陽氣,振奮心陽,對於寒性體質、陽虛氣弱者,可起到溫補脾腎、驅散寒邪的作用。
當歸補血活血,與附子溫陽補腎相配,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溫補腎陽,對於氣血不足、腎陽虛弱導致的各種虛寒症狀,如畏寒肢冷、腰膝痠軟、面色蒼白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大補益當歸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原因有二:
一、助當歸活血行氣:白芷味辛性溫,有散風寒、通鼻竅、止痛的作用,能助當歸活血行氣,並加強其補血功效。當歸補血潤燥,白芷則通竅止痛,二者相輔相成,能更有效地改善氣血運行,改善虛寒疼痛等症狀。
二、協調藥性:白芷性溫,能緩解當歸的偏寒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更適合體質偏寒的人服用。同時,白芷還能祛風濕,與當歸共同作用,改善氣血循環,提高藥效。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桂枝,看似與補益之方相悖,實則有其深意。
桂枝性溫,味辛甘,入心、脾、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活血通絡、調和營衛之功效。一方面,桂枝可助當歸活血化瘀,改善血行,使補益藥物更易於吸收,提高藥效。另一方面,桂枝溫經散寒,可緩解當歸補益之性偏寒,防止寒凝血瘀,避免藥性過於滋膩。
因此,桂枝的加入,不僅能提升藥效,更能平衡藥性,使補益功效更加全面,安全有效。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有兩大原因:
- 緩解當歸補血之燥熱: 當歸性溫,補血力強,但易燥熱。白芍性微寒,可緩解當歸的燥熱之性,防止補血過度,造成血熱上火等副作用。
- 調和營血,養血柔肝: 白芍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並與當歸共同作用,使補血更為平和,減少肝氣鬱滯的風險,使血氣調和。
白芍與當歸相輔相成,互相調和,使補血功效更為溫和有效,避免補血過度而引起的不良反應。
大補益當歸丸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當歸則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二者合用,一寒一溫,相輔相成,既能滋陰養血,又能活血通絡,對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等症狀,有很好的療效。
- 緩解燥熱: 當歸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而生地黃性寒,可以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平衡當歸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從而更安全有效地達到補血活血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大補益當歸丸主治功效分析
大補益當歸丸,顧名思義,乃一補益氣血之劑,其組成藥味繁多,功能廣泛,臨牀應用甚為廣泛。細觀古籍所述,可歸納其主治功效如下:
一、婦科產後諸虛:
此方最為擅長者,莫過於治療婦人產後虛損之證。無論是《千金翼方》還是《備急千金要方》均明確指出,其能治「產後虛羸不足,胸中少氣,腹中拘急疼痛,或引腰背痛,或所下過多,血不止,虛竭乏氣,晝夜不得眠,及崩中,面目脫色,脣乾口燥」等諸般症狀。此處之「虛羸不足」,乃指產後氣血虧虛,精氣不足所致;「胸中少氣」乃氣虛之象;「腹中拘急疼痛」,則多因氣血不足,胞宮失養,絡脈拘急所致;「或引腰背痛」,亦與氣血不足,筋骨失養有關;「所下過多,血不止」,則指產後惡露不絕,乃氣虛統攝無力所致;「虛竭乏氣,晝夜不得眠」,則氣血兩虛,心神失養,故見失眠;「及崩中」,乃指陰道大量出血,多與沖任損傷,氣虛血脫有關;「面目脫色,脣乾口燥」則氣血大虛之象。
《女科百問》更直言此方「治婦人諸虛不足」。可見,此方乃是治療婦人產後氣血虧虛之要方,廣泛適用於產後各種虛弱症狀。
二、男子傷損諸症:
《千金翼方》和《備急千金要方》亦提到,此方「亦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內有所傷,臟虛吐血,及金瘡傷犯皮肉」。此處之「傷絕」,指外力損傷所致的嚴重內傷,導致臟腑功能受損;「或從高墮下,內有所傷」,亦是指因外力導致的臟腑損傷;「臟虛吐血」,則指臟腑功能受損,導致血液不循常道而從口中吐出;「金瘡傷犯皮肉」,則指外傷導致的皮膚肌肉損傷。由此可見,此方不僅適用於婦女產後,亦可治療男子因外傷導致的內外損傷,甚至包括外傷導致的出血症狀。
三、治療原理分析:
大補益當歸丸之所以能治療上述諸症,與其組方配伍密切相關。此方以補益氣血為核心,兼顧溫陽散寒、活血行氣、滋陰潤燥等多種功效。
- 補益氣血: 當歸、白芍、阿膠、生地黃等藥物,皆有補血養血之功,可補養因產後或外傷所致的血虛;人參(《雞峯普濟方》中有) 、白朮、甘草則能健脾益氣,促進氣血生化之源。
- 溫陽散寒: 乾薑、附子、桂枝、吳茱萸等辛溫之品,能溫中散寒,回陽救逆,驅散體內寒邪,改善因寒凝而導致的疼痛,對於產後體虛,或外傷後氣血運行不暢者尤為適宜。
- 活血行氣: 川芎、當歸活血行氣,暢通氣機,使氣血運行順暢,緩解疼痛。
- 滋陰潤燥: 阿膠滋陰潤燥,防止陰血虧虛過甚,同時也有助於止血。
- 調和諸藥: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使諸藥協同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
- 舒筋活絡: 續斷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對於腰背疼痛、筋骨失養者有效。白芷祛風止痛,有助於外傷之疼痛,並排膿消腫。
綜合而言,大補益當歸丸乃一氣血雙補,兼顧溫陽散寒、活血行氣之劑,其治療原理在於補虛、祛邪並重,通過補益氣血,溫散寒邪,活血行氣,滋養陰血,恢復機體陰陽平衡,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總結:
大補益當歸丸,為一補益氣血之良方,其主治功效廣泛,不僅適用於產後諸虛,亦可治療男子因外傷導致的內外損傷。其治療原理在於補虛祛邪,通過補益氣血、溫陽散寒、活血行氣、滋陰潤燥等方法,全面調理機體功能,恢復陰陽平衡,從而達到治癒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當歸4兩,芎窮4兩,續斷4兩,乾薑4兩,阿膠4兩,甘草4兩,白朮3兩,吳茱萸3兩,附子3兩,白芷3兩,桂心2兩,芍藥2兩,乾地黃10兩。若有真蒲黃,加1升,絕妙。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酒送下,日3夜1。不知,加至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大補益當歸丸具有補血、益氣、溫經、散寒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服用後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大補益當歸丸, 出處:《千金》卷四。 組成:當歸4兩,川芎4兩,續斷4兩,乾薑4兩,阿膠4兩,甘草4兩,白朮3兩,吳茱萸3兩,附子3兩,白芷3兩,桂心2兩,芍藥2兩,乾地黃10兩。 主治:産後虛羸不足,胸中少氣,腹中拘急疼痛,或引腰背痛;或所下過多,血不止,虛竭乏氣,晝夜不得眠;及崩中,面目脫色,唇乾口燥;亦治男子傷絕,或從高墮下,內有所傷,臟虛吐血,及金瘡傷犯皮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