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要藥,能補血養血,改善氣血不足,使氣血充盈,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心悸等症狀,適合氣血虛弱者。
- 調經止痛: 當歸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之功效,能改善女性經期不順、痛經等症狀,且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不暢,緩解疼痛。
因此,「當歸」作為「十三味當歸補虛湯」的重要組成部分,可有效改善氣血虛弱、經期不順等症狀,提升患者體質。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該方以當歸補血為主,黃耆的加入可協同補氣,使氣血雙補,達到整體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的效果。
- 增強補益作用:黃耆具有增強免疫力,促進造血功能的作用,與當歸等藥材配合,可更有效地改善氣血虛弱、體虛乏力等症狀,增強整體的補益作用。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清熱解毒的功效。方中以當歸補血,但補血過於燥熱,易耗陰血,加入生地黃可滋陰涼血,避免補血過於燥熱,使補血功效更加平和,避免滋生內熱。
- 調和藥性: 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芪、黨參、白朮等偏溫燥,而生地黃性寒,加入其中可起到調和藥性、平衡寒熱的作用,使方劑更適合陰虛陽亢的體質使用。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具有回陽救逆、溫補心陽之功效。此方主要用於脾腎陽虛、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寒證,如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腰膝酸軟等。附子可溫補脾腎之陽,促進氣血生化,從而達到補虛的效果。
2. 助藥力: 附子性溫,能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當歸補虛湯中其他藥物多屬滋陰補血之品,附子可以溫陽助運,使藥力更好地到達病竈,提高療效。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朮味甘性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方中當歸補血,但血虛多伴脾虛,無法運化水濕,故以白朮健脾以助運化,使血氣得養,補虛效果更佳。
其二,本方用於治療脾虛氣弱、血虛證,而白朮可燥濕健脾,脾胃健運,則氣血生化有源,有助於改善虛弱體質,提高療效。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陽氣: 當歸補虛湯主要功能為補氣養血,但其藥性偏於滋陰,易於寒凝血滯。乾薑性溫,辛散溫通,可溫中散寒,化瘀止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防止藥性偏寒,更好地發揮補益作用。
- 調和藥性,提高療效: 當歸補虛湯中包含多種藥材,如生地黃、熟地黃等滋陰藥,容易造成脾胃虛寒。乾薑可溫脾暖胃,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寒涼,提高整體療效,使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當歸燥性:當歸性溫,入血分,長期服用容易燥熱傷陰。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滋陰養血,並可緩解當歸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更適合氣血虧虛,陰虛火旺的患者服用。
- 協調藥性: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如黃芪、黨參等相輔相成,可更好地補氣養血,調和脾胃,促進氣血生化,達到補虛的效果。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本: 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之功效。當歸補虛湯主要針對氣虛血虧、脾腎不足所致的各種虛證,而人參能補益元氣,為藥方提供氣血雙補的基礎,進一步提升補虛效果。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提高人體抵抗力,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在補虛的同時,人參也能幫助抵禦外邪侵襲,降低病邪對人體的傷害,起到扶正祛邪的效果,使補虛效果更持久。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一、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增強藥效的作用。方中多味藥性偏寒涼或溫燥,甘草可起到中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脾或溫燥傷肺,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
二、 增強補益作用: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和藥性、益氣和中之效,與方中其他補益藥材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補虛效果,使整體療效更佳。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包含川芎,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引藥入血: 川芎味辛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通經止痛之功效。方中以當歸補血為主,加入川芎可引導當歸入血,促進補血功效的發揮,同時緩解血瘀阻滯,改善氣血運行不暢。
- 溫通經絡,協調藥性: 方中多用滋補藥物,容易造成氣機阻滯,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疏通經絡,使藥物更容易到達病竈,同時平衡滋補藥物的溫補作用,避免過於燥熱。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因為吳茱萸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
方劑中以當歸補血養血,但血虛多伴隨脾胃虛寒,易導致脘腹冷痛、嘔吐等症狀。吳茱萸性溫,入脾胃經,可溫中散寒,緩解脾胃虛寒所致的各種不適。同時,吳茱萸還可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也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吳茱萸,不僅可以溫補脾胃,還可緩解血虛所致的各種症狀,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杜仲,主要是針對其補腎壯腰、強筋骨的功效。
杜仲性溫,味甘,歸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安胎的作用。其能補益肝腎之精氣,固攝精血,從而達到強筋壯骨的效果。
此外,杜仲還可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提高機體的免疫力,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膝痠軟、頭暈耳鳴、腰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 高良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當歸補虛湯補氣血,但氣虛之人往往脾胃虛寒,容易導致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高良薑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脾胃運化,使補益之藥更好地被人體吸收。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 當歸補虛湯藥性偏於滋補,但其中也含有部分寒涼之藥。高良薑的溫性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傷脾胃,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因此,高良薑在十三味當歸補虛湯中起到溫中散寒、助脾胃運化,以及調和藥性的作用,使其補益效果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 」,主要成分是:當歸,黃耆,生地黃,附子,白朮,乾薑,白芍,人參,甘草,川芎,吳茱萸,杜仲,高良薑, 主治功效是:女性身體虛弱,胸悶腹滿,四肢疲倦乏力,頭暈目眩,心神恍惚,飲食多傷脾胃,有時怕冷怕熱,一切虛寒症狀。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白芍: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
白朮: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
川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
杜仲: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安胎、補腎。
附子: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
乾薑: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
高良薑:溫中祛寒、燥濕止痛、溫中止嘔、止嘔、活絡止痛、理氣行氣、降氣、補陽、健脾胃、治瘧、行氣止痛、鎮痛解熱。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人參: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
生地黃: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
吳茱萸: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
傳統服藥法
當歸(去蘆,酒浸)1兩,黃耆(捶破,蜜炙)1兩,熟乾地黃(洗淨)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白朮(炒)半兩,乾薑(洗,炮)半兩,白芍藥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川芎半兩,吳茱萸(去枝梗,湯泡7次,炒)1分,杜仲(去皮,銼,炒去絲)1分,良薑1分(炒)。
嚼碎。每服2錢,水1大盞,加生薑5片,棗子2個,煎至5分,去滓,空心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是一張補氣養血、溫經散寒的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婦女氣血虛弱、身體虛寒、四肢無力、頭暈目眩、心悸氣短、食欲不振等症狀。但由於本方中含有附子、乾薑等溫熱性中藥,因此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等不良反應。此外,本方中含有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的中藥,因此孕婦、月經期間及出血性疾病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十三味當歸補虛湯,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十。 組成:當歸(去蘆,酒浸)1兩,黃耆(捶破,蜜炙)1兩,熟乾地黃(洗淨)半兩,附子(炮,去皮臍)半兩,白朮(炒)半兩,乾薑(洗,炮)半兩,白芍藥半兩,人參(去蘆)半兩,甘草(炙)半兩,川芎半兩,吳茱萸(去枝梗,湯泡7次,炒)1分,杜仲(去皮,銼,炒去絲)1分,良薑1分(炒)。 主治:婦人諸虛不足,心胸痞悶,四肢倦怠,頭目昏眩,心間恍惚,飲食多傷,或時惡寒惡熱,一切虛寒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