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當歸補中湯」的名稱中即點明瞭方劑的核心組成——「當歸」。
「當歸」作為本方劑的君藥,其入藥原因主要有兩點:
- 補血活血: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其補血作用有助於改善氣血不足,而活血作用則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瘀導致的各種病症。
- 補中益氣: 當歸同時具有補中益氣的功效,能滋養脾胃,增強機體抵抗力。此功效對於一些氣血不足、脾胃虛弱的患者尤為重要。
因此,當歸作為「當歸補中湯」的主要藥材,其補血活血、補中益氣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氣血虛弱、血瘀證、脾胃虛弱等症的關鍵藥物。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行氣,助當歸補血: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之功。它能促進血液循環,使當歸補血效果更佳,避免瘀滯阻礙血行。
- 配伍相宜,相輔相成:當歸補血養血,但性偏潤,容易滯氣。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有效緩解當歸的滯氣之弊,使補血效果更顯著,並避免因補血過度而引起頭暈、胸悶等症狀。
當歸補中湯組成中加入阿膠,主要是因為阿膠與當歸在補血、養血方面有著協同作用。
阿膠性溫,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安胎之功效。它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紅蛋白生成,達到補血效果。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功效。它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液生成,同時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
因此,阿膠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血養血的功效,使藥效更佳,更能達到治療目的。
在中藥方劑「當歸補中湯」中,艾葉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的功效。艾葉性溫味苦辛,能夠溫經散寒、止血安胎,適用於治療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出血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艾葉能夠增強方劑的溫經散寒作用,對改善寒性疾病和婦科問題非常有益。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 當歸補中湯中藥材性味偏溫燥,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使藥效更溫和。
- 增強補益: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補脾益氣、和中緩急、調和諸藥的作用,與當歸等藥材相配合,可增強補血益氣之效,使補益作用更全面,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當歸補中湯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調和藥性,更能增強補益,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具有大補元氣、補脾益氣、生津止渴之效。當歸則性溫,味甘辛,主入血分,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之功。兩者合用,可補益氣血,使氣血充足,有助於改善虛弱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提高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當歸則有活血化瘀、祛瘀生新之功,可消除體內病邪。兩者相輔相成,既能補益氣血,又能驅除病邪,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的功效。當歸補中湯主要用於氣血虛弱、脾胃不健等症,黃耆的補氣功效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有助於整體氣血的恢復。
- 相輔相成: 黃耆與當歸性味相合,功能互補。當歸補血活血,黃耆補氣固表,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達到補氣養血、益脾健胃的效果。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杜仲,主要原因有二:
- 補腎壯腰:杜仲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能補肝腎、強筋骨,與當歸、黃耆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補益氣血、強健筋骨,增強體質。
- 固腎止遺:杜仲具有固腎止遺的功效,對於因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等症狀,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杜仲在當歸補中湯中起到補腎壯腰、固腎止遺的作用,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補氣血、強筋骨的功效。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益氣,助補血: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功效,能補脾胃之氣,促進脾胃運化,使當歸補血的功效更加顯著。
- 扶正固本,防虛脫:當歸補血性偏潤滑,容易導致脾虛濕困。白朮加入後,能健脾燥濕,扶正固本,防止補血過度而導致虛脫,使補血效果更穩定持久。
因此,白朮在當歸補中湯中發揮著健脾益氣、輔助補血、防虛脫的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當歸補中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效,可緩解當歸補血之燥性,避免血燥生風。
其二,白芍與當歸相配,可協同補血活血,並有助於調和營血,使血氣運行通暢,達到補血養血、調經止痛的效果。
白芍的加入,不僅能使方劑功效更趨完善,更能提高其安全性,避免單純補血帶來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當歸補中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過期不産」,指妊娠超過足月仍未分娩的狀況。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氣血不足或運行不暢所致,致使胎元失養,産力匱乏。方劑設計核心在於「補氣養血、溫經助産」,通過調補母體氣血,促進胞宮氣血充盈,從而推動分娩。
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補氣固本:
- 人參、黃耆、白朮、甘草:共奏健脾益氣之效,助中焦運化以資生氣血,為産力提供能量基礎。
- 杜仲:補肝腎、強筋骨,古謂能「安胎助産」,益精血以固胎元。
養血活血:
- 當歸、川芎、白芍:為養血活血經典組合(類四物湯架構)。當歸活血兼潤燥,川芎行氣活血,白芍斂陰緩急,共調胞宮血脈。
- 阿膠:滋陰補血,止血安胎,針對血虛兼有燥象者。
溫經調沖:
- 艾葉:溫經散寒、止血安胎,能暖胞宮、促氣血運行,古方中常用於虛寒性難産。
- 北五味子:斂肺益腎,固攝氣陰,防氣血過耗,協調氣血陰陽平衡。
綜合作用機制
此方以「補氣養血為體,溫通助産為用」:
- 氣血雙補可改善母體虛弱狀態,尤其針對氣虛血弱、胞宮失養者。
- 活血溫經之品(如當歸、川芎、艾葉)能促進子宮收縮力,兼具「補而不滯」之效,避免純補礙産。
- 全方標本兼顧,通過調和氣血陰陽,間接激發産道自然運作,符合「養胎促産」的中醫産科思路。
延伸思考
此方與「補中益氣湯」皆重補氣,但更側重養血溫經,反映婦科「以血為本」的特點。若氣滯明顯(如胸腹脹滿),古人或加陳皮、枳殼等行氣藥,然此方原構成為虛證而設,體現「虛者補之」的辨證邏輯。
傳統服藥法
當歸、川芎、阿膠、艾葉、甘草、人參、黃耆、杜仲、白朮、白芍、北味。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孕婦及哺乳期婦女慎用。
- 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
- 服藥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當歸補中湯, 出處:《女科指掌》卷四。 組成:當歸、川芎、阿膠、艾葉、甘草、人參、黃耆、杜仲、白朮、白芍、北味。 主治:過期不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