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補當歸丸

NEI BU DANG GU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胎産新書》卷三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5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肝經 18%
腎經 16%
心經 15%
肺經 8%
胃經 8%
大腸經 6%
心包經 4%
膽經 1%
脾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續斷,是基於其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

續斷味甘苦,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作用。當歸則補血活血、調經止痛,與續斷相配,可起到補益肝腎、強筋壯骨的作用。

此外,續斷對於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跌打損傷等症也有較好的療效,因此在內補當歸丸中加入續斷,可以起到更加全面、有效的補益效果。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阿膠,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血: 阿膠為驢皮膠,性溫味甘,具有滋陰補血、潤燥止渴之效。當歸則補血活血,兩者合用,可滋補陰血,改善氣血虛弱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四肢乏力等症狀。
  2. 固本培元: 阿膠具有補益氣血、固本培元的作用,可增強體質,提高機體的抵抗力。配合當歸,可有效改善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問題,使人體恢復元氣,促進健康。

內補當歸丸方劑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補氣升陽,祛風止痛: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補氣升陽、祛風止痛的功效。當歸丸主治血虛氣弱、頭暈目眩、面色蒼白等症,白芷的補氣升陽作用可以增強當歸補血的功效,而祛風止痛作用則可以緩解頭暈目眩的症狀。
  2. 助當歸活血行氣:白芷能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當歸活血化瘀的功效。內補當歸丸中,當歸補血,白芷活血行氣,兩者相輔相成,可以更好地改善血虛氣弱、經血不調等症狀。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肉蓯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壯陽,益精血:肉蓯蓉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血的功效。與當歸等藥材共同作用,可增強補血養血之力,提升藥效,更有效地改善氣血不足、腰膝酸軟等症狀。
  2. 潤腸通便,助藥力:肉蓯蓉能潤腸通便,促進腸胃蠕動,有助於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同時,它還能緩解藥物對腸胃的刺激,提高患者的服藥體驗。

內補當歸丸中添加蒲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蒲黃性溫,味甘,歸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生肌的功效。內補當歸丸以補血養血為主,加入蒲黃可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使補血效果更顯著。
  2. 調和藥性:當歸性溫,味甘辛,歸心、肝、脾經,補血活血,但易滋膩。蒲黃性溫,味甘,可調和當歸的滋膩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溫,使其更適合於體質偏虛的人羣使用。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厚朴,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厚朴燥濕化痰:當歸補血活血,但容易導致痰濕內阻。厚朴性燥,味辛,入脾胃經,具有燥濕化痰、行氣消積的功效,可有效化解當歸補血所致的痰濕之弊,使補而不滯,更好地發揮當歸補血的功效。
  2. 厚朴行氣止痛:內補當歸丸常用於血虛引起的疼痛,厚朴行氣止痛,可以疏通氣血,緩解疼痛。當歸補血活血,厚朴行氣止痛,兩者相輔相成,可更好地緩解血虛所致的疼痛症狀。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針對其溫中散寒、止痛止嘔的功效。

當歸性溫,偏於補血活血,但對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等症狀,單靠當歸不足以完全解決。吳茱萸性溫,善於溫中散寒,並能止痛止嘔,可增強當歸的溫陽散寒效果,協同補血活血,從而更好地治療寒凝血瘀、脾胃虛寒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腹痛、嘔吐等症狀。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溫陽助陽:附子性溫,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補腎陽、散寒止痛之效。當歸補血活血,但偏於滋陰,若患者陽氣虛弱,服用當歸恐助其陰寒,影響藥效。附子可溫陽助陽,使當歸補血活血之效得以發揮,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氣血流通。

二、陰陽平衡:附子溫陽,當歸補血,二者相配,一溫一補,陰陽調和,可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內補當歸丸」中的「當歸」是其核心藥材,其入藥原因主要有二:

一、補血滋陰: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養血、潤燥滑腸、活血止痛之功效。藥性溫和,適合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月經不調、虛寒腹痛等症狀。

二、調和氣血: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液循環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病症,例如頭暈眼花、四肢麻木、腰膝酸軟等。其亦可與其他藥材相配,增強藥效,達到更加理想的治療效果。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利濕,助藥力達脾: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當歸滋補血虛,但若脾虛濕盛,則藥力難以到達血分,茯苓健脾利濕,可助當歸補血之功,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

2. 協調藥性,防止滋膩: 當歸性溫,滋補血虛力強,但若過於滋膩,易致濕阻中焦,茯苓利濕滲濕,可協調當歸的滋膩之性,使藥性更為平和,避免滋膩壅滯。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行氣,輔助當歸補血: 川芎性溫,具有活血行氣、止痛的功效。當歸性溫,補血養血,但若血行不暢,則補血效果減弱。川芎與當歸搭配,可促進血液循環,使當歸補血效果更佳。
  2. 疏通經絡,改善血虛症狀: 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血虛所致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與當歸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改善血虛所致的各種病症。

總而言之,川芎在內補當歸丸中起到活血行氣、疏通經絡的作用,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發揮補血養血、改善血虛症狀的效果。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白芍,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個作用:

1. 緩解當歸補血之燥性: 當歸性溫,補血之力強,但久服易燥熱。白芍性微寒,能緩解當歸的燥性,避免補血過度而出現上火、口乾舌燥等症狀。

2. 協調當歸養血功效: 白芍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與當歸相輔相成,共同達到養血柔肝、調經止痛的效果。白芍還能減少當歸補血後的淤血現象,使其補血效果更加穩定持久。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當歸等藥物的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燥而傷陰。
  2. 增強藥效:甘草能補脾益氣,與當歸等藥物配合,可增強補血養血的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總之,甘草在內補當歸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性味調和,提高藥效,使藥物更安全有效地發揮療效。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當歸性溫,但偏於補血養血,對於寒性體質或脾胃虛寒者,單用當歸恐難以溫陽散寒,故加入乾薑以增強溫陽作用,提高藥效。
  2. 促進藥效:乾薑性溫,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當歸的藥效發揮,達到補血養血、活血化瘀的效果。同時,乾薑還能改善脾胃功能,有助於當歸的吸收和利用,提高整體療效。

內補當歸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滋陰補血:熟地黃性溫,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益精填髓之功效。方中當歸補血活血,與熟地黃相配,可增強補血效果,從根本上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症狀。

二、填精益髓:熟地黃能滋養腎陰,填精益髓,對於腎虛精虧所致的腰膝痠軟、頭昏耳鳴、神疲乏力等症狀,具有很好的療效。與當歸合用,可協同補血養血,提高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內補當歸丸 」,主要成分有:續斷、阿膠、白芷、肉蓯蓉、蒲黃、厚朴、吳茱萸、附子、當歸、茯苓、川芎、白芍、甘草、乾薑、熟地黃。主治功效:經期延後;經水像屋頂漏水般;頭暈目眩,小腹疼痛。還有白帶,喉嚨裡有一股臭味,類似魚腥味。噁心嘔吐。

續斷具有補陽、補氣、強筋骨、補益肝腎、利水消腫、安胎、通經絡、止血等功效。

阿膠具有補血、補氣、滋陰、止血、止咳化痰、清熱利尿、清肺熱利咽、安胎、潤燥、補血養肝等功效。

白芷具有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等功效。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性平,味甘淡,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附子,辛、甘,大熱,有毒,具有溫裡溫中、散寒止痛、回陽救逆之功。

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經散寒、溫裡溫中、補陽、止瀉、止血、破血消癥、健脾胃、溫化寒痰、活絡止痛等功效。

厚朴具有溫裡溫中、降氣、健脾胃、燥濕、驅蟲殺蟲等功效。

蒲黃具有多種傳統代功效,包括止瀉、活血化瘀、止血、清熱涼血、清熱利尿和排膿。

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道之效。

熟地黃具有補血、滋陰、益精、補腎、滋補養生等功效。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總結:中藥方劑「內補當歸丸」具有補血養肝、活血化瘀、溫經散寒、止痛等功效,可治療經期延後、經水不調、腹痛、白帶、喉嚨異味、噁心嘔吐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川斷1兩,阿膠1兩,白芷1兩,蓯蓉1兩,蒲黃(炒黑)1兩,厚朴1兩,吳茱萸1兩,附子1兩,當歸1兩,茯苓1兩,川芎8錢,白芍8錢,甘草5錢,乾薑5錢,熟地1兩5錢。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80丸,空心白湯送下。先服理經四物湯,次服本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內補當歸丸是一味中藥方劑,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劑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如果有其他疾病,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

相關疾病


梅尼爾氏病白帶嘔吐暈眩噁心反胃頭昏精神不佳

相同名稱方劑


內補當歸丸, 出處:《胎産新書》卷三。 組成:川斷1兩,阿膠1兩,白芷1兩,蓯蓉1兩,蒲黃(炒黑)1兩,厚朴1兩,吳茱萸1兩,附子1兩,當歸1兩,茯苓1兩,川芎8錢,白芍8錢,甘草5錢,乾薑5錢,熟地1兩5錢。 主治:月經後期。經來如屋漏水,頭昏目眩,小腹作痛,更兼白帶,咽中臭如魚腥,惡心吐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