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託外膏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生肌: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生肌斂瘡的功效。託外膏多用於治療外傷、潰瘍等,黃耆能補益氣血,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再生,使創口更快恢復。
- 抗炎消腫:黃耆除了補氣生肌,還有抗炎消腫的作用。它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抵抗外來病菌入侵,減輕炎症反應,減輕腫痛,加速傷口癒合。
因此,黃耆的加入能有效提升託外膏的療效,促進傷口癒合,減輕炎症,有助於傷患的康復。
託外膏中包含白芷,主要基於其散風止痛及消腫生肌的功效。
白芷性溫,味辛,歸肺、胃經,具有散風寒、通鼻竅的功效,可有效改善因風寒引起的鼻塞、流涕等症狀。同時,白芷也具消腫生肌的功效,對於外傷、瘡瘍等導致的腫痛、潰爛等症狀,能起到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因此,白芷加入托外膏中,可有效緩解外傷、瘡瘍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治療目的。
託外膏中加入大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脾、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功效。託外膏主要用於治療外傷感染、腫痛、潰瘍等,大黃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有效控制炎症,促進傷口癒合。
- 活血化瘀: 大黃亦具有活血化瘀之效,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修復。
此外,大黃還具有通便的作用,對於外傷引起的腸道功能紊亂,也能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總體而言,大黃在託外膏中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等疾病。
託外膏中使用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之效。託外膏多用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當歸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消散瘀血,減輕腫痛。
2. 促進癒合:當歸含有豐富的活性成分,如當歸多醣、阿魏酸等,具有抗炎、抗氧化、促進細胞生長等作用。這些成分能加速傷口癒合,修復受損組織,促進創面再生。
託外膏方劑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續斷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外傷導致的瘀血腫痛,續斷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亦有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對於骨折、筋骨損傷,續斷可以促進骨骼修復,增強筋骨力量,加速康復。
因此,託外膏中加入續斷,可以綜合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促進外傷的康復。
託外膏中包含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活血化瘀:薤白性溫,味辛,入肺、心經,具有行氣活血、溫通經絡的功效。外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組織供血,有利於消腫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薤白還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可有效緩解外傷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與託外膏中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增強消腫止痛的效果。
託外膏中包含松香,主要原因有二:
一、粘性與固著性: 松香具有極強的粘性,有助於藥物貼敷於患處,並能形成保護膜,防止藥物脫落,增強藥效的持續作用。
二、收斂與止痛: 松香具有收斂止痛的作用,可收斂傷口,止痛消腫,並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外傷、創傷、皮膚病等疾病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松香在託外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不僅能固著藥物,還能增強其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託外膏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潤滑作用: 豬脂膏質地細膩,能有效潤滑肌膚,有助於藥物滲透吸收,發揮藥效。 二、 保護作用: 豬脂膏具有一定程度的防護作用,能隔絕空氣和水分,減少藥物揮發,並防止傷口感染。
此外,豬脂膏價格低廉,易於取得,也成為中藥方劑中常用的基質之一。
託外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是為了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苦性寒,歸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滋陰潤燥的功效。託外膏屬於外用藥,主要用於治療瘡瘍腫毒、濕疹、燒傷燙傷等疾病。而這些疾病多與熱毒、燥熱有關,生地黃的清熱涼血功效,可以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促進傷口癒合。同時,生地黃的滋陰潤燥作用,還可以緩解皮膚乾燥,促進皮膚再生。因此,生地黃在託外膏中起到重要作用。
託外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增強藥效:蜂蠟具有較強的黏著性,能將藥物緊密地附著於患處,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增強藥效。
2. 改善膏藥性能:蜂蠟能使膏藥質地更堅固,不易脫落,且具有一定的防潮作用,防止藥物因受潮而變質,提高膏藥的穩定性和使用壽命。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托外膏]主治「產後乳癰腫痛,膿不消散」,其病機多因產後氣血虧虛,熱毒壅滯,導致乳房紅腫熱痛,膿液形成後難以排出或消散。此方以外敷膏劑形式,通過局部作用達到「托毒排膿、消腫止痛」之效,適用於乳癰潰後膿腐未盡或膿成難潰之證。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材分類與功效
- 補氣托毒:
- 黃耆(生用):益氣固表,托毒外出,促進膿液排出。
- 當歸:補血活血,與黃耆合用(類似當歸補血湯結構),增強氣血生化以助排膿。
- 清熱解毒:
- 大黃(炒制):瀉熱通瘀,緩和其峻下之性,側重消腫散結。
- 生地黃汁:涼血滋陰,清解血分熱毒,兼防燥藥傷陰。
- 消腫止痛:
- 白芷:辛散排膿,止痛消腫,為瘡瘍常用引經藥。
- 薤白:辛溫行氣,散結導滯,助氣血通暢。
- 斂瘡生肌:
- 續斷:補肝腎、續筋骨,助傷口修復。
- 松脂、蠟、豬脂:潤膚斂瘡,形成保護層,促進癒合。
2. 組方邏輯
- 核心思路:攻補兼施,標本兼顧。
- 補益氣血(本):黃耆、當歸、生地黃滋養氣血,扶正以托毒。
- 清熱散結(標):大黃、白芷、薤白清熱活血,散結消腫。
- 載藥成膏:豬脂、蠟等賦形劑兼具潤澤作用,使藥力持久滲透。
3. 治療原理
- 透膿外達:黃耆配白芷,益氣與辛散並行,促進膿液穿透外洩。
- 活血通絡:當歸、大黃、薤白調暢局部氣血,改善壅滯。
- 修復瘡面:續斷、松脂斂瘡生肌,加速癰瘡癒合。
4. 推論延伸
此方不僅限於乳癰,凡氣血不足、熱毒壅滯之瘡瘍(如癰疽潰後難癒),均可藉其「托裡透膿」之機轉加以應用。惟需辨明虛實,純實熱證者或需調整清熱藥比例。
總結
[托外膏]以「補托清消」為綱,兼顧氣血與邪毒,體現外科「腐去則新生」的治療思想。其配伍層次分明,外治與內治原理相通,為古代瘡瘍外治法的典型方例。
傳統服藥法
黃耆(銼)1兩半,白芷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炒)3分,續斷3分,薤白(切)2合,松脂2兩(別研)豬脂5兩,生地黃汁1升,蠟1兩半。
上將前五味為細末,入地黃汁慢火煎漸稠,次入豬脂、松脂、薤、蠟等,再煎成膏,以新布濾過,新瓷器盛,候冷,攤帛上。
看大小貼之,逐日1易。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托外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六。 組成:黃耆(銼)1兩半,白芷1兩,大黃(銼,炒)1兩,當歸(切,炒)3分,續斷3分,薤白(切)2合,松脂2兩(别研),豬脂5兩,生地黃汁1升,蠟1兩半。 主治:産後乳癰腫痛,膿不消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