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虎下西川方劑中含有穿山甲,主要原因如下:
- 通經活絡: 穿山甲性味辛溫,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方劑中以其疏通經絡,改善氣血循環,有助於解除因經絡阻塞而引起的疼痛和麻木。
- 消腫散結: 穿山甲善於消腫散結,能將積聚在關節周圍的瘀血、腫塊等病變物質化解,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此方劑用於治療關節疼痛、腫脹等疾病,穿山甲的消腫散結作用能有效改善病症。
五虎下西川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效。五虎下西川以清熱解毒為主,但病程中往往伴隨氣虛表弱、容易外感等情況,黃耆可補氣固表,防止邪氣入侵,增強機體抵抗力,更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 扶正祛邪: 黃耆能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機體抵抗邪氣,同時也能輔助其他藥物發揮藥效。五虎下西川方劑中,多用寒涼藥物清熱解毒,黃耆的加入可起到扶正祛邪的作用,避免寒涼之性過於傷正,有利於維持機體的平衡。
五虎下西川方中包含白芷,主要原因如下:
- 疏散風寒,通鼻竅:白芷性溫,味辛,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鼻竅的作用。該方用於治療風寒襲肺、鼻塞流涕等症,白芷可有效疏散風寒,改善鼻塞症狀,並可引導藥力上行,提高療效。
- 止痛消腫:白芷還有止痛消腫之效。方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川芎、羌活等,共同發揮止痛消腫的作用,改善患者頭痛、頭昏等症狀。
總之,白芷在五虎下西川方中發揮疏散風寒、通鼻竅,以及止痛消腫的作用,是方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五虎下西川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原因有二:
- 活血化瘀: 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養血調經的功效。方劑中以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藥為主,而當歸則可輔助其作用,更有效地改善血瘀情況。
- 補血養血: 五虎下西川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而當歸具有補血養血的功效,可改善因血瘀而引起的氣血不足,促進傷口癒合,加速康復。
五虎下西川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涼血、滋陰生津的作用,與方劑整體的功效相輔相成。
生地黃味甘性寒,能清熱涼血,尤其擅長於治療熱毒熾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吐血、衄血、便血等。同時,生地黃也能滋陰生津,緩解因熱邪耗傷陰液導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
五虎下西川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分有熱所致的各種熱性病症,而生地黃的清熱涼血、滋陰生津功效,有助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並滋陰降火,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虎下西川」
中藥方劑組成介紹
白芷
- 發汗解表
- 祛風除濕
- 利水消腫
- 固崩止帶
- 散風寒
- 活絡止痛
- 燥濕
- 排膿
- 止咳化痰
穿山甲
- 破血消癥
- 活血化瘀
- 利水消腫
- 排膿
- 止血
- 止咳化痰
- 補氣
- 通乳
- 搜風通絡
當歸
- 補血活血
- 調經止痛
- 止血
- 活血化瘀
- 止咳平喘
黃耆
- 補氣
- 固表
- 升陽
- 利水消腫
生地黃
- 清熱涼血
- 清熱瀉火
- 滋陰
- 補血
主治功效
- 無名腫毒:是指沒有明確病因的腫脹和疼痛。
- 癰疽發背:是指背部出現紅腫、疼痛、化膿的現象。
總結
中藥方劑「五虎下西川」具有消炎止痛、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治療無名腫毒、癰疽發背等疾病。方劑中的五味藥材各有其獨特的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梔子、連翹、枳殼、銀花、防風、荊芥、生地、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消、黃連、白芷、甘草。
水煎,空心服,日3次。
忌食發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溫,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虎下西川, 出處:《串雅內編》卷二。 組成:穿山甲(炙,研)3錢,黃耆3錢,白芷3錢,當歸3錢,生地3錢。 主治:無名腫毒,癰疽發背。
五虎下西川,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一。 組成:炙鱉甲1兩,蜈蚣20條(瓦上焙),全蠍1兩,土炒天蟲1兩,生軍2兩。 主治:無名腫毒,痰症。
五虎下西川, 出處:《外科方外奇方》卷三。 組成:大風肉末5錢,蛇床子末5錢,枯礬末1錢,水銀2錢,白鍋1錢。 主治:血風癬蟲,坐闆疥癩諸瘡。
五虎下西川, 出處:《外科十三方考》。 組成:蜈蚣、全蠍、僵蠶、蟬蛻、山甲、當歸、赤芍、黃芩、梔子、連翹、枳殼、銀花、防風、荊芥、生地、木通、豬苓、二醜、大黃、芒消、黃連、白芷、甘草。 主治:便毒。此症在胯眼下有結核,初如彈子大,漸擴張大至雞卵狀,不甚痛,經治不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