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脈湯

TONG MA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達生篇》

熱性指數

19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9.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4%
心經 16%
肺經 16%
三焦經 9%
腎經 9%
大腸經 9%
胃經 7%
肝經 7%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9

方劑組成解釋

通脈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扶正,改善血液循環: 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益衛固本的功效。通脈湯主治氣虛血瘀,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黃耆能補益氣血,改善血液循環,有助於消除瘀血,改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
  2. 協同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通脈湯中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赤芍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黃耆能補氣扶正,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通脈止痛、改善血液循環的療效。

通脈湯中加入當歸,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1. 活血化瘀: 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調經止痛、補血養血的功效。通脈湯主治血脈瘀阻所致的胸痺、心痛、半身不遂等症,而當歸能活血化瘀,改善血脈循環,有助於緩解這些症狀。
  2. 補血養心: 通脈湯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血脈瘀阻所致的心血管疾病,當歸具有補血養心的作用,能改善心氣不足,增強心臟功能,輔助治療心脈瘀阻的症狀。

通脈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鼻竅,利頭面:白芷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通鼻竅、利頭面之功效。通脈湯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鼻塞流涕、頭痛頭昏等症,白芷能疏風散寒,通利鼻竅,改善頭面部血液循環,有助於緩解症狀。
  2. 祛風止痛:白芷亦有祛風止痛的作用,可舒筋活絡,改善因風寒侵襲引起的肢體麻木、疼痛等症。通脈湯中常配伍其他具有祛風止痛功效的藥材,如川芎、羌活等,白芷的加入有助於增強方劑的祛風止痛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脈湯主治功效分析

通脈湯,顧名思義,主要功效在於「通」,疏通血脈,益氣養血。根據不同醫家典籍的記載,此方應用範圍廣泛,涵蓋婦科、內科等多種病症,但其核心治療原理皆圍繞「氣血」二字。

一、通乳:針對產後乳少或無乳

多部醫書皆提及通脈湯治療「乳少或無乳」的功效,例如《瘍醫大全》、《女科秘要》、《達生編》、《竹林女科證治》等。這些典籍指出,乳汁乃氣血所化,產後乳少多因氣血虛弱,或氣滯血瘀所致。

  • **《女科秘要》《古方彙精》**記載的通脈湯,以黃耆、當歸補益氣血,白芷行氣活血,並配伍豬蹄以加強補益之力,煮湯煎藥服用。強調「服後被覆面睡一覺。即有乳。」 體現此方通乳效果迅速。同時,也提出針對體質差異的加減用法,如「體壯者加好紅花三四分。以消惡露。」 顯示其靈活應用。

  • **《達生編》**則強調通脈湯補虛通乳的優越性,反對濫用穿山甲、王不留行等破氣耗血之品,認為「通脈湯,自有乳」,且能避免「乳汁清薄,令兒不壽」以及「損傷氣血,產後多病」的弊端。

  • **《竹林女科證治》**進一步闡釋乳少成因,包括氣血虛弱、痰氣壅滯等,並提出不同證型的治療方案。對於氣血虛弱者,推薦使用通脈湯,並指出「虛者,補之也」,點明通脈湯補虛通乳的作用機制。

二、調經:針對月經不調、閉經

《醫學衷中參西錄》則記載了另一版本的通脈湯,用於治療「室女月閉血枯,飲食減少,灼熱咳嗽。」

  • 此方以白朮、山藥、龍眼肉健脾益胃,滋陰生津;雞內金助消化,運化補藥;玄參、芍藥清熱涼血;萸肉、枸杞補益肝腎;甘草調和脾胃;桃仁、紅花活血通經。

  • 張錫純詳細闡述了此方治療閉經的原理,認為「女子不月,既由於胃腑有病,不能消化飲食」,故「調其脾胃,使之多進飲食,以為生血之根本」。方中重用健脾益胃之品,意在恢復脾胃運化功能,促進氣血生成,從而達到調經的目的。

  • 同時,張氏也根據不同症狀進行加減,如加生地黃、川貝母治灼熱咳嗽,加熟地黃、雲苓治泄瀉,加當歸、阿膠治大便乾燥,加車前子、地膚子治小便不利,加麥芽、川芎、莪朮治肝氣鬱結,加龍骨、牡蠣治汗多等等,體現了辨證論治的精髓。

  • 張氏還通過三個醫案,分別是曹姓女、馬氏女和另一位馬姓女,詳細記錄了通脈湯加減治療閉經的過程和療效,證明此方在臨床上的實用價值。

三、其他應用

除了上述主要功效外,部分醫書還提及通脈湯的其他應用:

  • **《校注醫醇賸義》**中的「調營通脈湯」,以天冬、生地、丹參等滋陰清熱、活血化瘀之品為主,用於治療「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所致的脈痿、脛縱等症。

  • **《傷寒論綱目》《傷寒論讀》**中提及的通脈湯,是指《傷寒論》中以乾薑、附子、甘草為主的方劑,用於治療少陰病吐利、手足厥冷等症,與本文討論的通脈湯組成和功效有所不同。

  • **《文十六卷》**則將通脈湯與真武湯、四逆湯、白通湯並列,認為其作用在於「通達內外之陽」,用於治療「陰盛於內,格陽於外」的病症。

總結

通脈湯,無論是針對產後乳少還是經閉,其治療原理都基於中醫的氣血理論。通過補益氣血、活血化瘀、調和脾胃等手段,恢復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從而達到「通」的目的。不同醫家根據自身經驗和理解,對通脈湯的組成和應用進行了調整和發展,使其更加完善和靈活。但其核心的治療思路始終圍繞著「通」字展開,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黃耆(生用)1兩,當歸5錢,白芷5錢。
新產體壯者,加好紅花3-5分以消惡露。
通乳。補養氣血。
七孔豬蹄1對,煮湯,吹去浮油,煎藥1大碗服之。覆面睡,即有乳。或未效,再1服,無本通矣。新產無乳者,不用豬蹄,只用水一半、酒一半煎服。
本方方名,《仙拈集》引作「通乳煎」。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宜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 本方有活血通乳的作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產後乳汁不足

相同名稱方劑


通脈湯, 出處:《達生篇》。 組成:黃耆(生用)1兩,當歸5錢,白芷5錢。 主治:通乳。補養氣血。主治:乳少或無乳。

通脈湯, 出處:《大生要旨》卷四。 組成:生黃耆1兩,當歸5錢,白芷1錢,通草2錢。 主治:産時去血過多,或産後失於調養,以致乳少或無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