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地黃丸
HUANG QI DI HUANG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普濟方》卷三二八引《衛生家寶》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偏熱 (1.36)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地黃丸方劑中包含黃耆,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效。與地黃配伍,可補脾益氣,滋陰養血,協同增強其補益效果,適用於脾氣虛弱、氣血不足、面色蒼白、乏力倦怠等症狀。
其二,地黃屬滋陰藥,偏於寒涼,而黃耆則屬補陽藥,偏於溫熱。二者配伍,可起到陰陽調和的作用,避免滋陰過度,損傷陽氣,也避免補陽過度,耗傷陰血,更能全面調理人體氣血,達到更好的療效。
黃耆地黃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的功效。與黃耆、地黃等藥物相配伍,可增強補血益氣的作用,並改善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症狀。
- 滋陰養血:當歸能滋養肝血,與地黃相輔相成,共同起到滋陰補血的作用。黃耆則補氣,可防止滋陰過度而導致氣虛,維持氣血平衡。
黃耆地黃丸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 活血化瘀,改善血液循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黃耆地黃丸以補氣養血為主,而川芎的加入能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補益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更好地發揮補氣養血之效。
二、 疏通經絡,協調氣血: 川芎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流通,有助於消除氣血瘀滯,促進氣血運行順暢,與黃耆補氣、地黃滋陰相輔相成,共同達到補氣養血、調和陰陽的效果。
黃耆地黃丸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滋陰補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滋陰涼血、養血生津的功效。與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相輔相成,一寒一溫,相生相剋,達到滋陰補氣、益氣養血之效。
- 平衡陰陽: 黃芪偏於溫陽補氣,生地黃偏於滋陰降火,兩者合用,可達到陰陽平衡,補而不滯,使氣血陰陽和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黃耆地黃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記載,黃耆地黃丸由黃耆、當歸、川芎、生地黃組成。其劑型為蜜丸,服用方法為空腹以米湯送服十五至二十丸。
主治功效分析:
古籍記載黃耆地黃丸主治「婦人血虛,肌瘦面黃,腹脹飲食不進,或崩漏,腰腳酸疼,臍腹(疒丂)痛,榮衛不足,渾身倦怠。」以及「治腸風痔疾,及風秘疼痛等,積年不瘥。」
由此可見,黃耆地黃丸主要針對血虛以及氣血運行不暢所導致的病症。
治療原理分析:
婦人血虛諸症的治療原理:
- 血虛: 方中當歸、生地黃 均為補血要藥。當歸活血調經,生地黃滋陰養血。二者合用,可有效改善血虛導致的肌瘦面黃、月經不調等症狀。
- 氣虛: 黃耆 補氣固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改善氣虛引起的倦怠乏力。
- 氣血運行不暢: 川芎 行氣活血,可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緩解腰腳酸疼、臍腹疼痛等症狀。
- 脾胃虛弱: 方中藥物補氣養血的同時,也間接調理脾胃,改善腹脹、食慾不振等脾胃虛弱的症狀。
- 崩漏: 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生地黃滋陰涼血,黃耆補氣攝血,四藥合用有助於止血並調整月經。
腸風痔疾、風秘疼痛的治療原理:
- 腸風痔疾: 中醫認為,腸風痔疾多與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有關。生地黃滋陰清熱,可改善濕熱;當歸、川芎活血化瘀,有助於消散痔核,緩解疼痛;黃耆補氣,可增強肛門局部抵抗力。
- 風秘疼痛: 風秘多因氣血不足、腸道失潤所致。當歸、生地黃補血潤燥,可改善便秘;川芎行氣活血,有助於緩解因便秘引起的腹痛。
總結:
黃耆地黃丸通過補氣養血、活血化瘀、滋陰潤燥的功效,達到治療血虛、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婦科疾病,以及腸風痔疾、風秘疼痛等症。其配伍精妙,標本兼顧,對於虛實夾雜的病症有良好的療效。
傳統服藥法
黃耆2兩(銼),生乾地黃2兩(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乾薑1兩(炮),當歸(焙)1兩,大黃1兩半。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空心以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補氣養血、健脾益腎的功效,適合氣血不足、脾腎虛弱者服用。但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地黃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四二。 組成:黃耆2兩(銼),生乾地黃2兩(焙),厚朴(去粗皮,生薑汁炙)2兩,乾薑1兩(炮),當歸(焙)1兩,大黃1兩半。 主治:腸風痔疾,及風秘疼痛等,積年不癒者。
黃耆地黃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二八引《衛生家寶》。 組成:黃耆1兩(蜜炙),當歸(去蘆,酒浸洗)3兩,川芎、熟乾地黃(酒浸)2兩,鵝卵礬朱2兩(火煅通赤,盆覆地上,出火毒)。 主治:活血駐顔,滋潤皮膚。主治:婦人血虛,肌瘦面黃,腹脹飲食不進,或崩漏,腰腳酸疼,臍腹(疒丂)痛,榮衛不足,渾身倦怠。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