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虛熱煎方劑中包含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養血滋陰:當歸味甘辛,性溫,入心、肝、脾經,具有養血補血、活血調經、潤腸通便、補肝腎之功效。虛熱煎多用於陰虛火旺、血虛津傷等症狀,而當歸可滋陰補血,改善血虛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同時也能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
- 活血化瘀:虛熱煎中往往還存在氣血瘀阻的情況,而當歸具備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瘀血的消散,進一步緩解虛熱症狀。
總之,當歸在虛熱煎方劑中,既能滋陰補血,又能活血化瘀,可有效改善陰虛火旺、血虛津傷等虛熱症狀。
虛熱煎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疏散風熱:川芎味辛性溫,能上行頭面,具有疏散風熱、行氣止痛之效。虛熱症常伴隨頭暈腦脹、目赤耳鳴等症狀,川芎可通過疏散風熱,改善頭部不適。
- 活血化瘀:虛熱症多由氣血不足、陰虛火旺所致,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川芎具有活血化瘀之效,能改善氣血循環,促進血液運行,從而緩解虛熱症狀。
綜上所述,川芎在虛熱煎方中起到疏散風熱、活血化瘀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虛熱症狀,恢復機體平衡。
虛熱煎方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之功效。虛熱多因氣虛陽衰,導致衛外不固,易感外邪所致。黃耆能補益正氣,提升機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改善虛熱體質。
- 益氣生津:虛熱常伴有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黃耆能益氣生津,滋養津液,緩解虛熱所致的口渴、咽乾等症狀,並有助於改善體內津液代謝,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虛熱煎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陽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作用。虛熱症多因陽氣不足,寒邪內侵而致,乾薑能溫補陽氣,驅散寒邪,有助於改善虛熱症狀。
二、 助藥力: 方中其他藥材如黃芪、當歸等,多偏補益氣血,但氣血不足往往伴隨陽氣虛弱。乾薑能溫通氣血,助藥力發揮,使補益藥效更佳,達到溫補氣血、改善虛熱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虛熱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産後血虛發熱」,即婦女分娩後因失血導致陰血虧虛,陰不制陽而出現的低熱、煩熱、汗出等虛熱症狀。古代醫家認為,産後氣血俱虛,若陰血不足,則陽氣浮越,表現為虛熱,此時不宜清熱瀉火,而應補血益氣、調和陰陽以退熱。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當歸(1兩)
- 功效: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作用:當歸為補血要藥,專入肝、心、脾經,能補充産後虧耗之陰血,使血足則陽氣有所依附,虛熱自退。
川芎(2錢)
- 功效: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作用:川芎辛散溫通,可助當歸活血調血,使補而不滯,同時能疏通氣機,促進氣血運行,防止瘀血內停而化熱。
黃耆(5錢)
- 功效:補氣固表,昇陽舉陷。
- 作用:産後氣隨血脫,氣虛則衛外不固,易見自汗、低熱。黃耆補益脾肺之氣,固表止汗,氣旺則能生血,協助當歸補血,並防止陽氣外越。
炮薑(5分)
- 功效:溫經止血,溫中止瀉。
- 作用:炮薑性溫而不燥,能溫中散寒,助陽氣回歸本位,防止陰寒內生;同時可制約當歸、川芎之散性,使藥性趨於溫和。
童便(半盞)
- 功效:降火滋陰,引血下行。
- 作用:童便性寒味鹹,能滋陰降火,清退虛熱,同時引藥入血分,協調全方,使補而不燥,清而不傷正。
全方配伍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補血為主,兼以益氣活血」,針對産後血虛發熱的病機:
- 補血:當歸為主,配川芎活血,使血足而熱自除。
- 益氣:黃耆補氣,助氣血生化,固表止汗。
- 溫中調和:炮薑溫而不燥,既防寒涼傷陽,又助陽氣歸元。
- 輔助退熱:童便滋陰降火,與補藥相配,清虛熱而不傷正。
全方體現「甘溫除熱」之法,通過補氣血、調陰陽,使浮越之陽氣內斂,虛熱得平。適用於産後血虛兼氣弱之發熱,而非外感或實熱證。
傳統服藥法
當歸1兩,川芎2錢,黃耆5錢,炮薑5分。
水煎,入童便半盞,和勻服之。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虛熱煎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如果有其他不適症狀,應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貧血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虛熱煎, 出處:《仙拈集》卷三。 組成:當歸1兩,川芎2錢,黃耆5錢,炮薑5分。 主治:産後血虛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