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補湯

SHUANG BU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2.8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0%
脾經 19%
肺經 14%
肝經 10%
大腸經 9%
三焦經 5%
腎經 5%
膽經 5%
心包經 5%
胃經 4%
心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大腸經
三焦經
腎經
膽經
心包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雙補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的功效。雙補湯旨在補益氣血,人參能有效提升體力,改善血液循環,達到雙補的效果。
  2.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增強機體抵抗力的作用。雙補湯常用於氣血不足、體虛乏力等狀態,人參能提高免疫力,促進機體恢復,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總之,人參在雙補湯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扶正固本,是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雙補湯中加入黃耆,主要是因為其具有補氣固表之功效。

黃耆味甘,性溫,歸脾、肺經,是補氣藥中的上品。其能補中益氣、固表止汗、生津養血、託瘡生肌,可有效改善氣虛、乏力、自汗盜汗、面色蒼白、脈弱等症狀。

在雙補湯中,黃耆與其他補氣藥物協同作用,可有效提升機體的抵抗力,改善氣血不足,達到雙補的效果。

雙補湯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其補血、活血、調經的功效,符合雙補湯滋陰補血的方劑意旨。

當歸味甘辛,性溫,歸肝、心、脾經。其補血作用可改善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其活血作用有助於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行通暢,緩解痛經、經閉等問題;其調經作用能調節女性月經週期,改善月經不調等症狀。

因此,雙補湯中加入當歸,不僅能補血益氣,更能活血化瘀、調經止痛,全面提升女性身體健康。

雙補湯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活血行氣: 川芎性溫,味辛,歸肝、脾、胃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雙補湯常用於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而川芎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有助於補氣血,改善面色。
  2. 疏散風寒: 川芎還能疏散風寒,對於氣血不足導致的頭風、頭痛等症,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雙補湯中加入川芎,可有效提升補氣血的效果,同時也能改善頭部供血,緩解頭痛等症。

雙補湯中加入升麻,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升麻味辛性涼,具有疏散風熱、升陽解表之功效,看似與補益性質相悖。然而,升麻入肺經,可宣肺解表,利於氣機升發,有助於補益藥物的吸收和利用。同時,升麻能升舉陽氣,防止補益藥物過於滋膩,導致脾胃虛弱。因此,升麻在雙補湯中,起到疏通氣機、升陽扶正的作用,使補益效果更佳,避免滋膩傷脾,實現真正的雙向補益。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雙補湯」主治功效分析

「雙補湯」並非單一固定方劑,而是一個概念,意指具有「雙補」功效的方劑,其組成會依據具體病症而有所不同。以下針對文獻中提及的「雙補湯」進行分析:

1. 《溫病條辨》中的「雙補湯」:

  • 主治: 老年久痢,脾陽受傷,食滑便溏,腎陽亦衰。
  • 分析: 此處的「雙補」指的是脾腎雙補。老年久痢,病程日久,導致脾陽虧虛,運化失職,出現食滑便溏;同時,腎陽也可能衰退,無法溫煦脾土。故治療上不以清熱滲濕為主,而以補益脾腎為要。此處的「雙補湯」並非具體方劑,而是提示治療方向,強調在老年久痢的狀況下,應考慮到脾腎兩虛的病機,採用補益的治法。此處點明了「治病必先識證」的重要性。

2. 《醫學傳燈》中的「脾腎雙補湯」:

  • 主治: 久瀉不止,脈細數無力,屬陰虛津液不足者。
  • 分析: 此處的「雙補」亦指的是脾腎雙補,但更著重於陰虛。久瀉不止,導致津液耗傷,呈現脈細數無力之象。此時不可投以甘溫燥熱之藥,而宜採用「脾腎雙補湯」來滋陰養液。書中列出了該方劑的組成:人參,山藥,扁豆,車前子,白茯,白芍,萎蕤,菟絲子,杜仲,山萸,白蔻,石斛。 此方中既有人參、山藥、白朮等健脾益氣之藥,又有菟絲子、杜仲、山萸等補腎滋陰之品,並佐以白芍、石斛等養陰之藥,體現了「脾腎雙補」的原則,同時兼顧了陰液的補充。

3. 《鼠疫約編》中的「陰陽雙補湯」:

  • 主治: 潰膿腐爛,體將羸瘦,證見虛弱。
  • 分析: 此處的「雙補」指的是陰陽雙補。在鼠疫後期,潰膿腐爛,耗傷正氣,導致體弱羸瘦。此時,不僅陰液耗傷,陽氣也可能衰微,故需「陰陽雙補」。具體方藥內容未提及,但體現了在重症後期,需要考慮到陰陽兩方面的虧虛,採用補益的治療方法。

4. 《羅氏會約醫鏡》中的「氣血雙補湯」:

  • 主治: 盤腸生後(產後),有孕時,補氣血。
  • 分析: 此處的「雙補」指的是氣血雙補。產後或孕期,耗傷氣血,故宜採用「氣血雙補湯」來調養。書中列出了該方劑的組成:黃耆,白朮,當歸,白芍,五味,杜仲,川續斷,升麻。此方中,黃耆、白朮補氣,當歸、白芍養血,體現了氣血雙補的原則。升麻在此處的用法,並非發汗解熱,而是取其升舉陽氣之用。

綜合分析:

「雙補湯」並非固定方劑,其「雙補」之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 脾腎雙補: 多見於久病虛損、老年病,著重於脾腎之氣或陰陽的補益,如《溫病條辨》中的老年久痢及《醫學傳燈》中的久瀉不止。
  • 陰陽雙補: 多見於重症後期,體虛羸瘦,氣陰兩傷之時,如《鼠疫約編》中的鼠疫後期。
  • 氣血雙補: 多見於產後、孕期,氣血虧損之時,如《羅氏會約醫鏡》中的產後。

總而言之,「雙補湯」的治療原理是根據不同的病機,選擇合適的藥物組合,達到同時補益兩個方面(如脾腎、陰陽、氣血)的目的,以恢復機體平衡。

傳統服藥法


人參8分,黃耆8分,當歸8分,川芎8分,升麻5分。
血虛,加白芍、熟地;血熱,加黃柏;虛寒者,加炮乾薑。
上切1劑。
水煎服。外用五倍子末托而上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升提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雙補湯, 出處:《良方合璧》卷上。 組成:人參8分,黃耆8分,當歸8分,川芎8分,升麻5分。 主治:氣虛脫肛。

雙補湯, 出處:《溫病條辨》卷三。 組成:人參、山藥、茯苓、蓮子、芡實、補骨脂、蓯蓉、萸肉、五味子、巴戟天、菟絲子、覆盆子。 主治:老年久痢,脾陽受傷,食滑便溏,腎陽亦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