枳實性苦、辛、寒。主治破氣消積、化痰散痞。 用於積滯內停、痞滿脹痛、瀉痢後重、大便不通、痰滯氣阻胸痺、結胸、胃下垂、脫肛、子宮脫垂。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薤白性味辛、苦、溫。主治理氣、寬胸、通陽、散結。治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幹嘔、瀉痢後重、瘡癤。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加味四逆散, 出處:《重訂通俗傷寒論》。 組成:川柴胡8分,炒枳實1錢,生白芍1錢,清炙草8分,乾薑5分(拌搗北5味3分),桂枝尖5分,浙茯苓4錢,乾薤白5枚(燒酒洗,搗),淡附片5分。 主治:達郁通陽。主治:傷寒邪傳少陰,火爲水遏,陽氣內郁,不得外達,水氣上衝而下注,致四肢厥逆,乾咳心悸,便泄溺澀,腹痛下重,舌苔白而底绛,脈左沉弦而滑,右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