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肝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調和藥性: 烏肝湯以烏梅、生地等寒涼藥物為主,性寒偏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藥性,緩解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烈,保護脾胃。
-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益氣健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之功效,能增強藥效,幫助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烏肝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補氣益血: 烏肝湯主治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所致的症狀,而人參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血安神之功效,能補益心脾,振奮氣血,有助於改善肝腎虛弱所致的乏力、頭暈、面色蒼白等症狀。
- 扶正祛邪: 烏肝湯中加入人參,不僅能補益正氣,更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抵抗外邪入侵,增強肝腎的抗病能力。人參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肝腎供血,有利於肝腎功能的恢復,達到扶正祛邪的效果。
烏肝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
烏肝湯主要用於治療肝鬱脾虛、濕熱內蘊導致的肝脾不和,表現為脅肋脹痛、脘腹痞悶、食慾不振、大便溏泄、心煩失眠等症狀。
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化解脾胃濕熱,改善食慾不振、大便溏泄等症狀;茯苓還能寧心安神,有助於緩解心煩失眠等症狀,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疏肝理氣、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
烏肝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是考慮其 溫陽散寒 和 活血通絡 的功效。
烏肝湯主要用於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肝病,而桂枝性溫,味辛,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功效。它可以溫煦肝陽,驅散寒邪,並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肝臟的寒凝血瘀狀態。同時,桂枝還能疏通肝經,改善肝氣鬱結,進而達到改善肝功能的目的。
烏肝湯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溫陽散寒、化瘀止痛。
烏肝湯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肝病,如肝氣鬱結、肝血瘀滯等。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通脈、化瘀止痛的功效。它可以溫暖脾胃,促進血液循環,化解瘀血,從而緩解肝病的寒凝血瘀症狀。此外,乾薑還能協助手腳厥冷、腹痛等寒性病症,使療效更佳。
烏肝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 烏肝湯主治寒邪客於肝經,導致肝陽不振,出現面色蒼白、肢冷畏寒、腹痛拒按等症。附子性熱,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可溫煦肝陽,驅散寒邪,恢復陽氣的正常運作,從根本上解決肝陽不振的問題。
- 配伍相宜,增強療效: 烏肝湯中其他藥材,如烏梅、甘草等,多偏寒涼,而附子則偏溫熱,二者相配,寒熱相濟,可以調節藥性,使藥力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附子與烏梅配伍,可以溫陽止痛,緩解寒凝肝脈所致的疼痛;附子與甘草配伍,可以緩解附子毒性,提高藥物安全性。
烏肝湯中包含何首烏,主要原因如下:
- 補益肝腎,烏髮黑鬚: 何首烏性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養血生精、烏髮黑鬚的功效。烏肝湯主要針對肝腎陰虛、精血不足所致的頭昏眼花、鬚髮早白、面色蒼白等症狀,而何首烏的補益肝腎、烏髮黑鬚的功效正好能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功能: 何首烏還具有活血化瘀、改善肝臟功能的作用。烏肝湯中加入何首烏,有助於改善肝臟血液循環,促進肝細胞再生,進一步增強肝臟的解毒功能,從而達到治療肝病的目的。
烏肝湯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解肝鬱氣滯:白芍具有養血柔肝、緩解肝鬱氣滯的作用。烏肝湯主治肝鬱氣滯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等症,白芍可緩解肝氣鬱結,使氣血調和,達到止痛的效果。
- 滋陰養血:白芍具有滋陰養血的作用,可以補充肝血不足,緩解肝氣虛弱,進一步促進肝臟功能恢復。
總而言之,白芍在烏肝湯中既能緩解肝鬱氣滯,又能滋陰養血,起到協同作用,使藥效更加顯著。
主治功效
烏肝湯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從所提供的古文內容可以得知,「烏肝湯」主要用於治療「陰脫證」。此證乃因脾氣不升,精血馳走所致。古文中提到「脫陰者目盲」,意指陰脫證的嚴重表現為失明,此乃精血不能上榮於目之故。
醫學摘粹
- 作者慶恕在《醫學摘粹》中指出,人體陰陽的升降之權,總在於脾胃。脾氣不升,則精血馳走而陰脫;胃氣不降,則神氣飛騰而陽脫。陰脫者,以烏肝湯主之。
- 慶恕也提到「精血馳行陰脫時,桂枝芍藥首烏施,參苓姜附兼甘草,用此回生取效奇。」這句話,除了點出烏肝湯的成分,也體現了該方劑在治療陰脫證上的回生效果。
四聖心源
- 黃元御在《四聖心源》中,以「清旦目盲」為例,進一步說明陰脫證的嚴重性,並指出此症實為陽根之敗。他強調「目受血而能視」,血的濡養源於陽氣的推動,因此陰脫實與陽氣的衰敗密切相關。
倪海廈漢唐方義講稿
- 倪海廈先生認為,陰脫證的病機在於「陰不吸陽」,如同磁石失去吸引力,導致精氣向下脫失。烏肝湯的治療原理在於「補氣」、「補精」並「收斂」,以增強上部對下部的吸引力,同時助陽化氣,從而治療陰脫。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古文所述,烏肝湯治療陰脫證的原理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 健脾益氣,升舉清陽: 方中人參、白朮、茯苓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脾胃,有助於恢復脾的升清功能,使精血得以正常運化,上榮於目。
- 溫陽固脫,收斂精氣: 桂枝、乾薑、附子溫陽散寒,有助於溫煦下焦,固護元陽,防止精氣進一步脫失。何首烏滋陰潤燥,黑髮固齒,此處可能取其補益肝腎、固澀精氣之意。
- 調和陰陽,交通上下: 烏肝湯通過補氣溫陽、滋陰固澀的配伍,旨在恢復陰陽之間的平衡,使上部能引下部,下部能承上部,從而恢復正常的生理循環。
總結
烏肝湯主治陰脫證,其治療原理在於通過健脾益氣、溫陽固脫、調和陰陽等作用,恢復脾的升清功能,使精血得上奉,陰陽相合,從而改善陰脫證的症狀。
傳統服藥法
甘草2錢,人參3錢,茯苓3錢,桂枝3錢,乾薑3錢,附子3錢(炮),首烏3錢(蒸),芍藥3錢。
煎大半杯,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肝湯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實熱內盛者不宜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烏肝湯, 出處:《醫學摘粹》卷三。 組成:甘草2錢,人參3錢,茯苓3錢,桂枝3錢,乾薑3錢,附子3錢(炮),首烏3錢(蒸),芍藥3錢。 主治:陰脫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