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四逆湯

FU LING SI N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傷寒雜病論

熱性指數

36

寒性指數

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4%
脾經 24%
肺經 22%
腎經 11%
胃經 10%
肝經 6%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3-09-09

主治功效


發汗或攻下之後,病仍不解,並非表證不解。發汗太過,易傷其陽,陽虛自必病不解,而誤下,則易傷陰,於是巳成陰陽兩虛之證。

陽虛而神氣浮越,更兼陰虛而陽氣無所依戀,故煩躁。 乾薑、生附子辛熱,破陰寒而壯元陽。

炙甘草甘溫補中,與上二味為伍,既為辛甘化陽之用,亦有甘守於內之意,殆是四逆湯法。

人參大補元氣,益津氣,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與四逆湯合用,於回陽中有益陰之效,益陰中有助陽之功,陽虛而陰液不繼者,多取此法,乃仲景用藥之妙識也。

重用茯苓者,-則助薑、附通陽利水以消陰邪,協人參壯元陽以安精神。陰陽平秘,水火互濟,則煩躁可愈。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心悸,陽虛,頭暈,手腳冰冷,小便不利

傳統服藥法


茯苓4兩,人參1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2兩(炙),乾薑1兩半。回陽益陰。上藥以水5升,煮取3升,去滓,溫服7合,日2次。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四逆湯, 出處:《傷寒論》。 組成:茯苓4兩,人參1兩,附子1枚(生用,去皮,破8片),甘草2兩(炙),乾薑1兩半。 主治:回陽益陰。主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