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神聖丸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補血安神之效。神聖丸旨在補益氣血,扶正固本,人參作為補氣之要藥,可有效提升患者正氣,增強抵抗力,達到治療目的。
- 扶正固本:神聖丸多用於氣虛、血虛導致的各種疾病,而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功效,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提高免疫力,對於疾病的恢復具有重要意義。
神聖丸中包含茯苓,主要原因有二: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神聖丸常用於治療脾虛濕盛、心神不安等症狀,茯苓在此方中發揮健脾利濕的作用,有助於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減少濕邪對心神的影響。
- 寧心安神:茯苓能滲濕利水,同時亦能寧心安神,使心神安定,有助於改善因濕邪困脾而引起的失眠、心悸等症狀。神聖丸中加入茯苓,有助於提升療效,達到寧心安神、健脾利濕的效果。
神聖丸方中包含附子,主要原因有二:
- 溫陽救逆: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膀胱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虛寒證,如陽虛水腫、脾陽不振、腎陽不足等,附子可以起到溫補陽氣、驅散寒邪的作用,起到回陽救逆的效果。
- 配合藥性: 神聖丸中常搭配其他藥物,附子可以與之相輔相成,發揮更佳的治療效果。例如,附子與桂枝、芍藥等藥物配合,可溫經散寒、活血化瘀,治療寒凝血瘀所致的疼痛;附子與甘草、肉桂等藥物配合,可溫補脾腎、益氣固陽,治療脾腎陽虛所致的虛寒證。
「神聖丸」方劑中含有鹿茸,主要原因如下:
- 補腎壯陽:鹿茸性溫,味甘鹹,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之效。對於腎虛引起的陽痿、早泄、腰膝酸軟等症狀,鹿茸能起到溫腎助陽、填精益髓的作用。
- 益氣養血:鹿茸同時也具備益氣養血的功效,能改善氣血虛弱引起的乏力、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因此,神聖丸可能因應患者體質,加入鹿茸來達到雙向調節的效果。
神聖丸中包含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中散寒: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神聖丸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胃,導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狀。乾薑的溫熱之性,能驅散寒邪,溫暖脾胃,緩解上述症狀。
- 助藥力: 神聖丸中往往包含其他性寒涼的藥材,例如薄荷、黃芩等。乾薑的溫性可以中和寒涼藥性,避免藥物過寒,更利於藥效的發揮。同時,乾薑還能增強其他藥材的藥力,使其更好地發揮療效。
神聖丸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燥、毒性等作用。神聖丸方劑中可能包含一些性味較烈或毒性較大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起到中和藥性、降低副作用的作用。
- 增強藥效:甘草可以增強其他藥材的藥效,提高藥物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人參等藥材合用,可以增強補氣健脾的功效。
總之,甘草在神聖丸方劑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重要作用,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神聖丸」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聖濟總錄》、《証治準繩‧幼科》、《奇效良方》、《幼幼新書》、《嬰童類萃》、《楊氏家藏方》等古籍的記載,可以對名為「神聖丸」的方劑進行較為全面的主治功效分析。
1. 瘧疾:
《聖濟總錄》與《奇效良方》皆明確指出「神聖丸」可治療瘧疾,尤其是間日瘧。在《聖濟總錄》中,該方被列於「治間日瘧」的條目下,與大黃湯並列。《奇效良方》亦記載其可治療「間日瘧」,甚至包括「夜發者」。雖然具體組成與其他方劑有所區別,但皆能顯示「神聖丸」在古代被視為治療瘧疾的有效方劑之一。
2. 小兒疳疾、腸胃問題:
《証治準繩‧幼科》及《幼幼新書》均引用「孔氏」的說法,指出「神聖丸」可用於治療小兒疳疾,並聲稱「常服永無腸臟之疾」。此處的「神聖丸」與前述治療瘧疾的組成不同,其主要成分包括胡黃連、宣連、白蕪荑、木香、蘆薈、使君子等,多為清熱燥濕、消積導滯之品。這表明「神聖丸」在不同歷史時期或不同醫家手中,可能存在不同的配方,但均有健脾消積、治療小兒腸胃疾病的功效。
《嬰童類萃》進一步闡述了「神聖丸」的功效,指出其可「消食去積,順氣止痛」,更明確了其在治療小兒消化系統疾病方面的應用價值。
3. 急慢驚風:
《楊氏家藏方》記載的「神聖丸」又是一種不同的配方,主要用於治療小兒急慢驚風。此方組成較為複雜,包括烏蛇頭、蛇黃、白殭蠶、防風、天麻、五靈脂、代赭石、全蠍、麝香、硃砂等,多為熄風止痙、化痰開竅之品。由此可見,「神聖丸」的應用範圍廣泛,在不同情況下,可根據需要調整配伍,以達到治療不同疾病的目的。
治療原理分析:
- 針對瘧疾: 古代所用「神聖丸」治療瘧疾,其配方雖未詳細列出,但其能與大黃湯並列,暗示其可能含有類似常山、桂枝等具截瘧、祛邪之藥。其原理可能在於通過截斷瘧邪,調整陰陽,達到治療目的。
- 針對小兒疳疾、腸胃問題: 此類「神聖丸」以清熱燥濕、消食導滯為主,針對小兒疳積、脾胃虛弱等病因,通過清除腸道積滯,恢復脾胃功能,達到治療目的。
- 針對急慢驚風: 此類「神聖丸」則以熄風止痙、化痰開竅為主,針對小兒驚風的病理機制,通過熄風、祛痰、開竅等方式,緩解驚風症狀。
綜上所述,名為「神聖丸」的方劑,因配方不同,在古代被廣泛應用於治療多種疾病,其治療原理也因病而異,充分展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傳統服藥法
雌黃1兩,鉛丹1兩。
上為細末,以醋1升熬稠為丸,如梧桐子大,與惡實末同收。
每服10丸,臨臥煎惡實末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神聖丸性溫熱,有溫補脾胃、散寒止瀉的功效,適合脾胃虛寒、泄瀉嘔吐、遍身寒涼、痘色灰白等症狀患者服用。但脾胃有熱、陰虛火旺、氣虛血瘀等症狀患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神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五。 組成:雌黃1兩,鉛丹1兩。 主治:風癇涎潮。
神聖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四。 組成:無椒鹽蒸餅1個(去皮)。 主治:小兒瘡疹黑陷倒靨。
神聖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黑豆小者21粒(水浸,去皮),砒霜(研)1錢,大棗1枚(煮,去皮核)。 主治:間日瘧。
神聖丸, 出處:《痘疹仁端錄》卷十四。 組成:人參5錢,茯苓5錢,大附子5錢,鹿茸5錢,乾薑5錢,粉甘草3錢。 主治:脾胃虛寒,泄瀉嘔吐,遍身寒涼,痘色灰白。
神聖丸,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四一引《施圓端效方》。 組成:川當歸(焙)4錢,枳殼(麸炒,去瓤)4錢,黃耆4錢,陳皮4錢,甘草(炒)3錢,乾薑(炮)1錢半,禦米殼(去蒂,蜜炒)2兩半。 主治:瀉痢膿血,腹痛後重。
神聖丸,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七。 組成:烏蛇頭(醋浸1宿,炙黃)1兩,蛇黃(火煅,醋淬3遍)1兩,白僵蠶(炒,去絲嘴)1兩,防風(去蘆頭)1兩,天麻1兩,五靈脂半兩,代赭石半兩(火煅,醋淬3遍),全蠍1錢(去毒,微炒),麝香1分(别研),朱砂1錢(别研)。 主治:小兒急慢驚風,胸膈涎盛,口眼牽引,手足搐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