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膠膏

阿膠膏

A JIA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六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2.8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脾經 14%
腎經 14%
心經 12%
大腸經 12%
胃經 12%
肝經 7%
肺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阿膠膏以「阿膠」為名,自然是因為其配方中包含了阿膠。阿膠是驢皮經煎熬製成的膠質,性溫味甘,具有補血滋陰、潤燥止血的功效。阿膠膏中加入阿膠,正是為了利用其補血滋陰的功效,用於治療血虛、陰虛、血燥、津虧等病症。

此外,阿膠膏中還會加入其他中藥材,例如當歸、川芎、熟地黃等,以增強其補血滋陰的效果,並針對不同病症進行調整。

阿膠膏中添加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味苦性平,入肺經,有潤肺止咳、宣肺化痰之功效。阿膠滋陰補血,但性偏燥,加入杏仁可緩解其燥性,協同潤肺止咳,適合用於陰虛肺燥、乾咳少痰、咽乾口渴等症狀。

2. 和解藥性: 阿膠性溫,長期服用可能導致燥熱,杏仁性涼,加入可起到和解藥性,避免阿膠過燥傷陰,使藥性更爲平和,更利於人體吸收。

阿膠膏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補脾益氣,固本培元: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補脾益氣、滋陰養腎、健脾止瀉的功效。阿膠膏以補血滋陰為主,而山藥能補益脾胃,增強機體對營養的吸收利用,進一步提升阿膠膏的滋補效果。

二、相輔相成,增強效用: 阿膠膏補血滋陰,而山藥滋陰益氣,兩者共同作用,能更全面地改善氣血不足、陰虛內熱等症狀,相輔相成,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阿膠膏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行氣散結、止痛消腫之效。阿膠膏本身滋陰補血,而薤白可助其行氣活血,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胸痛、腹痛等症狀,增強藥效。
  2. 輔助補血: 薤白含有多種營養成分,如維生素C、B族維生素等,可促進血紅蛋白的合成,進一步增強阿膠膏的補血功效,使氣血雙補,達到更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阿膠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肺氣喘急,下焦虛傷
此方主要針對肺腎兩虛所致氣喘症狀。肺氣虛弱導致呼吸急促,同時下焦(腎臟系統)機能不足,呈現腎不納氣的病機變化。

方劑組成分析

主藥分析

  • 阿膠(3兩):滋陰補血,潤肺止咳,為方中君藥
  • 白羊腎(3對):補腎益精,壯陽納氣,針對下焦虛損

輔藥配伍

  • 杏仁(3兩):降氣平喘,協助阿膠潤肺止咳
  • 薯蕷(2兩):補脾益腎,益氣生津,助脾腎運化
  • 薤白(1握):通陽散結,行氣導滯,預防膏方壅滯
  • 黃牛酥、羊腎脂:補虛潤燥,增強滋養下焦功效

治療原理與組方邏輯

  1. 肺腎同治:阿膠潤肺,羊腎補腎,構成金水相生的治療框架
  2. 標本兼顧:杏仁治喘急之標,羊腎治下焦虛之本
  3. 滋而不膩:薤白行氣防止滋膩,牛酥羊脂助藥力滲透
  4. 血肉有情:使用動物性藥材(腎臟、酥脂),增強補益效果
  5. 製劑工藝:瓷器蒸製可保存藥性,酒調服用助藥力運行

此方體現了「補下焦以納氣,潤上焦以平喘」的傳統治療思路,適用於肺腎兩虛型的慢性咳喘病症。

傳統服藥法


阿膠3兩(搗碎,炒令黃燥,搗末),白羊腎3對(去筋膜,切,細研),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麩炒微黃,研如膏),薯蕷2兩(搗為末),薤白1握,(細切),黃牛酥4兩,羊腎脂4兩(煮去滓)。
上藥相和,於瓷瓶內貯之,蒸半日,令藥成膏。
每服1茶匙,以暖酒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阿膠膏具有補血止血、潤肺止咳的功效,但是不宜過量服用,以免引起上火、便秘等症狀。
  • 阿膠膏不宜與活血化瘀、破血行血的藥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出血。
  • 阿膠膏不宜與寒涼性食物同時服用,以免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阿膠膏,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阿膠3兩(搗碎,炒令黃燥,搗末),白羊腎3對(去筋膜,切,細研),杏仁3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研如膏),薯蕷2兩(搗爲末),薤白1握,(細切),黃牛酥4兩,羊腎脂4兩(煮去滓)。 主治:肺氣喘急,下焦虛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