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薤糯餅」方劑中包含「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薤白性溫,入肺、胃經,具有行氣寬胸、散寒止痛的功效。 此方用於治療胸悶氣滯、心痛咳嗽等症狀,薤白能疏通胸中氣機,緩解胸痛,配合糯米餅的溫暖性質,起到溫中散寒的作用。
- 薤白與糯米餅搭配,能加強其藥效。 薤白性溫,糯米性甘溫,二者相輔相成,能更好地溫通心肺,散寒止痛。同時,糯米餅也起到載藥的作用,能更好地將薤白的藥效傳遞到病竈部位。
薤糯餅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增益功效: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肺止咳、補中益氣、解毒消腫等功效,可以緩解薤白辛辣之性,避免刺激腸胃,同時也能增強糯米健脾益氣的功效,使藥效更加柔和,更易被人體吸收。
二、改善口感,提高服藥性: 蜂蜜甜潤可口,可以改善薤白與糯米的口感,使其更易於服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食慾不振的患者,提高藥物的服藥順應性,促進藥效發揮。
薤糯餅方劑中以糯米為主要食材,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糯米性溫和,具補脾益氣之效。方劑中以糯米為基礎,可緩解薤白辛辣刺激,並調和脾胃,增強人體正氣,有助於抵抗病邪。
二、糯米粘性強,可與薤白緊密結合,利於藥效發揮。方劑中以糯米包裹薤白,可將薤白藥力緩慢釋放,減少對胃腸的刺激,並更有效地將藥物成分送達病竈,達到治病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薤糯餅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小兒疳氣瘦弱,下痢白膿,久而不癒及腹脹」,屬小兒疳積與慢性泄痢之證。古代醫家認為:
- 疳氣瘦弱:因脾胃虛弱,運化失司,氣血生化不足,形體失養。
- 下痢白膿:長期腹瀉伴白膿,多因脾陽不振,寒濕滯留腸道,或久痢傷氣,正虛邪戀。
- 腹脹:氣機壅滯或虛寒積聚,與脾失健運相關,常見於慢性消化功能障礙。
此證關鍵在於脾虛寒濕,治療需兼顧溫中行氣、健脾止瀉,並顧護正氣。
組成與方義推論
藥物配伍與功效
薤白(1握)
- 性味歸經:辛、苦,溫。歸肺、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通陽散結、行氣導滯,為「治瀉痢後重之要藥」(《本草綱目》)。
- 本方作用:
- 辛溫能散寒濕,行氣而緩腹脹;
- 苦降可調腸道氣滯,針對「下痢白膿」之裡急後重。
糯米粉(主要基質)
-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肺經。
- 傳統功效:補中益氣、健脾止瀉,適用於虛寒性泄瀉(如《千金方》用糯米粥治虛寒痢)。
- 本方作用:
- 甘溫補脾,改善「疳氣瘦弱」之體虛;
- 製餅後易消化,兼顧小兒脾胃嬌嫩特性。
蜜(少量調和)
-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補中緩急、潤燥解毒,並能矯味。
- 本方作用:
- 輔助糯米補益健脾;
- 緩和薤白辛散之性,防其過燥。
製法與治療原理
- 製餅炙熟:
糯米粉經炙烤後,溫性增強,更助溫中暖脾;薤白杵泥入藥,使藥性均勻釋放。 - 服法設計(不過2-3次癒):
此為小劑量短期療法,針對輕症或病後調理,避免久服滋膩。
配伍邏輯
全方以溫補為主,行氣為輔:
- 糯米+蜜:甘溫守中,補脾止瀉,固護正氣;
- 薤白:辛散溫通,化解腸道寒濕氣滯,標本兼顧。
符合「虛者補之,滯者行之」的治則,適用於小兒脾虛夾寒濕之慢性泄痢。
綜論
此方簡約,卻體現古代食療思維,針對小兒「疳痢」特殊體質(易虛易滯),選藥平和,製法貼近日常。現代理解可能與調整腸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相關,然其核心仍在中醫辨證「脾虛氣滯」之機理。
傳統服藥法
薤白1握,蜜、糯米粉。先以薤白杵如泥,同蜜和糯米粉研作餅。
炙熟與吃,不過2-3次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 本方有一定的刺激性,脾胃虛弱者慎用。
- 本方含有蜂蜜,對蜂蜜過敏者禁用。
相關疾病
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薤糯餅, 出處:《衛生總微》卷十二。 組成:薤白1握,蜜、糯米粉。 主治:小兒疳氣瘦弱,下痢白膿,久而不癒及腹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