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和飲子
SAN HE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熱 (25.00)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和飲子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溫中和胃:生薑性溫,味辛,能溫中散寒,和胃止嘔。三和飲子多用於治療脾胃虛寒、寒邪內侵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生薑可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寒邪對胃腸的刺激。
- 解表散寒:生薑還具備解表散寒的功效,能發汗解表,驅散風寒。三和飲子中常配合其他具有解表散寒功效的藥材,生薑的加入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作用,幫助機體抵抗外邪入侵。
三和飲子中加入糯米,主要原因有二:
- 固澀止瀉: 糯米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久瀉不止的患者,糯米能起到固澀止瀉的作用,幫助止住腹瀉,恢復脾胃功能。
- 調和藥性: 糯米性質溫和,與其他藥材配伍,可起到調和藥性、緩和藥效的作用。三和飲子中可能包含其他寒涼性藥材,加入糯米可以避免寒涼藥性過於猛烈,減少對脾胃的刺激。
因此,糯米在三和飲子中,既能起到治療作用,又能起到調和藥性的作用,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和飲子」中加入蜂蜜,主要是為了發揮其以下兩種作用:
- 調和藥性: 蜂蜜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解脾胃、潤燥止渴的作用。它可以將藥材的苦寒或辛燥之性緩和,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且不易刺激腸胃。
- 提高療效: 蜂蜜本身具有滋補強壯、潤肺止咳、解毒消腫等功效。加入蜂蜜,可增強藥物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之,蜂蜜在「三和飲子」中起到調和藥性、提高療效的作用,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三和飲子主治「脾疸煩渴」,此證屬中醫「疸病」範疇,傳統認為脾疸多因濕熱內蘊或脾虛失運所致,症狀可見身黃、倦怠、口乾煩渴、小便不利等。本方以「煩渴」為核心,推測其病機為脾虛氣弱,津液不布,導致燥熱內生,故而渴不止。從用藥組成來看,此方側重於補氣生津、調和中焦,而非清熱利濕,故所治之疸當屬虛證,或濕熱退後氣陰兩傷之階段。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紫團人參(3兩半)
- 此為上黨人參之佳品,大補元氣,益脾肺之氣,兼能生津止渴。針對脾虛氣弱之根本,助運化以布津液,改善倦怠煩渴。
- 重用為君藥,彰顯「補氣為先」之思路,氣足則津液自生。
甘草(炙,1.5兩)
- 炙用甘溫,助人參補脾益氣,兼緩急和中,調和藥性。
- 與人參協同強化補氣之力,亦能緩解陰虛燥熱所致之「煩」。
綿黃耆(酒浸,5兩)
- 酒浸後溫性加強,善補脾肺之氣,升舉陽氣,利水消腫。其用量最大,可能意在益氣行水,間接改善疸病潛在之濕濁停滯。
- 與人參配伍,形成「參耆並用」之經典結構,氣陰雙補,固表斂汗(針對可能伴隨之虛汗)。
生薑、大棗(引藥)
- 生薑辛散,助脾醒胃,化解補藥壅滯;大棗甘潤,補脾和血,與人參、甘草合成「甘潤生津」之效。
- 二藥為調和營衛之常用組合,佐助主藥發揮補而不滯之功。
三、方劑配伍特點
此方結構簡潔,全方以甘溫補氣為主軸,未用清熱利濕之品(如茵陳、茯苓),可知其治在「虛」而非「實」:
- 氣虛生燥:脾失健運則津液不升,故以參、耆、草補氣助運,氣旺則津液得布,煩渴自解。
- 兼顧中焦:生薑、大棗調和脾胃,使補氣不礙胃,適合久病虛羸之體。
- 潛在病機推測:或用於疸病後期,濕熱已去而氣陰未復,或素體脾虛致濕鬱發黃,需「培土榮木」之治法。
四、延伸思考
若對比《金匱要略》治疸諸方(如茵陳蒿湯清濕熱,茵陳五苓散利水濕),三和飲子獨以補法見長,反映中醫「同病異治」原則:疸病非盡屬濕熱,虛證亦當辨證施藥。此方可視為「虛疸」調補之代表,尤適合色黃晦暗、神疲脈弱之證候。
(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符合傳統用藥思維。)
傳統服藥法
紫團人參3兩半,甘草(炙)1.5兩,綿黃耆(酒浸一宿)5兩。
上為散。
每服3錢,水2盞,加生薑3片,大棗3個,煎8分,不拘時候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虛便溏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三和飲子,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五。 組成:生薑半兩(研,取汁),糯米半合(淘,研),蜜1合。 主治:脾疸煩渴。
三和飲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張氏家傳》。 組成:紫團人參3兩半,甘草(炙)1兩半,綿黃耆(酒浸1宿)5兩。 主治:三焦膈塞,五臟澀滯,氣逆痰涎,太陽昏痛;及山嵐瘴氣,吐逆食不美,面色浮黃,指甲青黑;兒疳勞吐乳,久病乍安,神氣未復,寒熱往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