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糕

茯苓糕

FU LING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脾經 29%
肺經 21%
大腸經 10%
肝經 8%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茯苓糕中加入土茯苓,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功效互補: 茯苓味甘淡,性平,擅長健脾利濕,而土茯苓則味甘淡,性平,擅長除濕解毒。兩者結合,可加強利水滲濕的效果,達到健脾利濕、清熱解毒的功效。
  2. 藥食同源: 土茯苓本身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加入茯苓糕中,不僅可以提升糕點的營養價值,更能達到保健養生的功效。

茯苓糕中添加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增甜提味: 茯苓本身味道清淡,加入蜂蜜可以增添甜味,使糕點更可口美味。蜂蜜的天然香甜,能與茯苓的清香相互融合,提升口感層次。
  2. 滋潤養生: 蜂蜜具有滋陰潤燥、益氣補中、美容養顏等功效,與茯苓的利水消腫、健脾寧心功效相輔相成,共同增強藥膳的保健功效。蜂蜜的黏稠特性也能使糕點更加軟糯香甜,更易於消化吸收。

茯苓糕中加入糯米,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增加口感和黏性: 糯米本身具備黏性,在蒸煮過程中會形成軟糯的口感,與茯苓粉混合後,能讓糕點更具彈性和嚼勁,更符合傳統糕點的口感喜好。
  2. 提升營養價值: 糯米富含碳水化合物、維生素B羣和膳食纖維等,能提供能量,並促進腸胃消化。與茯苓的利水消腫、健脾益胃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提升整體的營養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茯苓糕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茯苓糕主治「楊梅瘡毒」,即中醫古籍中所載之梅毒性疾病,多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經絡,或流注關節所致。此方以土茯苓為主藥,配合白蜜、糯米粉製成糕劑,一方面取其解毒利濕之效,另一方面通過蒸糕形式便於長期服用,緩解毒性深入臟腑之患。

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土茯苓(去粗皮,為細末)

    • 土茯苓為本方君藥,性味甘淡平,歸肝、胃經,具解毒除濕、通利關節之效。古籍《本草綱目》載其「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明代《滇南本草》更明確指出其能治「楊梅瘡毒」。其解毒機理在於清利濕熱,透達毒邪,尤其針對梅毒濕熱蘊結之病理特點。
  2. 白蜜

    • 白蜜甘平,補中潤燥,兼能解毒。其作用有二:
      • 調和土茯苓之性,緩和其滲利傷正之弊。
      • 與糯米粉相配,製糕後增強滋養脾胃之功,扶助正氣以驅邪外出。
  3. 糯米粉

    • 糯米甘溫,健脾益氣,作為糕劑基底,既能固護脾胃,又可黏合藥末,便於服食。脾胃健運則濕毒更易化解,符合「治濕先健脾」之理。

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此方以「解毒—扶正—緩治」為核心:

  • 解毒:土茯苓直接針對濕熱毒邪,為治標之主藥。
  • 扶正:白蜜、糯米粉健脾補中,助正氣托毒外出,防毒邪深陷。
  • 緩治:製糕後性味平和,適合長期服用,漸消緩攻,契合梅毒纏綿難癒之特點。

此外,「不可飲茶水」之叮囑,或因茶性涼澀,可能影響土茯苓利濕解毒之效,亦恐其與藥性相悖而減低療效。

總結

茯苓糕之設計體現中醫「藥食同源」思想,以食療形式輔助解毒,兼顧療效與服藥順從性。其功效主軸為「清濕熱、解梅毒、健脾胃」,透過溫和滲利與甘緩補益並行,達到祛邪不傷正之目的。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去粗皮,為細末)1斤,白蜜1斤,糯米粉1斤。
上藥和勻,蒸糕食之。
常用茯苓煎服,當茶吃。
不可飲茶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茯苓糕性味甘平,有健脾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適合脾虛濕盛、瘡毒腫痛的人群食用。但是茯苓糕不宜過量食用,以免引起腹脹、腹瀉等不良反應。

相同名稱方劑


茯苓糕,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土茯苓(去粗皮,爲細末)1斤,白蜜1斤,糯米粉1斤。 主治:楊梅瘡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