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文名稱:Smilax glabra Roxb. Rhizome Smilacis Glabrae Greenbriar Rhizome, Smilax
- 別名:久老薯,革禹餘糧,冷飯團,過岡龍,白餘糧,山牛,毛尾薯,山豬糞,硬飯,地胡苓,狗朗頭,飯閉根,山奇良,過山龍,仙遺糧,硬飯頭薯,尖光頭,尖光頭,冷飯頭,土萆薢,紅土苓,狗老薯,禹餘糧,刺豬苓,山遺糧,山歸來,土苓,山地慄
- 藥品來源: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全年可採,以秋末冬初採收較好。除去殘莖和鬚根,曬乾;新鮮時切成藥片,曬乾,生用。
- 道地藥材:甘肅, 雲南, 四川, 海南,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灌叢, 林緣, 疏林, 荒山, 山谷, 河岸, 林邊, 灌木叢, 山谷中,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4-11-18
土茯苓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土茯苓,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值得深入探討。
《本草匯編》詳細論述了土茯苓治療梅毒的功效。文中指出,梅毒久病不治,濕熱鬱結於肌膚,導致癰腫、拘攣等症狀。土茯苓甘淡平性,能去脾濕,脾濕得除,則營衛調和,筋脈得以舒暢,癰腫、拘攣自然痊癒。這說明土茯苓清熱解毒的機制,部分在於其利濕作用,藉由祛除濕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此書也指出,土茯苓更善於處理病程較久的濕熱蘊結,而非初期火盛之症。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並能解水銀、輕粉之毒。此處強調了土茯苓清熱解毒的強大能力,能深入肌膚腠理,治療因毒邪引起的深層感染,甚至關節疼痛、腐爛等症狀。與《本草匯編》的論述相呼應,但更強調其能直接清除毒邪,而非僅僅依靠利濕。
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本草正》、《滇南本草》等,也記載了土茯苓治療瘡毒、癰腫、梅毒等疾病的功效,佐證其清熱解毒之效。 這些記載,雖然著重點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土茯苓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其機制可能包含利濕、祛毒、消腫等多方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的記載,也反映出土茯苓在不同病症、不同病程中的應用側重有所不同,應結合實際情況加以運用。
2. 清熱瀉火
土茯苓,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其清熱瀉火之效,主要體現在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種病症。古代醫籍對其功效的論述,提供了豐富的佐證。
《本草匯編》中提到土茯苓治療梅毒瘡的案例,指出此病因毒氣燥熱傷及陽明,久病則濕熱鬱積於肌腠,形成癰腫、拘攣等症。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筋脈通利,癰腫自消。此處強調土茯苓善於祛除濕邪,並非直接清瀉陽明之火,而是通過除濕,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 它更說明瞭在熱邪已耗傷正氣,以濕邪為主的時候,土茯苓的功效更為顯著。
《本草正義》則更直接地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能治療因濕熱蘊毒導致的關節疼痛、咽喉腫痛等症。 這說明土茯苓的清熱作用,是通過利濕、解毒來實現的,而非直接作用於體內火邪。 其治療楊梅瘡的功效,更體現了其疏通經絡,清除濕熱毒邪的能力。
綜上所述,土茯苓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直接的瀉火,而是通過利溼、解毒,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其作用機制在於清除體內溼熱蘊結的毒邪,從而緩解由溼熱所引起的炎症反應和疼痛症狀。 不同醫籍對土茯苓功效的描述,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展現出其在中醫臨牀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
3. 清熱利尿
土茯苓,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均記載其具有清熱利尿之效,但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則有所側重。綜觀各家論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清熱利尿功效:
首先,《本草會編》闡述了土茯苓治療梅毒的機理。文中指出,梅毒久治不愈,會導致濕熱鬱積於肌膚腠理,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通暢,筋脈得以舒展,故能治療此症。此處「去脾濕」並非單純利尿,而是指其能祛除體內濕熱,而利尿是其達到此目的的一種途徑。
其次,《本草正義》則強調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它能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諸多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咽喉腫痛等。這說明土茯苓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地排出水分,而是能深入經絡,清除體內濕熱之毒,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
此外,《滇南本草》記載土茯苓能治「五淋白濁」,「五淋」指尿道疾病,此處的利尿作用則更為直接,體現其在排泄代謝廢物方面的功效。
《本草綱目》中提到土茯苓「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雖未直接提及利尿,但脾胃功能健運,水液代謝亦能正常進行,間接地說明瞭其利尿作用與整體臟腑功能的關係。
總而言之,土茯苓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整體藥性在體內發揮作用的綜合體現。它能通過祛除體內濕熱,改善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並在治療濕熱相關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作用機理並非僅限於現代醫學所理解的單純利尿作用,而是更為複雜的整體調節作用。
- 《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濁,兼治楊梅瘡毒、丹毒。 」
4. 利關節
土茯苓利關節之效,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與其利濕、去熱、解毒之性相關。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認為其能通過健脾胃以增強人體的正氣,進而驅除導致關節不利的風濕之邪。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直接點明其在治療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方面的功效。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闡述了其作用機理:「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說明土茯苓能清除關節處積聚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的目的。 書中提及土茯苓能治療「關節疼痛,甚至腐爛」,說明其對於關節炎症的治療有一定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編》則將土茯苓的療效與濕熱鬱積於肌腠,導致筋脈拘攣的病理機制聯繫起來,認為其「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說明土茯苓通過祛除濕邪,改善筋脈運行,從而達到治療關節疼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土茯苓利關節之效與其利濕、去熱、解毒的功效密切相關,其作用機理可能通過健脾益氣、祛除濕熱、疏通經絡等途徑實現。 不同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功效與作用機制,共同印證了土茯苓在治療關節相關疾病中的價值。
5. 健脾胃
土茯苓,在眾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功效多樣,其中「健脾胃」亦為重要一環。雖無專門論述其如何直接作用於脾胃,但從多個角度可推測其健脾益胃之理。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這段論述揭示了土茯苓健脾胃與其其他功效的相互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容易導致風濕痹痛等症狀。土茯苓通過祛除風濕,改善氣血運行,間接地促進了脾胃功能的恢復,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本草會編》中記載土茯苓治療因楊梅毒瘡用輕粉而導致的脾胃受損案例。文中指出,輕粉燥烈傷及脾胃,導致濕熱鬱積,形成癰腫。而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藉由去除濕熱,恢復脾胃的正常運作,使肌肉筋脈恢復柔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處雖然是以治療疾病為例,但亦可見其健脾功效。
《本草拾遺》記載土茯苓「調中止洩」,洩瀉往往與脾胃虛弱有關,此則從側面印證了土茯苓能調理脾胃的功能。其他典籍雖未直接提及「健脾胃」,但其記載的諸多功效,如利水滲濕、解毒等,都能間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因為脾胃的正常運作,需要排除體內濕邪和毒素。因此,土茯苓的健脾胃功效,並非單純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通過其整體的藥理作用,間接提升脾胃功能。
- 《本草綱目》:「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惡瘡癰腫。解汞粉、銀朱毒。 」
6. 祛風除濕
土茯苓,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尤為顯著。多部典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
《本草匯編》認為,土茯苓善治因濕熱鬱積引起的癰腫、拘攣等症。它指出,某些疾病因毒氣或藥物燥烈,導致體內水液虧損,濕熱停滯於肌膚筋骨,土茯苓甘淡平和,能祛除脾濕,使營衛調和,筋脈舒暢,從而緩解症狀。此書特別強調土茯苓長於除濕,而非清熱,故而更適用於病程較久,濕邪較盛的患者。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概括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認為脾胃健運則氣血運行正常,風濕得以祛除,筋骨自然強健。 《本草綱目》更引用《中山經》的記載,推測土茯苓可能與古籍中記載的具有祛風功效的“榮草”有關。
《本草正義》則從其利濕去熱,能入絡的作用機制入手,說明土茯苓能清除濕熱蘊毒,尤其對楊梅瘡等深層濕熱毒邪侵犯筋骨、關節的疾病療效顯著。其解毒功效也與其他藥物有所不同,並非單純的解毒,而是通過滲利下導,將毒邪排出體外。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土茯苓祛風除濕功效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其利濕、健脾、解毒的功效上。通過健脾益氣,調整人體內環境,從而達到祛除風濕,改善筋骨關節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不同醫籍側重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土茯苓在治療風濕病症中的價值。
7. 利水滲濕
土茯苓,其利水滲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 《本草會編》中,以土茯苓治療楊梅瘡(梅毒)為例,闡述其功效。文中指出,楊梅瘡久病不愈,會導致水液代謝失衡,濕熱鬱積於肌膚,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去脾濕」,使濕邪排出,營衛通暢,從而改善筋脈拘攣、癰腫等症狀。此處強調的是土茯苓通過祛除體內積聚的濕邪來達到治療效果,而非直接利水。
《本草綱目》則認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 脾胃健運,則水液代謝正常,風濕去則關節疼痛得以緩解。此處的「去風濕」也包含了利水滲濕的含義,因為風濕的產生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密切關係。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說明其利水滲濕作用更深入,能清除體內濕熱毒邪,並能深入經絡,治療關節疼痛等深層病症。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本草綱目》、《本草正義》等都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土茯苓的利水滲濕功效。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利尿排泄,而是通過健脾胃、疏通經絡,從根本上調和水液代謝,祛除體內濕邪,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典籍的側重點不同,有些更強調其治療濕熱蘊毒的功效,有些則更關注其健脾益胃的輔助作用,共同說明土茯苓利水滲濕功效的全面性及多樣性。
8. 解毒
土茯苓,其解毒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治療因毒素入侵引起的各種病症上。
《本草匯編》詳細描述了土茯苓治療因服用輕粉(氯化汞)引起的楊梅毒瘡的療效。文中指出,輕粉毒性強烈,久病會導致濕熱鬱積於肌膚,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甘淡平性,能有效祛除脾濕,使營衛通暢,從而緩解肌肉拘攣和癰腫。其解毒機制並非直接對抗毒素,而是透過利濕,改善體內環境,使身體自癒。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能“搜剔濕熱之蘊毒”,並能治療因水銀、輕粉中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腐爛等,說明其解毒能力能深入體內。
《本草綱目》則提到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而脾胃健運則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提升對抗毒素的能力。《本草圖經》直接指出其可「敷瘡毒」,說明其外用解毒的功效。 其他醫籍如《滇南本草》、《本草正》、《生草藥性備要》等,也記載了土茯苓治療各種瘡毒、腫瘍的功效,印證其解毒作用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總而言之,土茯苓的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殺菌或直接中和毒素,而是通過調理脾胃、利濕去熱,改善機體內環境,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這與現代醫學中“扶正祛邪”的理念不謀而合。
- 《本草圖經》:「《本草圖經》:敷瘡毒。 」
9. 強筋骨
土茯苓,其「強筋骨」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藥理作用的推導。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其機理在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足,濡養筋骨,自然強健有力。同時,土茯苓又能祛除風濕。風濕痹阻經絡,導致筋骨疼痛、拘攣,而土茯苓祛除風濕,則能解除痹阻,使筋骨活動自如。
《本草會編》則更進一步闡述了土茯苓治療因濕熱導致筋骨拘攣的機制。文中提到楊梅毒瘡久治不愈,會導致肢體拘攣,形成癰漏。這是因為濕熱之邪鬱積於肌膚筋骨之間,損傷肌肉組織。而土茯苓「甘淡而平」,能有效祛除脾濕,使濕邪不去,營衛通暢,筋脈柔韌,肌肉充實,從而達到治療筋骨拘攣的目的。 書中強調,土茯苓擅長於去濕,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筋骨疼痛效果尤佳。
《本草正義》則從另一角度解釋,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能治療關節疼痛,甚至腐爛等症狀,說明其藥力能深入經絡,清除導致筋骨疼痛的濕熱邪毒。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土茯苓「強筋骨」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利濕、去熱、解毒等多方面作用的綜合體現。其強筋骨之效,主要體現在祛除導致筋骨疼痛、活動不便的濕熱邪毒,並滋養脾胃,從而促進氣血生化,濡養筋骨。
- 《本草再新》:「祛濕熱,利筋骨。 」
土茯苓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土茯苓中之茯苓酸、茯苓素、茯苓酚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解毒之效。能抑制某些細菌與病毒生長,輔助治療相關疾病。同時,土茯苓亦能調節免疫系統功能,增強機體免疫力,預防與治療感染病、炎症性疾病等。
2. 保肝利膽
土茯苓保肝利膽:
抗氧化:含有多種成分,可保護肝臟細胞免受損傷。
抗炎:可抑制肝臟炎症反應,減輕肝臟損傷。
解毒:促進肝臟的解毒代謝功能,有助於改善肝臟機能。
調節肝臟功能:促進肝臟的解毒代謝功能,預防和治療肝臟疾病。
3. 改善睡眠
土茯苓安神鎮靜,平緩情緒,減少焦慮和緊張,有助於放鬆身心,提高睡眠質量;且可調節神經系統,減緩神經系統活動,有助改善睡眠障礙和睡眠不足,緩解失眠症狀。
土茯苓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土茯苓的炮製
用水浸漂,夏季每日換水1次,春、秋每2日換水1次,冬季可3日換水1次,防止發臭,以泡透為度,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土茯苓注意事項
- 不犯鐵器:土茯苓不與鐵器接觸,以免產生不良反應。(《萬氏家抄方》)
- 忌茶:服用土茯苓期間,避免飲用茶,以免影響藥效。(《綱目》)
- 肝腎陰虧者勿服:肝腎陰虛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陰虛症狀。(《本草從新》)
- 脾虛便溏: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便溏症狀。(參照資訊)
- 腎陰虛:腎陰虛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腎陰虛症狀。(參照資訊)
- 大便祕結:大便祕結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便祕症狀。(參照資訊)
-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陰虛火旺症狀。(參照資訊)
- 孕婦:孕婦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參照資訊)
土茯苓相關的方劑
土茯苓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土茯苓含有的化學成分
落新婦甙(astilbin), 黃杞甙(engeletin), 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acid), 莽草酸(shikimicacid), 阿魏酸(Ferulic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葡萄糖(glucose), 皁甙(saponins), 鞣質(tannin), 樹脂(resin), 澱粉(Starch), 薯蕷皁甙元(diosgenin), 鼠李糖(rhamnoserhamnose), 生物鹼(alkaloid), 甾醇(sterols), 油酸(oleicacid), 亞油酸(linoleicacid)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