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土茯苓

TU FU LING

  • 英文名稱:Smilax glabra Roxb. Rhizome Smilacis Glabrae Greenbriar Rhizome, Smilax
  • 別名:久老薯,革禹餘糧,冷飯團,過岡龍,白餘糧,山牛,毛尾薯,山豬糞,硬飯,地胡苓,狗朗頭,飯閉根,山奇良,過山龍,仙遺糧,硬飯頭薯,尖光頭,尖光頭,冷飯頭,土萆薢,紅土苓,狗老薯,禹餘糧,刺豬苓,山遺糧,山歸來,土苓,山地慄
  • 來源:百合科多年生常綠藤本植物光葉拔葜的塊莖。全年可採,以秋末冬初採收較好。除去殘莖和鬚根,曬乾;新鮮時切成藥片,曬乾,生用。
  • 道地藥材:甘肅, 雲南, 四川, 海南, 廣東, 廣西, 安徽, 江蘇, 浙江, 江西, 湖南, 湖北, 貴州, 福建, 台灣
  • 生長環境:山坡, 灌叢, 林緣, 疏林, 荒山, 山谷, 河岸, 林邊, 灌木叢, 山谷中, 林中
  • 現代中藥典籍摘錄(請登入點選開啟閱讀)
    中國藥典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全國中草藥彙編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土茯苓的傳統功效


1. 清熱解毒

土茯苓,其清熱解毒之效,歷代本草典籍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也值得深入探討。

《本草匯編》詳細論述了土茯苓治療梅毒的功效。文中指出,梅毒久病不治,濕熱鬱結於肌膚,導致癰腫、拘攣等症狀。土茯苓甘淡平性,能去脾濕,脾濕得除,則營衛調和,筋脈得以舒暢,癰腫、拘攣自然痊癒。這說明土茯苓清熱解毒的機制,部分在於其利濕作用,藉由祛除濕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此書也指出,土茯苓更善於處理病程較久的濕熱蘊結,而非初期火盛之症。

《本草正義》則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並能解水銀、輕粉之毒。此處強調了土茯苓清熱解毒的強大能力,能深入肌膚腠理,治療因毒邪引起的深層感染,甚至關節疼痛、腐爛等症狀。與《本草匯編》的論述相呼應,但更強調其能直接清除毒邪,而非僅僅依靠利濕。

其他典籍如《本草綱目》、《本草正》、《滇南本草》等,也記載了土茯苓治療瘡毒、癰腫、梅毒等疾病的功效,佐證其清熱解毒之效。 這些記載,雖然著重點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土茯苓具有良好的清熱解毒作用,其機制可能包含利濕、祛毒、消腫等多方面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典籍的記載,也反映出土茯苓在不同病症、不同病程中的應用側重有所不同,應結合實際情況加以運用。

2. 清熱瀉火

土茯苓,在歷代本草中均有記載,其清熱瀉火之效,主要體現在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諸種病症。古代醫籍對其功效的論述,提供了豐富的佐證。

《本草匯編》中提到土茯苓治療梅毒瘡的案例,指出此病因毒氣燥熱傷及陽明,久病則濕熱鬱積於肌腠,形成癰腫、拘攣等症。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筋脈通利,癰腫自消。此處強調土茯苓善於祛除濕邪,並非直接清瀉陽明之火,而是通過除濕,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 它更說明瞭在熱邪已耗傷正氣,以濕邪為主的時候,土茯苓的功效更為顯著。

《本草正義》則更直接地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能治療因濕熱蘊毒導致的關節疼痛、咽喉腫痛等症。 這說明土茯苓的清熱作用,是通過利濕、解毒來實現的,而非直接作用於體內火邪。 其治療楊梅瘡的功效,更體現了其疏通經絡,清除濕熱毒邪的能力。

綜上所述,土茯苓的清熱瀉火功效,並非直接的瀉火,而是通過利溼、解毒,間接達到清熱的效果。其作用機制在於清除體內溼熱蘊結的毒邪,從而緩解由溼熱所引起的炎症反應和疼痛症狀。 不同醫籍對土茯苓功效的描述,也從不同角度佐證了其在清熱解毒方面的作用,展現出其在中醫臨牀治療中的重要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古代醫籍的記載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水平,現代臨牀應用需結合現代醫學知識。

3. 清熱利尿

土茯苓,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均記載其具有清熱利尿之效,但其作用機理與臨牀應用則有所側重。綜觀各家論述,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其清熱利尿功效:

首先,《本草會編》闡述了土茯苓治療梅毒的機理。文中指出,梅毒久治不愈,會導致濕熱鬱積於肌膚腠理,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通暢,筋脈得以舒展,故能治療此症。此處「去脾濕」並非單純利尿,而是指其能祛除體內濕熱,而利尿是其達到此目的的一種途徑。

其次,《本草正義》則強調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它能治療因濕熱毒邪引起的諸多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咽喉腫痛等。這說明土茯苓的清熱利尿作用,並非單純地排出水分,而是能深入經絡,清除體內濕熱之毒,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

此外,《滇南本草》記載土茯苓能治「五淋白濁」,「五淋」指尿道疾病,此處的利尿作用則更為直接,體現其在排泄代謝廢物方面的功效。

《本草綱目》中提到土茯苓「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雖未直接提及利尿,但脾胃功能健運,水液代謝亦能正常進行,間接地說明瞭其利尿作用與整體臟腑功能的關係。

總而言之,土茯苓的清熱利尿功效並非單一作用,而是其整體藥性在體內發揮作用的綜合體現。它能通過祛除體內濕熱,改善水液代謝,從而達到清熱利尿的效果,並在治療濕熱相關疾病中發揮重要作用。 其作用機理並非僅限於現代醫學所理解的單純利尿作用,而是更為複雜的整體調節作用。

4. 利關節

土茯苓利關節之效,歷代本草多有記載,其作用機理主要與其利濕、去熱、解毒之性相關。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認為其能通過健脾胃以增強人體的正氣,進而驅除導致關節不利的風濕之邪。 《本草綱目》更進一步指出其「利關節,止洩瀉。治拘攣骨痛」,直接點明其在治療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方面的功效。

《本草正義》則更深入地闡述了其作用機理:「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說明土茯苓能清除關節處積聚的濕熱之邪,從而達到舒筋活絡、緩解疼痛的目的。 書中提及土茯苓能治療「關節疼痛,甚至腐爛」,說明其對於關節炎症的治療有一定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本草匯編》則將土茯苓的療效與濕熱鬱積於肌腠,導致筋脈拘攣的病理機制聯繫起來,認為其「甘淡而平,能去脾濕,濕去則營衛從而筋脈柔,肌肉實而拘攣癰漏愈矣」,說明土茯苓通過祛除濕邪,改善筋脈運行,從而達到治療關節疼痛的目的。

綜上所述,古籍記載中,土茯苓利關節之效與其利濕、去熱、解毒的功效密切相關,其作用機理可能通過健脾益氣、祛除濕熱、疏通經絡等途徑實現。 不同典籍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功效與作用機制,共同印證了土茯苓在治療關節相關疾病中的價值。

5. 健脾胃

土茯苓,在眾多古代本草典籍中均有記載,其功效多樣,其中「健脾胃」亦為重要一環。雖無專門論述其如何直接作用於脾胃,但從多個角度可推測其健脾益胃之理。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這段論述揭示了土茯苓健脾胃與其其他功效的相互關係。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容易導致風濕痹痛等症狀。土茯苓通過祛除風濕,改善氣血運行,間接地促進了脾胃功能的恢復,達到健脾胃的效果。

《本草會編》中記載土茯苓治療因楊梅毒瘡用輕粉而導致的脾胃受損案例。文中指出,輕粉燥烈傷及脾胃,導致濕熱鬱積,形成癰腫。而土茯苓「甘淡而平,能去脾濕」,藉由去除濕熱,恢復脾胃的正常運作,使肌肉筋脈恢復柔韌,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此處雖然是以治療疾病為例,但亦可見其健脾功效。

《本草拾遺》記載土茯苓「調中止洩」,洩瀉往往與脾胃虛弱有關,此則從側面印證了土茯苓能調理脾胃的功能。其他典籍雖未直接提及「健脾胃」,但其記載的諸多功效,如利水滲濕、解毒等,都能間接改善脾胃運化功能,因為脾胃的正常運作,需要排除體內濕邪和毒素。因此,土茯苓的健脾胃功效,並非單純直接作用於脾胃,而是通過其整體的藥理作用,間接提升脾胃功能。

6. 祛風除濕

土茯苓,在古代醫籍中被廣泛記載,其祛風除濕功效尤為顯著。多部典籍都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其作用機理。

《本草匯編》認為,土茯苓善治因濕熱鬱積引起的癰腫、拘攣等症。它指出,某些疾病因毒氣或藥物燥烈,導致體內水液虧損,濕熱停滯於肌膚筋骨,土茯苓甘淡平和,能祛除脾濕,使營衛調和,筋脈舒暢,從而緩解症狀。此書特別強調土茯苓長於除濕,而非清熱,故而更適用於病程較久,濕邪較盛的患者。

《本草綱目》則簡潔地概括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認為脾胃健運則氣血運行正常,風濕得以祛除,筋骨自然強健。 《本草綱目》更引用《中山經》的記載,推測土茯苓可能與古籍中記載的具有祛風功效的“榮草”有關。

《本草正義》則從其利濕去熱,能入絡的作用機制入手,說明土茯苓能清除濕熱蘊毒,尤其對楊梅瘡等深層濕熱毒邪侵犯筋骨、關節的疾病療效顯著。其解毒功效也與其他藥物有所不同,並非單純的解毒,而是通過滲利下導,將毒邪排出體外。

總而言之,古代醫籍對土茯苓祛風除濕功效的論述,主要集中在其利濕、健脾、解毒的功效上。通過健脾益氣,調整人體內環境,從而達到祛除風濕,改善筋骨關節疼痛等症狀的效果。 不同醫籍側重角度不同,但都肯定了土茯苓在治療風濕病症中的價值。

7. 利水滲濕

土茯苓,其利水滲濕之效,古籍多有記載。 《本草會編》中,以土茯苓治療楊梅瘡(梅毒)為例,闡述其功效。文中指出,楊梅瘡久病不愈,會導致水液代謝失衡,濕熱鬱積於肌膚,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性味甘淡平,能「去脾濕」,使濕邪排出,營衛通暢,從而改善筋脈拘攣、癰腫等症狀。此處強調的是土茯苓通過祛除體內積聚的濕邪來達到治療效果,而非直接利水。

《本草綱目》則認為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 脾胃健運,則水液代謝正常,風濕去則關節疼痛得以緩解。此處的「去風濕」也包含了利水滲濕的含義,因為風濕的產生與體內水液代謝失衡有密切關係。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說明其利水滲濕作用更深入,能清除體內濕熱毒邪,並能深入經絡,治療關節疼痛等深層病症。

綜觀諸多古籍記載,《本草綱目》、《本草正義》等都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土茯苓的利水滲濕功效。其作用機制並非單純的利尿排泄,而是通過健脾胃、疏通經絡,從根本上調和水液代謝,祛除體內濕邪,從而達到利水滲濕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各個典籍的側重點不同,有些更強調其治療濕熱蘊毒的功效,有些則更關注其健脾益胃的輔助作用,共同說明土茯苓利水滲濕功效的全面性及多樣性。

8. 解毒

土茯苓,其解毒功效在眾多古代醫籍中都有記載,主要體現在治療因毒素入侵引起的各種病症上。

《本草匯編》詳細描述了土茯苓治療因服用輕粉(氯化汞)引起的楊梅毒瘡的療效。文中指出,輕粉毒性強烈,久病會導致濕熱鬱積於肌膚,形成癰腫甚至拘攣。土茯苓甘淡平性,能有效祛除脾濕,使營衛通暢,從而緩解肌肉拘攣和癰腫。其解毒機制並非直接對抗毒素,而是透過利濕,改善體內環境,使身體自癒。 《本草正義》更進一步指出土茯苓能“搜剔濕熱之蘊毒”,並能治療因水銀、輕粉中毒引起的各種症狀,包括關節疼痛、腐爛等,說明其解毒能力能深入體內。

《本草綱目》則提到土茯苓能健脾胃、去風濕,而脾胃健運則能增強身體抵抗力,從根本上提升對抗毒素的能力。《本草圖經》直接指出其可「敷瘡毒」,說明其外用解毒的功效。 其他醫籍如《滇南本草》、《本草正》、《生草藥性備要》等,也記載了土茯苓治療各種瘡毒、腫瘍的功效,印證其解毒作用的多樣性和廣泛性。總而言之,土茯苓的解毒功效,並非單純的殺菌或直接中和毒素,而是通過調理脾胃、利濕去熱,改善機體內環境,從而達到解毒的目的,這與現代醫學中“扶正祛邪”的理念不謀而合。

9. 強筋骨

土茯苓,其「強筋骨」功效在歷代本草典籍中多有記載,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藥理作用的推導。

《本草綱目》明確指出土茯苓能「健脾胃,強筋骨,去風濕」,其機理在於「脾胃健則營衛從,風濕去則筋骨利」。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氣血充足,濡養筋骨,自然強健有力。同時,土茯苓又能祛除風濕。風濕痹阻經絡,導致筋骨疼痛、拘攣,而土茯苓祛除風濕,則能解除痹阻,使筋骨活動自如。

《本草會編》則更進一步闡述了土茯苓治療因濕熱導致筋骨拘攣的機制。文中提到楊梅毒瘡久治不愈,會導致肢體拘攣,形成癰漏。這是因為濕熱之邪鬱積於肌膚筋骨之間,損傷肌肉組織。而土茯苓「甘淡而平」,能有效祛除脾濕,使濕邪不去,營衛通暢,筋脈柔韌,肌肉充實,從而達到治療筋骨拘攣的目的。 書中強調,土茯苓擅長於去濕,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筋骨疼痛效果尤佳。

《本草正義》則從另一角度解釋,土茯苓「利濕去熱,能入絡,搜剔濕熱之蘊毒」,其能治療關節疼痛,甚至腐爛等症狀,說明其藥力能深入經絡,清除導致筋骨疼痛的濕熱邪毒。

綜上所述,歷代醫家對於土茯苓「強筋骨」功效的理解,並非單純的經驗總結,而是基於其利濕、去熱、解毒等多方面作用的綜合體現。其強筋骨之效,主要體現在祛除導致筋骨疼痛、活動不便的濕熱邪毒,並滋養脾胃,從而促進氣血生化,濡養筋骨。

土茯苓的古代典籍


土茯苓的現代功效


1. 抗菌抗病毒

土茯苓中的活性成分,如茯苓酸、茯苓素及茯苓酚,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展現出顯著的抗菌、抗病毒潛力。這些化合物能透過多種機制抑制病原體的生長與複製。針對細菌,其作用可能包括破壞細菌細胞膜的完整性、干擾細胞壁合成,或抑制關鍵酶活性,從而阻礙細菌的代謝與繁殖,對抗多種革蘭氏陽性及陰性菌。在抗病毒方面,土茯苓的活性成分能干擾病毒的吸附、內吞、基因組複製或蛋白質合成等關鍵環節,有效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複製與傳播。此外,土茯苓還能調節宿主的免疫反應,增強巨噬細胞、自然殺手細胞等免疫細胞的活性,促進細胞因子平衡,提升機體對抗感染的內源性防禦能力,為預防及輔助治療細菌與病毒感染提供藥理基礎。

2. 保肝利膽

土茯苓在現代藥理研究中,其保肝利膽功效的機制歸結於多重途徑。其豐富的酚類化合物、黃酮類及甾體皂苷等活性成分,賦予其顯著的抗氧化能力。這些成分能有效清除自由基,減少氧化應激對肝臟細胞造成的損傷,從而維護肝細胞膜的完整性與功能。此外,土茯苓亦展現出強效的抗炎作用。研究指出,它能抑制促炎細胞因子(如TNF-α、IL-6)的釋放,並阻斷炎症通路,顯著減輕肝臟炎症反應,降低肝損傷程度。在解毒方面,土茯苓能促進肝臟的解毒代謝功能。這可能透過上調肝臟解毒酶(如CYP450酶系或穀胱甘肽轉移酶)的活性,加速體內外毒素的生物轉化與排出,進而改善肝臟的整體解毒能力與肝功能。這些綜合作用共同調節肝臟生理功能,有助於預防及治療多種肝臟疾病,包括改善肝細胞損傷、促進膽汁分泌,體現其全面的保肝利膽潛力。

3. 改善睡眠

土茯苓改善睡眠的現代藥理分析,主要歸因於其所含的生物活性物質,特別是類黃酮甾體皂苷酚類化合物。這些成分被認為能作用於中樞神經系統,影響神經遞質的平衡與活性。研究指出,土茯苓中的類黃酮類化合物可能透過調節GABAergic系統,增強γ-氨基丁酸(GABA)——一種主要的抑制性神經遞質——的作用。此機制可降低神經細胞的興奮性,產生鎮靜、抗焦慮效果,有助於平緩情緒、放鬆身心,從而縮短入睡時間並提升整體睡眠質量。

部分成分亦可能影響血清素等單胺類神經遞質的代謝與受體活性,進一步穩定情緒、減少精神緊張,緩解因焦慮和壓力導致的失眠症狀。此外,土茯苓的抗炎與抗氧化特性有助於減輕神經系統的炎症反應及氧化應激,保護腦細胞功能,間接改善因生理失衡引起的睡眠問題。綜合而言,土茯苓透過多重藥理途徑,協同發揮安神、鎮靜、抗焦慮及神經調節作用,科學地解釋其改善睡眠障礙和緩解失眠的功效。

土茯苓的運用方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10-60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土茯苓的炮製


  • 水浸漂,以泡透為度。
  • 夏季每日換水1次。
  • 春、秋每2日換水1次。
  • 冬季可3日換水1次。
  • 防止發臭。
  • 撈出切片,及時乾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土茯苓注意事項

  1. 不犯鐵器:土茯苓不與鐵器接觸,以免產生不良反應。(《萬氏家抄方》)
  2. 忌茶:服用土茯苓期間,避免飲用茶,以免影響藥效。(《綱目》)
  3. 肝腎陰虧者勿服:肝腎陰虛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陰虛症狀。(《本草從新》)
  4. 脾虛便溏:脾虛便溏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便溏症狀。(參照資訊)
  5. 腎陰虛:腎陰虛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腎陰虛症狀。(參照資訊)
  6. 大便祕結:大便祕結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便祕症狀。(參照資訊)
  7. 陰虛火旺:陰虛火旺者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加重陰虛火旺症狀。(參照資訊)
  8. 孕婦:孕婦不宜服用土茯苓,以免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參照資訊)

土茯苓相關的方劑


土茯苓可治療的相關疾病


扁桃腺炎前列腺炎胰臟炎腳氣病消化不良白帶膀胱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甲狀腺腫鏈球菌性咽喉炎丹毒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腹痛腎炎疥癬失眠睡眠障礙損傷梅毒疼痛食慾不振痔瘡虛弱肝臟損傷慢性支氣管炎痛風支氣管炎腸炎

土茯苓含有的化學成分


落新婦甙(Astilbin), 黃杞甙(Engeletin), 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 莽草酸(Shikimic acid), 阿魏酸(Ferulic 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葡萄糖(Glucose)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