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喉癬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緩解喉嚨炎症: 甘草性味甘平,具有清熱解毒、潤肺止咳的功效。喉癬多因熱毒入侵而致,甘草可清熱解毒,緩解喉嚨的炎症反應,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
- 調和藥性: 甘草作為藥引,可以調和藥性,減輕其他藥物的副作用,使藥效更溫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喉癬湯方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宣肺利咽: 桔梗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宣肺利咽之功效。喉癬多由外邪侵襲肺衛,導致肺氣鬱閉,氣機不暢而引起。桔梗可宣通肺氣,使氣機流通,從而緩解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 排膿解毒: 桔梗還具有排膿解毒的作用,能促進炎症部位的膿液排出,加速病竈的恢復。喉癬常伴有咽喉部炎症,桔梗可幫助清除炎症產物,減輕咽喉部的腫痛和不適。
綜上所述,桔梗在喉癬湯中發揮宣肺利咽、排膿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喉癬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是方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喉癬湯中加入山豆根,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清熱解毒:山豆根味苦寒,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喉癬多因熱毒蘊結所致,山豆根可清熱解毒,消除喉部炎症,緩解疼痛。
二、 抗菌消炎:現代藥理研究表明,山豆根具有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致病菌的生長,進一步幫助治療喉癬。
喉癬湯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龍膽草性寒味苦,入肝膽經,能清泄肝膽實火,並能燥濕止癢,對於喉嚨因熱毒或濕熱所致的癬症,具有顯著療效。
此外,龍膽草還可解毒消腫,對於喉嚨部位因炎症引起的紅腫疼痛,也能起到緩解作用。因此,喉癬湯中加入龍膽草,能有效治療喉嚨癬症,達到清熱解毒、燥濕止癢、消腫止痛的效果。
喉癬湯中包含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的功效。喉癬多因熱毒蘊結於咽喉所致,射干可清熱解毒,消散咽喉之熱毒,緩解喉嚨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二、散結消腫: 射干還能散結消腫,對於喉部腫塊、瘡瘍等有較好的療效。喉癬亦可能伴隨局部腫脹,射干可消散腫塊,促進局部組織恢復。
綜上所述,射干在喉癬湯中發揮著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作用,有助於治療喉癬所致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
喉癬湯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 土茯苓性涼,味甘,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有效抑制喉部炎症,緩解喉嚨疼痛、腫脹等症狀。
- 利濕排毒: 土茯苓能利濕排毒,對於因濕熱引起的喉癬,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促進排毒,從根源上改善喉部環境。
總之,土茯苓在喉癬湯中起到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作用,有助於緩解喉癬症狀,促進病竈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喉発湯」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黴瘡,咽喉漸腐去,飲食難咽」,即指因梅毒(古稱黴瘡)或其他熱毒積聚,導致咽喉腐蝕潰爛、吞嚥困難的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病機多屬「熱毒上攻咽喉」,需清熱解毒、利咽消腫,兼顧祛濕排毒。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方劑組成分析
- 甘草(2錢):
生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配伍桔梗可增強利咽之效(如甘桔湯),為治療咽喉腫痛的基礎藥對。 - 桔梗(2錢):
宣肺利咽,載藥上行,專治咽喉不利,能排膿消腫,適用於咽喉腐潰。 - 山豆根(1錢):
苦寒清熱,專解咽喉熱毒,為喉科要藥,主治熱毒壅結之喉痹、潰瘍。 - 龍膽(1錢):
大苦大寒,瀉肝膽實火,清下焦濕熱,此處用於清解深層熱毒與濕濁。 - 射干(1錢):
清熱解毒、消痰散結,善治咽喉腫痛腐爛,與山豆根協同增效。 - 土茯苓(5錢):
為方中君藥,重用於清熱解毒、利濕通絡,專治梅毒(古稱楊梅瘡)及其引發的咽喉潰瘍,能引濕毒下行。 - 牛黃(每次2分):
外送服用,取其清心開竅、涼血解毒之力,針對熱毒熾盛、腐蝕咽喉之重症。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為主:
山豆根、射干、龍膽直折火毒,針對咽喉局部熱毒腐肉;土茯苓專解梅毒濕熱,從根本上祛除病因。 - 利咽排膿為輔:
桔梗、甘草宣肺利咽,緩解吞嚥困難,並助排膿祛腐。 - 內外兼治:
內服湯劑清解全身熱毒,外以牛黃涼血消腫,增強局部藥效。
3. 可能功效推論
此方重用土茯苓,結合牛黃,推測其適用於「梅毒或濕熱毒盛」引起的咽喉嚴重潰瘍,兼見舌紅苔黃膩、脈數等實熱證。全方以「瀉火解毒、利濕排膿」為核心,通過清熱以止腐、利濕以排毒,達到修復咽喉黏膜之效。
傳統服藥法
甘草2錢,桔梗2錢,山豆根1錢,龍膽1錢,射乾1錢,土茯苓5錢。
以水5合,煮取2合,分3次溫服,每次送下牛黃2分。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甘平,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喉癬湯,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甘草2錢,桔梗2錢,山豆根1錢,龍膽1錢,射乾1錢,土茯苓5錢。 主治:黴瘡,咽喉漸腐去,飲食難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