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甘桔化毒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及副作用的作用。甘桔化毒湯中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將藥性互相調和,避免藥物互相衝突,更能發揮藥效。
2. 補益脾胃: 甘草能益氣健脾,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有利於藥物吸收和發揮功效。甘桔化毒湯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容易損傷脾胃,加入甘草可以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甘桔化毒湯中包含桔梗,主要是因為桔梗具有以下兩項重要功效:
- 宣肺利咽: 桔梗能宣肺氣,利咽喉,對於外感風寒、肺氣鬱閉所致的咳嗽、咽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甘桔化毒湯主要治療咽喉腫痛,桔梗的宣肺利咽功效可使藥物更有效地直達病竈。
- 排膿消腫: 桔梗能促進膿液排出,消散腫痛。甘桔化毒湯中的其他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也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桔梗的排膿消腫作用與這些藥物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清除咽喉部的毒素,減輕炎症反應。
甘桔化毒湯中加入射干,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咽消腫: 射干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效。其能有效清除咽喉部的熱毒,消散腫脹,緩解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甘草、桔梗等共同發揮清熱解毒的作用。
- 宣肺化痰,開音通竅: 射干可宣肺化痰,使痰液易於排出,並能通暢氣道,改善呼吸不暢,有利於聲音恢復。這對於因熱毒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具有良好的輔助治療作用。
甘桔化毒湯中包含黃連,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可有效抑制毒邪的蔓延,並清除體內積熱。甘桔化毒湯以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為主要功效,黃連在此扮演著重要的清熱解毒角色。
- 抑制菌毒:現代研究表明,黃連中含有小檗鹼等生物鹼,具有抗菌、抗病毒的功效。甘桔化毒湯治療的疾病常與細菌或病毒感染有關,黃連的加入可以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長繁殖,促進疾病的痊癒。
甘桔化毒湯中加入牛蒡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牛蒡子性寒,味苦,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它能有效清除體內熱毒,並促進腫塊消散,與甘桔化毒湯中其他藥材如甘草、桔梗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化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 疏散風熱,利咽開音: 牛蒡子兼具疏散風熱、利咽開音的功效。對於風熱犯肺引起的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牛蒡子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與甘桔化毒湯中其他藥材如甘草、桔梗等共同作用,達到清熱利咽、開音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甘桔化毒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痘灌膿之時,喉腫生瘡」,指小兒痘疹(天花或類似疱疹性疾病)發展至膿疱期,因熱毒壅盛上攻咽喉,導致咽喉腫痛、潰瘍化膿。此時邪熱夾毒滯於氣分,需清熱解毒、利咽喉、排膿消腫,方能緩解局部症狀並助痘毒外透。
組成與方義解析
1. 甘草(錢半)
- 性味甘平,生用偏涼,能清熱解毒、緩急止痛,兼調和諸藥。
- 《本草綱目》載其「解小兒胎毒驚熱」,於痘疹中可緩解熱毒上炎之咽喉腫痛。
2. 桔梗(錢半)
- 性辛微溫,專入肺經,為「舟楫之藥」,能宣肺利咽、排膿消腫。
- 《神農本草經》言其「主胸脅痛如刀刺,腹滿腸鳴幽幽」,針對咽喉膿瘡有開提肺氣、引藥上行的作用。
3. 射乾(錢半)
- 性苦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消痰散結,為咽喉腫痛要藥。
- 《名醫別錄》稱其「療老血在心脾間,咳唾言語氣臭」,針對熱毒痰結之喉瘡尤效。
4. 黃連(酒炒,錢半)
- 性苦寒,酒炒減其寒性,增上行之效,清心胃之火、解熱毒。
- 《珍珠囊》謂其「瀉心火,治目赤癰腫瘡瘍」,尤其痘疹熱毒內熾時,黃連可直折火勢。
5. 牛蒡子(炒,錢半)
- 性辛涼,疏散風熱、解毒透疹、利咽散結。
- 《藥性論》載其「除風傷……消諸疹毒」,炒用兼顧透發痘毒與緩和滑腸之性。
6. 竹瀝(煎服時加入)
- 性甘寒,清熱化痰、透絡解毒,助化解喉間痰熱壅滯。
- 《本草衍義》言其「豁痰利竅」,適用於熱毒熾盛伴痰阻之證。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為主軸:
- 黃連、射乾直清肺胃熱毒;甘草輔助解毒,共治咽喉腫瘡之本。
利咽排膿為標治:
- 桔梗提肺氣、排膿痰;射乾散結消腫,針對局部膿瘡。
透發痘毒兼顧:
- 牛蒡子辛涼透疹,助痘毒外發;竹瀝化痰通絡,防熱毒內陷。
升降相因:
- 桔梗「升」以開提肺氣,牛蒡子「降」以疏風透邪,一升一降調暢氣機。
此方結構簡練,針對痘疹熱毒聚於咽喉之病機,既清解內毒,又利咽消腫,同時兼顧痘疹透發之特性,體現中醫「標本同治」的思路。
傳統服藥法
甘草錢半,桔梗錢半,射乾錢半,黃連(酒炒)錢半,牛蒡子(炒)錢半。
水煎,入竹瀝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甘桔化毒湯具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的功效,但是不宜長期服用。如果有發熱、咽喉腫痛等症狀,建議及時就醫。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甘桔化毒湯, 出處:《會約》卷二十。 組成:甘草錢半,桔梗錢半,射乾錢半,黃連(酒炒)錢半,牛蒡子(炒)錢半。 主治:痘灌膿之時,喉腫生瘡。
甘桔化毒湯, 出處:《片玉痘疹》卷九。 組成:甘草、桔梗、射乾、連翹、大力子(炒)。 主治:痘瘡初起,失於調解,以致毒火熏蒸,喉舌生瘡;又失於解毒,其瘡稠密,飲水則嗆,食谷則噦,甚者失聲;亦有先本無瘡,因食辛熱之物,或誤投辛熱之藥,其後旋生是症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