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味帶下方

Ba Wei Dai Xia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漢藥神效方》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偏熱 (1.2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9%
心經 18%
肝經 13%
肺經 8%
胃經 8%
腎經 6%
小腸經 5%
心包經 5%
大腸經 5%
膀胱經 3%
膽經 3%
三焦經 2%
脾經
心經
肝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小腸經
心包經
大腸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八味帶下方中包含陳皮,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肺經。其理氣健脾功效可改善脾胃氣滯,助消化吸收;燥濕化痰功效可化解痰濕,使痰液易於排出。八味帶下方中,陳皮配合白朮、茯苓等藥材,協同作用,增強健脾利濕之效。
  2. 行氣止痛,和胃降逆: 陳皮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胃脘疼痛、腹脹等症狀。同時,其和胃降逆功效可改善胃氣上逆,緩解噁心嘔吐等不適。八味帶下方用於治療脾虛氣弱、水濕停滯所致的腹脹、泄瀉、肢體浮腫等症,陳皮的加入有助於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八味帶下方中加入川芎,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行氣,改善氣血循環: 川芎性溫,味辛,入肝、膽經,具有活血行氣、祛風止痛的功效。八味帶下方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腰痛、四肢冰冷等症狀,而川芎的活血行氣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腎氣不足引起的腰痛和肢寒。
  2. 疏通經絡,解除瘀阻: 川芎具有疏通經絡、解除瘀阻的作用,可以幫助藥物更好地滲透到病竈部位,提高療效。八味帶下方中,川芎與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以更好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治療的效果。

八味帶下方中包含大黃,主要是由於其具有瀉下清熱解毒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在八味帶下方中,大黃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促進腸道蠕動,緩解便祕,同時也能清除腸道積熱,改善濕熱內蘊

此外,大黃的加入也能抑制炎症反應,減輕疼痛,對於治療帶下病症,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

八味帶下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 當歸為補血活血之要藥,能補益心血、活血止痛,並促進血液循環。八味帶下方主要針對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等症狀,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改善腎臟氣血不足,緩解這些症狀。
  2. 調和藥性: 八味帶下方中其他藥物如熟地黃、山藥等偏於滋補,而附子、肉桂等偏於溫熱,當歸能起到調和藥性,使藥力更趨於平和,避免滋膩或寒涼之弊。

八味帶下方中含有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 茯苓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滲濕之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排除濕氣,有助於改善帶下病因中常見的濕邪停滯。
  2. 健脾益氣: 茯苓亦具健脾益氣之效,可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有助於提升機體抵抗力,進一步減輕帶下病症。

因此,茯苓在八味帶下方中發揮了利水滲濕、健脾益氣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帶下病症的整體治療效果。

八味帶下方是一個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帶下病(白帶異常)。其組成中包含金銀花,有其特定的療效和作用。金銀花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功效,常用於治療因熱毒引起的諸多病症。

在帶下病的臨牀表現中,往往伴隨著陰道的不適和炎症,而金銀花的清熱解毒特性可以有效降低陰道內的熱毒,減輕炎癥反應,達到舒緩不適的效果。同時,金銀花對於某些病原體具有抑制作用,有助於改善陰道微生物環境,減少異常分泌物的產生。

此外,金銀花還具有良好的調和作用,能促進其他藥物的效能,協同增強整個方劑的療效。因此,將金銀花納入八味帶下方中,有助於改善帶下病的症狀,促進病情的康復,展現了中醫方劑整體調和的特點。

八味帶下方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通淋: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膀胱經,具有利水通淋之效。八味帶下方主治帶下病,而帶下病多因濕熱下注所致,木通在此方中可發揮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消除下焦濕熱,改善帶下病症。
  2. 引藥下行: 木通性輕,善於引藥下行,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力直達病竈,更有效地治療帶下病。

八味帶下方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 土茯苓性甘淡平,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八味帶下方以補腎滋陰為主,但同時也兼顧清熱解毒,以避免濕熱內蘊,加重腎虛症狀。土茯苓可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減輕腎臟負擔,促進腎陰恢復。
  2. 祛風除濕,通利關節: 八味帶下方常用於治療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骨痛等症狀,而土茯苓具有祛風除濕、通利關節的功效,可配合其他藥物,改善關節疼痛,提高療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八味帶下方」解析

方劑組成與藥理

「八味帶下方」出自日本江戶時代醫家淺田宗伯的經驗,並非傳統古方。根據《先哲醫話》記載,其組成為:

  • 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
  • 川芎:活血行氣,祛風止痛。
  • 茯苓: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 陳皮 (橘皮):理氣和胃,燥濕化痰。
  • 金銀花: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 木通 (通草):利水通淋,清熱瀉火。
  • 大黃:瀉下攻積,清熱解毒。
  • 土茯苓 (淺田宗伯原文未提及,但後世醫家多認為應包含):解毒除濕,通利關節。

綜合來看,「八味帶下方」具有以下藥理作用:

  1. 活血調經:當歸、川芎活血化瘀,用於改善婦科帶下。
  2. 健脾利濕:茯苓、土茯苓健脾滲濕,有助於清除體內濕邪。
  3. 清熱解毒:金銀花、大黃清熱解毒,適用於濕熱所致的帶下。
  4. 理氣行滯:陳皮理氣和胃,木通利水通淋,有助於氣機暢通,促進濕邪排出。
  5. 瀉下通便:大黃的瀉下作用,有助於排除體內積滯,間接達到清熱利濕的效果。

古籍記載與臨牀應用

淺田宗伯在《先哲醫話》中提到「八味帶下方」的應用:

  • 小兒頭瘡:認為與母親帶下有關,主張更換乳母,或由母親服用此方治療。
  • 婦人頭瘡:認為與帶下直接相關,可內服「八味帶下方」,並兼用坐藥(外用藥)治療。

從淺田宗伯的觀點來看,他認為某些頭瘡的病因與帶下有關,帶下之濕毒上犯頭面,導致頭瘡發生。因此,治療上以調理帶下為根本,透過「八味帶下方」內服,調整臟腑功能,清除體內濕熱,從而達到治療頭瘡的目的。

治療原理分析

「八味帶下方」的治療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內外兼治:內服「八味帶下方」調理帶下,外用坐藥直接作用於患處,達到內外兼治的效果。
  2. 標本兼顧:頭瘡是標,帶下是本,治療上既針對頭瘡症狀進行處理,更注重調理帶下這個根本病因。
  3. 調整臟腑:方中藥物作用於脾、胃、肝、腎等臟腑,調整臟腑功能,改善氣血運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4. 清熱利濕:方中藥物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濁的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之邪,改善帶下及頭瘡症狀。

不同觀點的比較

淺田宗伯的觀點強調了帶下與頭瘡之間的關聯,認為治療帶下是治療某些頭瘡的關鍵。這種觀點具有一定的臨牀意義,但也需要辨證施治,並非所有頭瘡都與帶下有關。

後世醫家對「八味帶下方」的組成和應用也有不同的看法。例如,對於是否包含土茯苓,以及在臨牀上如何靈活運用,都存在著不同的觀點。這也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性和個體化治療的特點。

結論

「八味帶下方」作為一首經驗方,其組成和應用體現了中醫「異病同治」的思路,即通過調理共同的病理基礎(如濕熱、氣血失調),達到治療不同疾病的目的。在臨牀應用中,應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辨證施治,靈活運用,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值得注意的是,「八味帶下方」含有大黃等瀉下藥,孕婦、體虛者應慎用。在使用前,最好諮詢專業中醫師的意見。

傳統服藥法


奇良(即土茯苓、當歸、川芎、茯苓、橘皮、金銀花、通草、大黃。
水煎,溫服。兼用坐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味偏寒,體質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帶下有魚腥味女陰搔癢帶下色黃且夾雜膿血陰道炎白帶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子宮頸炎舌苔黃膩盆腔炎女性淋病子宮內膜異位症

相同名稱方劑


八味帶下方, 出處:《漢藥神效方》。 組成:奇良(即土茯苓)、當歸、川芎、茯苓、橘皮、金銀花、通草、大黃。 主治:婦人頭瘡,起因於帶下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