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瘀煎

蠲瘀煎

JUAN YU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黴癘新書》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偏寒 (0.5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6%
胃經 13%
脾經 10%
肝經 10%
肺經 10%
腎經 8%
小腸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5%
三焦經 5%
大腸經 5%
膽經 2%
心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包經
三焦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蠲瘀煎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利水滲溼,健脾化痰: 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溼、健脾化痰之功。瘀血阻滯常伴有水溼停滯、痰濁內阻等病理變化,茯苓能利水消腫,健脾化痰,有助改善瘀血阻滯的病理基礎。
  2. 配伍增效: 茯苓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協同增效的作用。如與川芎、丹參等活血化瘀藥配伍,可加強活血化瘀的效果;與桃仁、紅花等破血行瘀藥配伍,可助其活血化瘀,消散瘀血。

蠲瘀煎中加入川芎,主要是基於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

川芎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其能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對瘀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疼痛症狀有顯著療效。

蠲瘀煎通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絡不通等病症,而川芎的活血化瘀作用能促進血行通暢,改善局部循環,有助於消腫止痛,進而達到治療目的。

蠲瘀煎中包含黃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癢,對於因濕熱瘀阻引起的瘀血腫痛、皮膚瘙癢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此外,黃柏還能解毒消腫,對於某些毒邪引起的腫痛也有效。

因此,在蠲瘀煎中加入黃柏,旨在通過其清熱解毒、燥濕止癢的功效,幫助清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蠲瘀煎中加入桔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宣肺利咽:桔梗具有宣肺利咽、開音通竅的作用,能幫助消除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這與瘀血阻滯經絡,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的聲音嘶啞等症狀相對應。
  2. 排膿散結:桔梗能促進膿液排出,並消散局部腫塊,有利於促進瘀血消散。這對於治療因瘀血所導致的腫痛、結塊等症狀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桔梗在蠲瘀煎中發揮着宣肺利咽、排膿散結的功效,協同其他藥物共同起到活血化瘀的作用。

蠲瘀煎中加入忍冬藤,主要基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清熱解毒:忍冬藤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其所含的綠原酸、肌醇等成分,能有效抑制細菌病毒的繁殖,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適用於熱毒壅滯所致的瘀血腫痛。
  2. 活血化瘀:忍冬藤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其所含的黃酮類物質能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血瘀的消散,配合其他活血化瘀藥物,能夠更好地解除瘀血阻滯,促進組織修復。

蠲瘀煎中加入木通,主要是利用其通經活絡的功效。木通味甘性寒,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通淋、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疏通經絡,有助於消除瘀血,促進傷口癒合。此外,木通還能利尿排毒,清除體內代謝廢物,進一步促進傷口修復。因此,木通在蠲瘀煎中扮演著通絡利水、消腫止痛的重要角色,有助於治療瘀血所致的各種病症。

蠲瘀煎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利濕退黃的功效。在瘀血阻滯、熱毒壅盛的情況下,梔子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幫助化解瘀血,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此外,梔子還能緩解由熱毒引起的疼痛,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配合其他藥材,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蠲瘀煎中包含土茯苓,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有助於消除瘀血:

  1. 利濕解毒: 土茯苓能利水滲濕,清除體內濕熱,有助於化解瘀血的濕熱之邪,促進血液循環。
  2. 清熱解毒: 土茯苓亦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消除瘀血部位的炎症反應,減輕腫痛。

故土茯苓在蠲瘀煎中,可發揮利濕解毒、清熱解毒之功,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蠲瘀煎方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瀉熱通便、涼血活血的功效。

大黃性寒,味苦,入胃、大腸、心經。其苦寒之性,可清熱瀉火,降氣通便,對於瘀血阻滯所致的發熱、腹痛、便祕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同時,大黃亦可涼血活血,散瘀消腫,對於瘀血凝滯所致的疼痛、腫脹等症狀,亦有一定的療效。

因此,在蠲瘀煎方中加入大黃,既可促進腸道蠕動,清除積滯,又可涼血活血,化瘀止痛,有助於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瘀血癥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蠲瘀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楊梅瘡久不癒,或浸淫者」。

  • 楊梅瘡:即梅毒(古稱「霉瘡」),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膚、經絡,發為瘡瘍潰爛,久不癒合,或蔓延擴散(浸淫)。
  • 浸淫:指瘡毒流竄,皮膚潰瘍範圍擴大,滲液淋漓,屬濕熱毒邪壅盛之證。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本方以清熱解毒、利濕祛瘀為主,針對濕熱毒瘀互結之病機,分述如下:

  1. 清熱解毒

    • 黃柏、山梔子:苦寒沉降,清瀉下焦濕熱,解毒消瘡。
    • 忍冬(金銀花)、土茯苓:專解瘡毒,土茯苓為傳統治梅瘡要藥,能利濕解毒通絡。
    • 大黃:瀉火通便,使濕熱毒邪從二便而出,兼活血祛瘀。
  2. 利濕通淋

    • 茯苓、木通:茯苓健脾滲濕,木通利尿通淋,導濕熱從小便而解。
  3. 活血祛風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散瘀通絡,助消除瘡毒瘀滯。
  4. 宣肺排膿

    • 桔梗:宣肺氣、排膿毒,載藥上行,協調氣機升降。

三、組方邏輯與整體功效

  • 核心病機:濕熱毒邪深伏血分,瘀阻經絡,久瘡不癒。
  • 治則:以「清解」與「疏導」並行,瀉火解毒配合利濕活血,使毒邪分消。
    1. 土茯苓、忍冬、黃柏為君,直折瘡毒;
    2. 大黃、木通、茯苓為臣,通利二便以逐邪;
    3. 川芎、桔梗為佐,調暢氣血,防濕熱瘀滯;
    4. 山梔子為使,清三焦鬱熱,協同全方。

全方體現「給邪出路」思想,通過利尿、通便、活血、宣肺等途徑,使濕熱毒邪外排,瘡毒得消。

四、現代潛在應用方向

此部分非古代記載,僅基於藥理推論
若以現代疾病比擬,此方或適用於慢性皮膚潰瘍、濕疹繼發感染、頑固性痤瘡等屬濕熱瘀阻者,但需辨證調整。

總結:蠲瘀煎以「清利活血」為綱,針對濕熱毒瘀交織之楊梅瘡,標本兼顧,體現傳統中醫「祛邪務盡」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茯苓、芎藭、黃柏、桔梗、忍冬、木通、山梔子、土茯苓、大黃各等分。
水煎,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蠲瘀煎有一定的副作用,如腹瀉、腹痛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諮詢醫生。

相同名稱方劑


蠲瘀煎,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茯苓、川芎、黃柏、桔梗、忍冬、木通、山梔子、土茯苓、大黃各等分。 主治:楊梅瘡久不癒,或浸淫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