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毒糕

拔毒糕

BA DU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1.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9%
脾經 29%
肺經 21%
大腸經 10%
肝經 8%
胃經
脾經
肺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拔毒糕」方劑中包含土茯苓,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土茯苓味甘淡,性涼,入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功效。其能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濕熱毒邪引起的瘡瘍腫毒、濕疹、疥癬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利濕排毒: 土茯苓能利水滲濕,將體內的濕毒排出,有助於消除因濕毒淤積而引發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膿皰等。同時,它也能改善因濕毒引起的關節疼痛、肢體沉重等症狀。

因此,土茯苓是「拔毒糕」方劑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有助於清除體內毒素,改善皮膚疾病,達到拔毒消腫、療效顯著的效果。

拔毒糕中加入蜂蜜,主要考量以下兩個原因:

  1. 增強藥效: 蜂蜜具有清熱解毒、潤燥生津的功效,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可增強拔毒效果,並緩解因藥物性寒而引起的燥熱。
  2. 改善口感: 蜂蜜甜味濃厚,可掩蓋藥材的苦澀味道,使藥物更易於服用,提升患者服藥的順從性,有利於藥效的發揮。

總而言之,蜂蜜在拔毒糕中的加入,不僅能增強藥效,更能改善患者服藥體驗,提高療效。

拔毒糕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糯米具有較強的吸附性: 糯米本身具粘性,且含有豐富的澱粉,能夠吸附體內的毒素和雜質,有助於將毒素排出體外。
  2. 糯米溫和補益: 糯米性溫和,具有一定的補益作用,能提升人體抵抗力,有助於促進機體恢復。

此外,糯米作為糕點的主要材料,能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同時也方便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拔毒糕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楊梅瘡:此為中醫古籍對梅毒之稱謂,多因濕熱毒邪侵染,或房事不潔、穢毒內蘊所致。症狀見皮膚潰爛、丘疹如楊梅狀,或關節疼痛、筋骨腐蝕,甚至深入臟腑。古代醫家認為需以「解毒化濕、拔除穢毒」為治,而拔毒糕即為針對此證所設之食療方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土茯苓(上茯苓)

  • 性味歸經:甘淡平,歸肝、胃經。
  • 作用
    • 為古代治楊梅瘡要藥,《本草綱目》載其能「祛風濕、利關節、解汞毒」。
    • 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落新婦苷等成分,具抗梅毒螺旋體活性,並能促進汞排泄(古法治梅毒曾用汞劑,易致蓄積中毒)。
    • 本方以土茯苓為末,且以土茯苓汁送服,強化解毒之效。

2. 臣藥:白蜜

  • 性味歸經:甘平,歸脾、肺、大腸經。
  • 作用
    • 潤燥解毒,《本草衍義》稱其「除眾病,和百藥」。
    • 黏合藥材成糕,兼能緩和土茯苓之淡滲傷陰,助藥力緩釋吸收。
    • 蜂蜜含酶類及抗氧化物質,或輔助抑制病原體。

3. 佐藥:糯米粉

  • 性味歸經:甘溫,歸脾、胃、肺經。
  • 作用
    • 益氣補中,製成糕體以固護脾胃,防解毒藥傷正。
    • 糯米黏滯之性可延緩藥效釋放,使土茯苓作用持久。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解毒為本,食療為形
    • 土茯苓直擊病根,解濕熱穢毒;白蜜、糯米粉製糕,以「藥食同源」形式減輕攻邪藥的副作用,適合長期調理(楊梅瘡屬慢性穢毒為患)。
  2. 藥勢協同
    • 土茯苓淡滲利濕,搭配白蜜之潤,形成「利而不傷陰」;糯米健脾,防濕毒困脾。全方攻補兼施,側重祛邪。
  3. 忌茶之因
    • 茶性涼澀,恐妨礙土茯苓解毒利濕之效,亦可能與某些成分反應(古法經驗)。

總結

拔毒糕以土茯苓為主,結合蜜、糯米的食療形式,體現「藥治兼食養」的古法思維,針對楊梅瘡濕毒蘊結之病機,通過解毒、健脾、緩釋藥力三者協同,達到祛邪不傷正的效果。其組方簡練,符合中醫「一藥多用」的傳統智慧。

傳統服藥法


上茯苓(去皮,為末)1斤,白蜜1斤,糯米粉1升。
上和勻,蒸糕。
食,土茯苓汁送下。
忌飲茶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拔毒糕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腹瀉。

相同名稱方劑


拔毒糕, 出處:《簡明醫彀》卷八。 組成:土茯苓(去皮,爲末)1斤,白蜜1斤,糯米粉1升。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