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補丸方劑中,加入黃柏,看似矛盾,實則暗藏玄機。黃柏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功效,看似與補益相違背。然而,百補丸中多以溫補藥材為主,若患者體質偏熱,或出現濕熱症狀,如口苦口乾、小便黃赤等,單純補益恐助長火熱,甚至加重病情。
此時,黃柏的加入,可起到清熱瀉火、燥濕解毒的作用,平衡藥性,避免補而不達,使補益效果更佳,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因此,黃柏的加入,並非單純補益,而是爲了平衡藥性,使藥效更佳,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精髓。
百補丸中加入蜂蜜,主要有兩大原因:
- 調和藥性,增進療效: 蜂蜜性平味甘,具有潤燥止渴、補中益氣、和胃止痛的功效。它能緩和藥材的燥性,使藥性更易於人體吸收,進一步提升藥效,達到滋補強壯的效果。
- 改善口感,提高服用順從性: 蜂蜜獨特的香甜氣味能掩蓋部分藥材的苦味,使藥丸更容易入口,患者更容易接受,提升服藥的順從性,有助於長期服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百補丸方劑中加入人乳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氣血,滋陰潤燥:人乳汁性味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益氣血、滋陰潤燥之效。對於氣血不足、陰虛火旺、津液虧損等病症,人乳汁能有效改善。
- 增強藥力,提高療效:人乳汁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分,能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同時,人乳汁中還含有免疫球蛋白等物質,具有增強機體免疫力,抵抗疾病的作用。
因此,百補丸方劑中加入人乳汁,旨在通過其營養和藥效,達到更全面、更有效的補益效果。
「百補丸」方劑中加入糯米,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補益脾胃,固本培元:糯米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益脾胃、固本培元的功效。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若脾胃虛弱,則氣血不足,百補無功。糯米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為其他藥物提供充足的營養來源,有助於藥物發揮最佳療效。
- 調和藥性,增加藥效:糯米具黏性,可將藥材緊密包裹,使其藥效不易散失,並可緩和藥性,減少對腸胃的刺激,增加藥物吸收和利用率。
總之,百補丸中加入糯米,不僅能補益脾胃,增強藥物吸收,更能調和藥性,使藥效更佳,達到補益身體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證候:
「諸虛赤白濁」為核心適應症。「赤白濁」為中醫古病名,指小便混濁,或帶赤色(血濁)或白色(精濁)的症狀,多因腎虛濕熱、相火妄動導致精關不固所致;而「諸虛」概括了本方適用於多種虛損狀態,尤其陰虛火旺或下焦濕熱兼腎虛者。
功效推斷:
本方以「清熱燥濕、固腎澀精」為主,兼顧「滋陰降火」。黃柏(川柏皮)為君藥,經四種液體炮製後,兼具清熱與補益之效,針對濕熱下注與虛火擾動之病機,改善小便混濁、遺精滑泄等症。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君藥:黃柏(川柏皮)
- 四製炮製深意:
- 酒浸:酒性上行,助黃柏清上焦濕熱,兼引藥入血分。
- 蜜浸:蜜甘緩補中,緩和黃柏苦寒之性,兼潤燥防傷陰。
- 人乳浸:人乳甘鹹平,補血潤燥,增添滋養陰血之功。
- 糯米泔浸:米泔水和胃解毒,減黃柏峻烈之性,助其和中。
- 功效整合:生黃柏苦寒,主清下焦濕熱;炮製後寒性稍減,轉為「清中寓補」,既瀉相火,又顧護陰液,契合虛實夾雜之「赤白濁」。
2. 佐使:廩米飯為丸
- 廩米(陳倉米):甘平,健脾益胃,防黃柏苦寒傷中,助後天之本以養先天。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溫通下焦,兼具反佐之意,防寒涼過遏。
治療原理
- 濕熱夾虛:黃柏清熱燥濕,瀉腎經相火,解除濕熱下注之尿濁;四製後兼具補益,針對「虛」之本。
- 標本兼治:濕熱為標,腎虛為本。黃柏治標,米飯扶正,酒通陽氣,共奏「清補並行」之效。
- 固澀機轉:黃柏能「堅陰」,即通過瀉火存陰,間接固攝精關,改善滑泄濁漏。
總結
百補丸以單味黃柏為核心,透過多元炮製賦予其「瀉火不傷正,清熱兼滋養」的特性,佐以米飯護胃、溫酒通陽,專攻「虛中夾濕熱」之赤白濁。其組方邏輯體現了「一藥多效,炮製定功」的中藥運用智慧,尤其適用於腎陰不足、相火偏亢或濕熱久羈致精微下泄之證。
傳統服藥法
川柏皮1斤(刮淨,分作4份,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乾,切)。
上為末,廩米飯為丸。
每服50丸,空心.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百補丸是一味補益中藥,不宜過量服用。服用百補丸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百補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三十五引《楊誠經驗方》。 組成:川柏皮1斤(刮淨,分作4份,用酒、蜜、人乳、糯米泔各浸透,炙乾,切)。 主治:諸虛赤白濁。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