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外託散中包含黃耆,主要源於其以下兩方面特性:
1. 補氣生肌: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生肌斂瘡之效。外用可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傷口周邊組織的血液循環,加速組織修復。
2. 抗炎消腫: 黃耆亦具有抗炎消腫作用,可減輕傷口感染引起的紅腫熱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耆外託散中使用黃耆,旨在通過其補氣生肌、抗炎消腫的功效,促進傷口癒合,改善傷口周圍組織狀態,加速病患恢復。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當歸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瘀血消散,緩解疼痛。對於外傷引起的腫痛,當歸可以起到良好的輔助作用。
- 補氣養血,增強抵抗力:當歸還有一定的補氣養血功效,能夠增強機體的抵抗力,有助於傷口癒合。黃耆本身具有補氣固表的作用,與當歸搭配使用,可以更好地提升整體療效,加速傷口癒合。
黃耆外托散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類型的腫毒、瘡癤等皮膚病變。在該方劑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人參這一珍貴的中藥材。人參之所以被選入黃耆外托散,主要是因為其具有大補元氣、生津安神的功效。對於需要「外托」治療的病症來說,往往存在體虛或氣血不足的情況,這時用人參可以強化患者的體質,幫助正氣旺盛,從而更好地驅邪外出。
此外,人參還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營養狀態,有助於腫毒的吸收和消散。黃耆作為此方的主要成分之一,與人參相輔相成,黃耆能補氣固表,二者結合既可增強肌體抵抗力,又可促使病變部位的恢復。總體而言,人參在黃耆外托散中的應用,體現了中醫「扶正祛邪」的治療原則,通過補足患者體內的不足,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之效。外用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利水消腫,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 配合黃芪,增強補氣功效: 黃芪性溫味甘,入脾、肺經,補氣升陽,固表止汗,生肌斂瘡。茯苓則有助於脾胃運化,將藥力更好地輸送至患處,增強黃芪補氣功效,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茯苓在黃耆外託散中扮演著利水滲濕、消腫止痛,並輔助黃芪補氣的作用,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土茯苓性寒,味甘,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止癢的功效。對於外傷感染、膿腫等症狀,可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 祛風濕,通經絡: 土茯苓亦具祛風濕、通經絡之效,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並防止傷口感染。
因此,在黃耆外託散中加入土茯苓,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和祛風濕、通經絡的效果,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膿腫等症狀。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黃耆燥性: 黃耆性燥熱,容易引發皮膚乾燥、瘙癢等症狀。白芍性涼,入肝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的功效,可以緩解黃耆的燥熱之性,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 協同止痛消腫: 白芍具有舒筋活絡、止痛消腫的功效。與黃耆搭配使用,能共同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達到止痛消腫、活血化瘀的效果,使治療更為全面有效。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 黃耆性溫,甘草性甘平,二者搭配可中和黃耆的溫燥之性,避免藥性過於猛烈,減少對皮膚的刺激。
- 增強療效: 甘草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的作用,與黃耆合用,可增強其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更有效地治療外傷感染、潰瘍等疾病。
此外,甘草還有潤燥滑腸、減輕藥物副作用的作用,有助於提高藥物療效,並減輕患者的痛苦。
黃耆外託散中加入白礬,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燥溼止癢: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溼止癢之功效。對於因溼熱引起的皮膚病,如溼疹、皮炎等,白礬能夠有效地去除溼氣,緩解瘙癢症狀。
- 收斂生肌:白礬還有收斂生肌的作用,能夠促進創面癒合,減少滲出。對於因外傷、感染等引起的皮膚損傷,白礬能夠起到收斂止血、促進癒合的作用。
因此,黃耆外託散中加入白礬,能夠起到燥溼止癢、收斂生肌的作用,對於溼熱引起的皮膚病及外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黃耆外託散」是一種治療翻花楊梅瘡的方劑,具有清熱解毒、補氣補血、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
方劑組成介紹: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性味甘酸,歸肝、脾經,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功效。
當歸:性味甘辛,歸肝、心、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茯苓:性味甘淡,歸脾、胃、心經,具有利水消腫、利水滲濕、清熱利尿、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
人參:性味甘微苦,歸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等功效。
土茯苓:性味甘淡,歸脾、胃、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清熱瀉火、強筋骨、解毒、利水滲濕、祛風除濕、健脾胃、清熱利尿等功效。
白礬:性味酸澀,歸肺、大腸經,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等功效。
主治功效:
翻花楊梅瘡,又稱「翻花瘡」,是一種皮膚病,主要發生在臉部、頸部和四肢。這種疾病的特徵是皮膚上出現紅色或紫色的斑點,這些斑點會逐漸擴大並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大的斑塊。斑塊表面粗糙,有鱗屑,並伴有瘙癢、疼痛和燒灼感。這種疾病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與感染、免疫系統異常或遺傳因素有關。
總結:
黃耆外託散方劑的藥物組成包括甘草、白芍、當歸、茯苓、黃耆、人參、土茯苓、白礬,具有清熱解毒、補氣補血、健脾益氣、利水消腫的功效,主治翻花楊梅瘡。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當歸3錢,人參3錢,茯苓5錢,土茯苓2兩,白芍5錢,生甘草3錢,白礬2錢。
水煎,服4劑,重者10劑。外用藥調搽即愈。
《外科真詮》有銀花,無白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排膿的功效,適合於治療翻花楊梅瘡。但本方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外托散,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 組成:黃耆1兩,當歸3錢,人參3錢,茯苓5錢,土茯苓2兩,白芍5錢,生甘草3錢,白礬2錢。 主治:翻花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