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湯

TU FU LI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肝經 29%
胃經 17%
心經 11%
腎經 11%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2-15

方劑組成解釋

土茯苓湯以土茯苓為主要藥材,此乃因土茯苓性涼,味甘淡,歸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消腫止痛之效。

土茯苓擅長清熱解毒,能有效去除體內濕熱,並消除因濕熱所致的關節疼痛、腫脹等症狀。此外,土茯苓亦能利水消腫,對於因濕熱導致的關節積水、肢體水腫等問題,也有不錯的療效。因此,以土茯苓為主要藥材的土茯苓湯,能有效針對濕熱導致的關節疼痛、腫脹等問題,起到清熱解毒、除濕利關節之功效。

土茯苓湯為一傳統中醫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因濕熱所致之各種症狀,如皮膚病變、關節疼痛等。在該方劑的組成中,包含了多種草藥,其中一味便是沒藥。沒藥,在中醫中是一味性溫、味苦且具有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功效的藥材。它之所以被選入土茯苓湯之中,主要是因為其能夠幫助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瘀血阻滯問題,藉由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止痛與消除腫脹的效果。

在土茯苓湯的配方中,沒藥與其他草藥如土茯苓、薏苡仁等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活血化瘀的作用。其中,土茯苓和薏苡仁主要負責清除體內的濕熱,而沒藥則側重於解決因濕熱所導致的血液循環不暢問題。這種組合不僅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濕熱導致的症狀,還能有效緩解相關的疼痛與不適,使得整體療效更加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土茯苓湯] 介紹與分析

方劑組成

  • 土茯苓: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除癬止癢。
  • 沒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調經止痛。 (根據《外科大成》/祁坤記載,土茯苓湯亦有搭配其他藥材使用的案例,故此處沒藥應為根據上下文推斷之可能搭配。)

古籍記載與方劑演變

土茯苓湯的記載最早可追溯至明清時期,在多部醫學典籍中均有提及,但其組成並非固定,常隨症加減,且應用範圍廣泛,尤其在治療楊梅瘡(梅毒)及其後遺症方面,被視為重要方劑。以下列舉各典籍中關於土茯苓湯的記載與應用:

1. 《本經逢原》/張璐:

  • 認為土茯苓能入胃、肝、腎,清濕熱,利關節,止拘攣,除骨痛,主治楊梅瘡,解汞粉毒。
  • 提出楊梅瘡源於嶺南濕熱,若用輕粉(汞劑)治療,則毒氣深入經絡筋骨,變為筋骨攣痛,形成結毒。
  • 記載一方:土茯苓一兩、薏苡、忍冬、防風、木瓜、木通、白蘚皮各五分,皁莢子四分,人參、當歸各七分,日服三次,忌茶、酒、牛羊雞鵝魚肉、麩面、鹽、醬,並戒房勞百日,渴飲土茯苓湯,半月可癒。
  • 此方可視為土茯苓湯的基礎方,以土茯苓為主,配伍祛風濕、解毒、益氣養血之品。

2. 《本草求真》/黃宮繡:

  • 稱土茯苓湯為「搜風解毒湯」,認為其能治療輕粉中毒,淺者半月,深者月餘可癒。
  • 強調忌茶酒肉面鹽醋,並戒房勞百日,渴飲土茯苓湯,取其袪濕熱、解濁陰之效。
  • 此觀點與張璐相似,但更強調土茯苓的解毒作用。

3. 《神農本草經讀》/陳念祖:

  • 引用陳修園觀點,認為峻猛破壞之藥不宜內服,惟楊梅瘡毒發周身,或陰器潰爛,可用牽牛研末,以土茯苓自然汁泛丸,外敷燒裩散,內服土茯苓湯送服。
  • 此處將土茯苓外用與內服結合,並強調其引導毒邪外出的作用。

4. 《種福堂公選良方》/葉桂原著,華岫雲編:

  • 記載一方外用,以土茯苓湯清洗患處後,再塗抹藥粉。
  • 此處將土茯苓湯作為外用洗劑,輔助治療楊梅瘡。

5. 《驗方新編》/鮑相璈:

  • 記載一方治療楊梅結毒初起,筋骨疼痛,肌肉潰爛,以土茯苓四兩為主,配伍芥穗、防風、當歸等藥。
  • 強調下部病症加牛膝,酒引。
  • 記載另一方治療胃毒小舌,用土茯苓每日四兩煎湯代水,並配合其他藥物治療。
  • 此處土茯苓湯的應用已擴展至楊梅瘡以外的病症。

6. 《經驗丹方匯編》等典籍:

  • 記載土茯苓湯可送服多種丸散,治療各種病症,如閃腰脞氣、楊梅瘡、遍身生瘡、無名腫毒等。
  • 此處土茯苓湯已作為一種基礎湯劑,用於輔助其他藥物發揮療效。

7. 《瘍醫大全》/顧世澄:

  • 記載多種以土茯苓為主的方劑,治療楊梅瘡、下疳、小兒遺毒爛斑等。
  • 強調土茯苓湯的解毒、利濕、通絡作用,並根據病情加減藥物。
  • 此處土茯苓湯的應用範圍更廣,且更注重辨證論治。

8. 《外科大成》/祁坤、《外科正宗》/陳實功等外科典籍:

  • 強調土茯苓湯在治療小兒胎毒、遺毒爛斑中的作用。
  • 認為小兒遺毒多因父母遺傳,或胎中受毒,治療宜早,內服土茯苓湯,外用解毒紫金丹等。
  • 此處土茯苓湯的應用更側重於兒科疾病。

治療原理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記載,土茯苓湯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清熱解毒:土茯苓性平味甘淡,歸肝、胃經,具有清熱解毒之功,能直接作用於病竈,清除熱毒,緩解楊梅瘡、瘡瘍腫毒等病症的紅腫熱痛。
  2. 利濕通淋:土茯苓能利濕,使濕邪從小便排出,對於濕熱蘊結所致的淋濁、帶下、皮膚濕疹等有良效。楊梅瘡病程中常伴有濕熱表現,土茯苓的利濕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濕熱,改善症狀。
  3. 除濕通絡,止痛消腫: 土茯苓能入肝腎經絡, 搭配沒藥的活血散瘀功能,能有效改善濕熱阻滯經絡所導致的筋骨拘攣、關節疼痛、活動不利等症狀,並能消退因濕熱、瘀阻引起的腫脹。
  4. 解汞毒:古時常用輕粉(汞劑)治療楊梅瘡,但易產生毒副作用。土茯苓能解汞毒,防止毒邪深入經絡筋骨,並促進已深入的毒邪排出體外。
  5. 扶正祛邪:土茯苓湯在治療慢性、頑固性疾病時,常配伍益氣養血之品,如人參、當歸等,以扶助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病竈修復。

總結

土茯苓湯是中醫臨牀常用方劑,其組成並非固定,常隨症加減。其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利濕通淋、除濕通絡,止痛消腫,解汞毒,並具有一定的扶正祛邪作用。廣泛應用於治療楊梅瘡(梅毒)及其後遺症、濕熱瘡瘍、淋濁帶下、筋骨拘攣、關節疼痛等病症。臨牀應用時,需根據具體病情,辨證論治,靈活加減藥物,才能取得最佳療效。

注意事項:

  • 土茯苓湯的煎煮方法、服用劑量、療程等,應遵醫囑。
  • 服用期間,應忌食辛辣刺激、油膩、生冷之品,以免影響療效。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 若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2斤(竹刀去皮),雄豬油(銅刀切碎)4兩,沒藥2錢
初次水7碗,煮4碗;2次水4碗,煮2碗;3次水2碗,煮1碗;其7碗去滓並油,將湯共盛瓷鉢內露1宿,次日作3次溫服。
忌茶、酒、油、鹽、醬、醋、雞、魚、鵝、鴨、海味等物,只吃大米飯、蒸糕,滾水下,余物一切不可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皮膚紅斑臁瘡

相同名稱方劑


土茯苓湯,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土茯苓、櫻皮、忍冬、甘草、槲木皮各等分。 主治:臁瘡。

土茯苓湯, 出處:《醫林纂要》卷十。 組成:土茯苓4兩,黃柏2兩,生黃耆2兩,生甘草1兩。 主治:楊梅瘡,魚口,腎疳。

土茯苓湯, 出處:《洞天奧旨》卷十六。 組成:土茯苓2斤(竹刀去皮),雄豬油(銅刀切碎)4兩,沒藥2錢主治:梅毒結毒。 。 主治:梅毒結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