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萆薢湯
TU BI XIE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33%
肝經 33%
脾經 33%
胃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土萆薢湯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利濕排毒:土茯苓性甘平,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其能清解濕熱,並排泄體內毒素,對於因濕熱毒邪引起的各種皮膚病、淋病、帶下病等具有很好的療效。
- 配合其他藥材,增強療效:土萆薢湯中其他藥材如萆薢、木瓜等,也具有利濕、通絡、消腫止痛等功效。土茯苓與之搭配,相輔相成,能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土萆薢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土萆薢湯(以土茯苓為主藥)歷代醫家主要用於以下病症:
- 楊梅瘡:即梅毒相關皮膚潰瘍,因濕熱毒邪蘊結肌表所致,土茯苓能清熱解毒、除濕通絡,尤擅長解「楊梅毒瘡」之頑毒。
- 瘰疬:頸項淋巴結結核或慢性炎症,多屬痰濕瘀毒互結,土茯苓可滲濕解毒、軟堅散結。
- 咽喉惡瘡:咽喉潰爛腫痛,因熱毒上攻或陰虛火熾,土茯苓清熱利濕,兼能緩解熱毒上炎。
- 癰漏潰爛:慢性潰瘍或瘺管,濕毒久滯不癒,土茯苓能祛濕排膿、促進瘡口收斂。
- 筋骨拘攣疼痛:風濕熱痹或梅毒侵犯關節,土茯苓可舒筋活絡、緩解濕熱阻滯之疼痛。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僅用單味藥 土萆薢(土茯苓),其藥性功效如下:
- 性味歸經:甘淡平,入肝、胃經,兼走經絡。
- 核心作用:
- 清熱解毒:針對濕熱毒邪(如梅毒、瘡瘍),能直接化解血分與肌肉腠理之毒。
- 利濕通絡:通過滲利濕濁,疏通經絡阻塞,改善筋骨拘攣及關節腫痛。
- 祛腐生肌:對於潰爛瘡瘍,能清除腐敗膿血,促進新生組織。
三、配伍邏輯推演
單用土茯苓即能成方,體現「專病專藥」思路:
- 藥簡力專:土茯苓為古代治療楊梅瘡要藥,《本草綱目》載其「強筋骨,祛風濕,利關節,治拘攣」,其有效成分(如落新婦苷)具抗炎、免疫調節作用,直接針對濕熱毒邪病機。
- 煎服法特點:
- 大劑量(2-3兩):強化解毒利濕功效。
- 徐徐頻服:使藥力持續作用,緩解慢性熱毒或筋骨疼痛。
四、治療原理綜述
此方以 祛濕解毒為主軸,通過以下途徑發揮療效:
- 解表裡之毒:從肌表(瘡瘍)到深層(筋骨、淋巴),分消濕熱蘊毒。
- 通利關節:改善濕熱痹阻所致的經絡不通,緩解拘攣僵直。
- 扶正兼祛邪:甘平之性不傷正氣,適合久病頑疾調治。
此單方體現中醫「以簡馭繁」的用藥智慧,針對濕熱毒邪共性病機,集中藥力攻堅克難。
傳統服藥法
土萆薢(即土茯苓)2-3兩。以水3鐘,煎2鐘,不拘時候,徐徐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土萆薢湯, 出處:《景岳全書》卷六十四。 組成:土萆薢(即土茯苓)2-3兩。 主治:楊梅瘡,瘰癧,咽喉惡瘡,癰漏潰爛,筋骨拘攣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