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奇良甘草湯中加入土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利濕排毒: 土茯苓性寒,味甘淡,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利濕排毒的功效。其能有效清除體內濕熱,改善因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疾患,如濕疹、痤瘡等,配合甘草清熱解毒,增強療效。
二、配伍增效: 土茯苓與甘草相配,一寒一甘,相輔相成,既能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又能減輕甘草的燥性,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人體吸收。
奇良甘草湯方劑中包含甘草,主要原因如下: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許多中藥性寒涼或溫熱,容易傷及脾胃,而甘草能緩和藥性,避免藥物對人體造成過大的刺激或副作用。
- 補益脾氣: 甘草入脾經,具有補脾益氣之效。脾主運化,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甘草可增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利用,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奇良甘草湯主治功效分析
方劑組成
- 土茯苓(三十錢)
- 甘草(一錢)
古籍記載主治
楊梅瘡。
治療原理分析
根據古文內容,「奇良甘草湯」主要用於治療楊梅瘡,以及相關症狀。從方劑組成來看,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 土茯苓: 為本方主要藥物,劑量最大。根據古文描述,土茯苓具有「利濕」、「解毒」、「消腫」的功效。在楊梅瘡的治療中,土茯苓可以針對濕毒病邪發揮作用,促進體內濕毒排出,減輕腫脹、潰瘍等症狀。
- 甘草: 雖然劑量較小,但甘草在本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輔助角色。甘草具有「調味」、「緩衝」、「抗炎」的作用。在「奇良甘草湯」中,甘草可以調和藥性,減輕土茯苓的刺激性,並發揮一定的抗炎作用,有助於緩解楊梅瘡的炎症反應。
古文內容分析
古文片段主要來自《黴癘新書》,作者為片倉元周。內容詳細描述了楊梅瘡的各種症狀和治療方法,其中多次提及「奇良甘草湯」的應用:
- 重症治療: 對於症狀嚴重、侵蝕不止的楊梅瘡患者,建議使用「奇良甘草湯」送服「集良丸」或「白瑩水」,或與「搜風解毒湯」加減同用。對於虛弱的患者,則用「六度煎」送服「加減五寶散」。
- 配合外治: 對於筋骨疼痛、鼻部症狀、皮膚潰爛等,除了內服「奇良甘草湯」之外,還需配合外治法,例如用「乳香湯」或「鍜石湯」清洗患處。
- 服藥方法: 「奇良甘草湯」的煎煮方法和服用方法都有詳細說明,強調了其重要性,並指出不可與其他湯水茶酒同服,以及需要忌口。
- 六度煎: 對於體虛且使用其他藥物無效的楊梅瘡患者,可以使用「六度煎」,並以「奇良甘草湯」送服。
總結
「奇良甘草湯」是一個以土茯苓為主,甘草為輔的簡便方劑。其主要功效為利濕解毒、消腫抗炎,用於治療楊梅瘡及其相關症狀。古文記載中,該方常與其他方劑或外治法配合使用,以達到更好的療效。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土茯苓的利濕解毒作用,以及甘草的調和緩衝作用。
傳統服藥法
土茯苓30錢,甘草1錢。
以水1升,煮取5合,再入水1升2合,煮取3合半,前煎汁和勻,1日服盡。不可別用湯水、茶、酒。
忌海腥,炙煿、鹵鹽,房事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奇良甘草湯, 出處:《黴癧新書》。 組成:土茯苓30錢,甘草1錢。 主治:楊梅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