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補湯

WU B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卷十九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7%
心經 21%
胃經 15%
脾經 14%
腎經 11%
膀胱經 3%
肝經 3%
大腸經 3%
肺經
心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膀胱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17

方劑組成解釋

五補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因氣血兩虛所導致的身體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桂枝,桂枝在中醫學中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在五補湯中,桂枝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全身經絡,使其他補益藥物能更好地到達病灶,增強整體療效。此外,桂枝還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提升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五補湯中加入桂枝,不僅能溫補陽氣,還能協調臟腑機能,達到補虛固本的目的,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五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五補湯藥性偏於溫熱,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2. 增強補益: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補氣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協同作用,增強補益效果,使補氣效果更佳,並能緩解補氣藥材的燥性,避免補氣過度而上火。

總而言之,甘草在五補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和增強補益的作用,使其功效更全面、更溫和。

五補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因為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滋陰斂肺: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斂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五補湯多用於氣血不足、陰虛津傷等症狀,而五味子可補益肺陰,防止燥熱傷津,使藥效更全面。
  2. 固精止汗: 五味子能固腎氣,止汗液外泄,對於氣血不足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五補湯中常加入當歸、黃芪等補氣血藥物,五味子的固精止汗功效可協同補氣血,使藥效更穩定。

五補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氣滋陰: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五補湯本身注重補氣血、益精髓,而人參正好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虛、血虛、神疲乏力等症狀。
  2. 增強藥效: 人參可作為藥引,能提高其他藥材的功效,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讓五補湯的補益效果更顯著。此外,人參還具有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作用,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五補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之效。五補湯以補氣血為主,但若氣虛兼有陰虛津虧,則需加入麥門冬以滋陰潤肺,平衡氣陰,避免補氣過燥傷陰。
  2. 緩解燥熱: 五補湯常用於氣虛血虧、脾胃虛弱等症狀,而補氣血的藥物往往偏燥熱,容易加重虛火。麥門冬性寒,可以緩解補氣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補氣的效果更溫和,避免燥熱傷陰。

五補湯中加入小麥,主要原因如下:

  1. 補益脾胃: 小麥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功效。五補湯旨在補益氣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加入小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補益效果。
  2. 潤燥止渴: 小麥性潤,有滋陰潤燥的作用。五補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耆、黨參等偏燥,加入小麥可中和燥性,避免補過而燥,同時也能潤燥止渴,更適合體虛津虧者服用。

五補湯中加入地骨皮,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能清肺熱、涼肝血,對於熱病發熱、口渴咽乾、咯血、吐血、衄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五補湯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有熱邪,或因熱邪導致的陰虛內熱,則僅補益氣血可能導致熱邪更盛,甚至加重病情。加入地骨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平衡補益之性,使五補湯更具針對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補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根據不同典籍記錄可能有所差異,但若其中包含薤白,則此方多用於溫通心陽、行氣活血。薤白味辛性溫,歸心、肺、胃經,在中醫裡被認為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對於胸痹心痛、痰飲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在五補湯中加入薤白,旨在利用其特性來增強整個方劑的溫通作用,特別適用於因寒邪阻滯或氣血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病症。此外,薤白還具有一定的開胃消食功效,可幫助改善患者因疾病引發的食欲不振等問題,從而全面調理身體機能,達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總體來說,五補湯中的薤白是為了強化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適合治療特定類型的病證。

五補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脾胃消化吸收。五補湯多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生薑可溫補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2. 解毒去腥: 生薑具有解毒去腥的功效,可以緩解部分藥材的寒涼或腥味,使藥湯更易入口,更利於病人服用。同時,生薑也能中和藥材的寒性,避免補益過度而傷陽。

五補湯中的大米,看似平凡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性平味甘,具有補益脾胃、和中養血的功效。

一方面,大米能健脾和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另一方面,大米能補益氣血,緩解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整體作用更加溫和。

因此,五補湯中加入大米,不僅能增加湯品的營養價值,更能增強藥效,使其更易被身體吸收,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

主治功效


五補湯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

組成

  1.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2.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3.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4. **薤白:**辛溫,理氣行氣、補氣、健脾胃、散結、安胎、止瀉、活絡止痛。

  5. **地骨皮:**寒甘,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6. **大米:**甘平,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

  7. **麥門冬:**甘寒,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8. **人參:**甘微溫,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9. **五味子:**酸澀,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10. **小麥:**甘平微寒,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

主治

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損傷了身體,情緒鬱結,不足。

功效

  1. 補氣養陰: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

  2. 益氣生津: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

  3. 強筋健骨: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

用法用量

取桂枝、甘草、生薑、薤白、地骨皮、大米、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小麥各適量,加水煎服。

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總結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等症狀。方中的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五補湯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補肝,去膽寒,和氣。
上藥除酸棗仁外,銼細,分為10帖。
每帖水兩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咳血心絞痛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律不整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包炎心肌炎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高血壓性心臟病心臟衰竭

相同名稱方劑


五補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桂心2兩,甘草2兩,五味子2兩,人參2兩,麥門冬1升,小麥1升,枸杞根白皮1斤,薤白1斤,生薑8兩,粳米3合。 主治:下氣,通津液。主治:五臟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悒不足。

五補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 組成: 五補湯(《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組成:蓮子、枸杞子、山藥、鎖陽。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 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補肝,去膽寒,和氣。主治:肝虛膽寒,夜間少睡,睡即驚覺,心悸,神思不安,目昏心躁,肢節萎弱。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五味子1兩,黃耆(銼)1兩,白朮1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熟)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沉香(銼)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 主治:虛勞痰飲,脾胃不和,四肢乏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