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補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用於治療因氣血兩虛所導致的身體疲乏、精神不振等症狀。其組成中包含桂枝,桂枝在中醫學中性溫、味辛甘,歸心、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在五補湯中,桂枝能促進血液循環,溫通全身經絡,使其他補益藥物能更好地到達病灶,增強整體療效。此外,桂枝還能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提升機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能力。因此,五補湯中加入桂枝,不僅能溫補陽氣,還能協調臟腑機能,達到補虛固本的目的,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五補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物毒性、補脾益氣的作用。五補湯藥性偏於溫熱,加入甘草可以調和藥性,避免燥熱傷陰。
- 增強補益:甘草能補脾益氣,與其他補氣藥材如人參、黃芪等協同作用,增強補益效果,使補氣效果更佳,並能緩解補氣藥材的燥性,避免補氣過度而上火。
總而言之,甘草在五補湯中扮演著調和藥性和增強補益的作用,使其功效更全面、更溫和。
五補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因為其以下兩點功效:
- 滋陰斂肺: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滋陰斂肺、生津止渴的功效。五補湯多用於氣血不足、陰虛津傷等症狀,而五味子可補益肺陰,防止燥熱傷津,使藥效更全面。
- 固精止汗: 五味子能固腎氣,止汗液外泄,對於氣血不足引起的盜汗、自汗等症狀,有輔助治療作用。五補湯中常加入當歸、黃芪等補氣血藥物,五味子的固精止汗功效可協同補氣血,使藥效更穩定。
五補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滋陰: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效。五補湯本身注重補氣血、益精髓,而人參正好能起到這方面的作用,能有效改善氣虛、血虛、神疲乏力等症狀。
- 增強藥效: 人參可作為藥引,能提高其他藥材的功效,促進藥物吸收和代謝,讓五補湯的補益效果更顯著。此外,人參還具有抗疲勞、增強免疫力等作用,能進一步提升整體療效。
五補湯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滋陰潤肺: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具有滋陰潤肺、養陰生津之效。五補湯以補氣血為主,但若氣虛兼有陰虛津虧,則需加入麥門冬以滋陰潤肺,平衡氣陰,避免補氣過燥傷陰。
- 緩解燥熱: 五補湯常用於氣虛血虧、脾胃虛弱等症狀,而補氣血的藥物往往偏燥熱,容易加重虛火。麥門冬性寒,可以緩解補氣藥物的燥熱之性,使補氣的效果更溫和,避免燥熱傷陰。
五補湯中加入小麥,主要原因如下:
- 補益脾胃: 小麥性味甘平,入脾經,具有健脾和胃、益氣養血的功效。五補湯旨在補益氣血,而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加入小麥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促進營養吸收,提高補益效果。
- 潤燥止渴: 小麥性潤,有滋陰潤燥的作用。五補湯中其他藥材如黃耆、黨參等偏燥,加入小麥可中和燥性,避免補過而燥,同時也能潤燥止渴,更適合體虛津虧者服用。
五補湯中加入地骨皮,其主要原因在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地骨皮性寒,味甘苦,入肺、肝經,能清肺熱、涼肝血,對於熱病發熱、口渴咽乾、咯血、吐血、衄血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五補湯以補益氣血為主,但若患者體內有熱邪,或因熱邪導致的陰虛內熱,則僅補益氣血可能導致熱邪更盛,甚至加重病情。加入地骨皮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平衡補益之性,使五補湯更具針對性,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五補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之一,其組成成分根據不同典籍記錄可能有所差異,但若其中包含薤白,則此方多用於溫通心陽、行氣活血。薤白味辛性溫,歸心、肺、胃經,在中醫裡被認為能通陽散結、行氣導滯,對於胸痹心痛、痰飲咳嗽等症狀有良好療效。在五補湯中加入薤白,旨在利用其特性來增強整個方劑的溫通作用,特別適用於因寒邪阻滯或氣血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病症。此外,薤白還具有一定的開胃消食功效,可幫助改善患者因疾病引發的食欲不振等問題,從而全面調理身體機能,達到治療與預防的效果。總體來說,五補湯中的薤白是為了強化方劑的整體療效,使其更適合治療特定類型的病證。
五補湯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入肺、脾、胃經,能溫中散寒,助脾胃消化吸收。五補湯多用於脾胃虛寒、氣血不足者,生薑可溫補脾胃,促進藥物吸收,增強補益效果。
2. 解毒去腥: 生薑具有解毒去腥的功效,可以緩解部分藥材的寒涼或腥味,使藥湯更易入口,更利於病人服用。同時,生薑也能中和藥材的寒性,避免補益過度而傷陽。
五補湯中的大米,看似平凡卻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性平味甘,具有補益脾胃、和中養血的功效。
一方面,大米能健脾和胃,增強消化吸收功能,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另一方面,大米能補益氣血,緩解藥材可能帶來的副作用,使整體作用更加溫和。
因此,五補湯中加入大米,不僅能增加湯品的營養價值,更能增強藥效,使其更易被身體吸收,達到更好的補益效果。
主治功效
五補湯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由多種中草藥組成,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
組成
**桂枝:**辛溫,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溫經、散風寒、通經絡、活絡止痛、止嘔、活血化瘀、提振胸陽。
**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生薑:**辛溫,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
**薤白:**辛溫,理氣行氣、補氣、健脾胃、散結、安胎、止瀉、活絡止痛。
**地骨皮:**寒甘,清虛熱、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
**大米:**甘平,補中益氣、健脾養胃、益精補脾、益氣生津、清熱利尿、除煩渴、止瀉止痢、強筋骨。
**麥門冬:**甘寒,養陰生津、潤肺清心、益氣安神。
**人參:**甘微溫,生津止渴、補血、健脾胃。
**五味子:**酸澀,固澀收斂、補氣、補腎、止咳化痰、降氣、生津止渴、強筋骨、解酒毒。
**小麥:**甘平微寒,清熱利尿、補氣、養陰生津、補血養肝、益氣養心、健脾和胃、除煩止渴、利小便。
主治
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損傷了身體,情緒鬱結,不足。
功效
補氣養陰: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
益氣生津: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
強筋健骨: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
用法用量
取桂枝、甘草、生薑、薤白、地骨皮、大米、麥門冬、人參、五味子、小麥各適量,加水煎服。
禁忌
陰虛火旺者忌服。
總結
五補湯是中藥方劑之一,具有補氣養陰、益氣生津、強筋健骨的功效。臨牀上常用於治療五臟虛弱、呼吸短促、咳嗽逆上等症狀。方中的桂枝、甘草、麥門冬、人參、五味子等具有補氣養陰的功效,甘草、大米、麥門冬等具有益氣生津的功效,小麥、五味子等具有強筋健骨的功效。五補湯具有良好的療效,但應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傳統服藥法
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補肝,去膽寒,和氣。
上藥除酸棗仁外,銼細,分為10帖。
每帖水兩盞,加生薑5片,同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1日2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補湯, 出處:《千金》卷十九。 組成:桂心2兩,甘草2兩,五味子2兩,人參2兩,麥門冬1升,小麥1升,枸杞根白皮1斤,薤白1斤,生薑8兩,粳米3合。 主治:下氣,通津液。主治:五臟虛竭,短氣,咳逆傷損,鬱悒不足。
五補湯, 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 組成: 五補湯(《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出處:《醫方類聚》卷十二引《新效方》。組成:蓮子、枸杞子、山藥、鎖陽。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 主治:補心肝脾肺腎。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黃耆3分,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人參半兩,檳榔半兩,白朮半兩,百合半兩,酸棗仁(微炒,研)半兩,白茯苓(去粗皮)半兩,麥門冬(湯浸,去心,焙乾)半兩,桂(去粗皮)半兩。 主治:補肝,去膽寒,和氣。主治:肝虛膽寒,夜間少睡,睡即驚覺,心悸,神思不安,目昏心躁,肢節萎弱。
五補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八。 組成:五味子1兩,黃耆(銼)1兩,白朮1兩,桂(去粗皮)半兩,人參半兩,厚朴(去粗皮,塗薑汁炙熟)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當歸(切,焙)半兩,甘草(炙,銼)半兩,沉香(銼)半兩,熟乾地黃(焙)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半夏(湯洗7遍,去滑)半兩。 主治:虛勞痰飲,脾胃不和,四肢乏力,不思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