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葛飲

ZI GE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7%
肺經 25%
胃經 17%
脾經 15%
肝經 8%
腎經 6%
心經
肺經
胃經
脾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紫葛飲中加入麥門冬,主要基於其 潤肺生津 的功效,用於緩解燥熱所致的咽喉乾燥、口渴、聲音嘶啞等症狀。

麥門冬性寒,味甘,入肺、心經,能清熱潤肺,養陰生津,對於熱邪傷肺、津液虧損引起的燥熱症狀有很好的緩解作用。此外,麥門冬還能滋陰降火,與紫葛飲中其他清熱解毒、利咽開音的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症狀的效果。

紫葛飲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涼血: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潤燥的功效。紫葛飲主要針對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症狀,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解體內熱毒,緩解相關症狀。
  2. 滋陰生津:生地黃具有滋陰生津、養血潤燥的作用。紫葛飲常用於治療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生地黃可滋陰潤燥,緩解因熱毒耗傷陰液所致的口渴、咽痛等症狀。

紫葛飲中包含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利濕,生津止渴: 小麥性涼味甘,具有清熱利濕、生津止渴的功效。紫葛飲主治暑熱傷津,口渴煩躁,小便短赤等症狀,小麥可輔助清熱利濕,生津止渴,緩解暑熱所致的津液虧損。
  2. 調和藥性,緩和寒涼: 紫葛飲中其他藥材如葛根、石膏等性寒涼,小麥性微寒,加入小麥可以調和藥性,緩和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傷脾胃。

紫葛飲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紫葛飲以葛根為君藥,性寒涼,而甘草性甘平,能調和葛根的寒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
  2. 增強功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葛根的苦味,使藥物更容易入口,同時甘草亦有解毒、潤肺、止痛等功效,與葛根共同作用,增強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效果。

紫葛飲方劑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紫葛飲以清熱解毒為主,但其中也包含一些寒涼藥材,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避免寒涼之性損傷脾胃,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吸收和發揮功效。
  2. 調和藥性:生薑能解藥物毒性,促進藥物吸收,並有助於緩解藥物服用後可能出現的胃寒、噁心等不良反應,使藥性更加平和,提高藥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紫葛飲」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內容分析

我們可以看到「紫葛飲」出現在兩本醫書中:《聖濟總錄》和《太平聖惠方》。

《聖濟總錄》中記載了兩種「紫葛飲」:

  1. 用於「治產後心中煩悶不解」的方劑: 此方未列出完整藥材組成,只提及使用「四汁」混合,並加入當歸、人參末同煎。這暗示此方可能偏向於補益氣血、安神定志。
  2. 用於「治腳氣風毒,與臟氣相擊,心腹急脹」的方劑: 此方同樣未列出完整藥材,但提及使用七味藥材,並加入朴硝煎煮。朴硝具有瀉下通便、清熱消腫的功效,因此這個方劑可能針對的是實證,具有疏風清熱、通腑瀉下的作用。

《太平聖惠方》中記載了「紫葛飲子」:

  • 病機分析: 指出產後煩悶是由於「產後腑臟勞傷,血氣虛損」導致「風邪乘之」,進而引發「氣不宣而否澀,則生於熱」,最終表現為「肢節煩疼,口乾」、「煩悶」等症狀。此處明確指出了產後煩悶的病因病機為「表裡俱虛,氣血未復,而氣逆乘之」。
  • 主治: 明確指出「紫葛飲子」主治「產後心中煩悶不解」。

治療原理

基於古文內容,可以推斷「紫葛飲」(或「紫葛飲子」)用於治療「產後心中煩悶不解」的治療原理:

  1. 補虛扶正: 產後婦女「腑臟勞傷,血氣虛損」,因此「紫葛飲」中應含有補益氣血的藥物,例如原文提及的當歸、人參,以及方劑組成中的生地黃(補血益氣)、小麥(健脾和胃,間接補充氣血)。
  2. 滋陰清熱: 產後煩悶的病機之一是「虛熱內生」,因此「紫葛飲」中可能包含滋陰降火的藥物,例如生地黃(滋陰降火)、麥門冬(滋陰潤燥)。
  3. 安神定志: 煩悶不安是主要症狀,因此「紫葛飲」中可能包含安神助眠的藥物,例如小麥(安神助眠)。
  4. 疏散風邪,調和氣機: 由於「風邪乘之」也是病因之一,且「氣不宣而否澀」,因此「紫葛飲」中可能包含疏風解表、調和氣機的藥物,例如生薑(發汗解表)、甘草(調和諸藥)。

總結:

「紫葛飲」治療「產後心中煩悶不解」的原理,是以補虛扶正為基礎,結合滋陰清熱、安神定志、疏散風邪、調和氣機等方法,從而達到緩解煩悶、恢復氣血平衡的目的。然而,由於《聖濟總錄》中記載的兩種「紫葛飲」組成不完整,且與《太平聖惠方》的「紫葛飲子」組成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進一步考證和研究,才能更準確地理解其完整的治療原理和臨床應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

相同名稱方劑


紫葛飲, 出處:《聖惠》卷二十九。 組成:紫葛半兩,麥門冬半兩(去心),生地黃半兩,小麥半合,甘草1分(炙微赤,銼),生薑1分。 主治:産後心中煩悶不解。

紫葛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六三。 組成:紫葛(銼)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人參半兩,羚羊角(鎊)半兩,小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主治:産後心中煩悶不解。

紫葛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二。 組成:紫葛(炒)1兩,大戟(炒)1兩,黑牽牛(瓦上炒半生半熟)1兩,大黃(銼,炒)1兩,木香1分,乳香少許(别研),檳榔(煨)半兩。 主治:腳氣風毒與臟氣相擊,心腹急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