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圖表

加味溫陽風心湯

JIA WEI WEN YANG FENG XIN TANG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2

複方歸經比例學習使用方法

脾經 19%
心經 17%
肺經 17%
腎經 17%
肝經 12%
大腸經 5%
胃經 4%
三焦經 3%
膀胱經 2%
最後更新日:2022-01-02

主治功效

風濕性心臟病。

傳統服藥法

熟附片30克(先煎),雲苓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白朮9克,山萸肉9克,炮乾薑9克,威靈仙9克,全蠍9克,烏梢蛇9克,生黃耆60克,北五味子12克,薤白12克,巴戟天12克,蜈蚣2條,桑枝24克,夏枯花15克,甘草3克。
溫陽行水,祛風活絡。
水煎服,每日1劑。
風濕性心臟病 李某,女, 27歲。病人素患關節腫痛,心悸,面色蒼白,氣緊形寒,尿少,食差,浮腫,腹脹,腹痛,耳鳴,精力疲乏,突又發生胸間劇痛,牽及後背,手足冰冷,大汗出,口唇紫紺,脈沈細遲,舌淡紅邊藍,苔薄白。某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治療未效,投以加味溫陽風心湯,連進12劑,胸痛止,心悸緩,腹脹浮腫及關節痛顯著減輕。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性辛甘熱。主治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濕。主治心腹冷痛、脾虛腹瀉、腳氣水腫、風寒濕痹、陽萎、疽瘡漏及一切沈寒痼冷之疾。

茯苓性甘、淡、平。主治滲濕利水;健脾和胃;寧心安神。用於水腫尿少、水腫脹滿、痰飲眩悸、脾虛食少、便溏泄瀉、心悸不安、失眠健忘、痰飲咳逆、嘔吐、脾虛食少、遺精白濁等症。

桂枝性辛甘溫、主治發汗解表、調和營衞、溫經通脈止痛、助心陽且通陽利水、常用於治療風寒感冒。

白芍性苦、酸、微寒。主治平肝止痛、斂陰止汗、養血和營。治療月經不調、經行腹痛、崩漏、自汗、盜汗、脅肋脘腹疼痛、四肢攣痛、頭痛、眩暈等症。

白朮性味苦、甘、溫。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常用於治療脾虛食少、腹脹腹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動不安等症。

山茱萸性味酸、性微溫。主治補益肝腎、澀精固脫。用於眩暈耳鳴、腰膝酸痛、陽痿遺精、遺尿尿頻、崩漏帶下、大汗虛脫。內熱消渴。

乾薑性味辛、性熱。主治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常用於脘腹冷痛、嘔吐泄瀉、肢冷脈微、痰飲喘咳、四肢冰冷、寒飲喘咳、寒濕痹痛等症。

威靈仙性味辛、鹹、微苦、溫、小毒。主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 常用於治療風濕痺痛、肢體麻木、筋脈拘攣、屈伸不利、骨哽咽喉。

蠍性。主治息風鎮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 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痺、偏正頭痛、瘡瘍、瘰癧。

烏蛇性甘鹹,平。主治祛風濕,通經絡。用於風濕頑痹,肌膚不仁,骨、關節結核,風疹疥癬,麻風,破傷風,小兒麻痹症。

黃耆性甘、微溫。主治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用於氣虛乏力、食少便溏、中氣下陷、久瀉脫肛、便血崩漏、表虛自汗、氣虛水腫、癰疽難潰、久潰不斂、血虛痿黃。

五味子性味酸、溫。主治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用於久嗽虛喘、夢遺滑精、遺尿尿頻、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短氣脈虛、內熱消渴、心悸失眠。

薤白性味辛、苦、溫。主治理氣、寬胸、通陽、散結。治胸痹心痛徹背、脘痞不舒、幹嘔、瀉痢後重、瘡癤。

巴戟天性辛甘、溫。主治補腎助陽、強筋壯骨、祛風除濕。主腎虛陽痿、遺精早洩、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宮冷不孕、風寒濕痹、腰膝酸軟、風濕肢氣

蜈蚣性味辛、溫、有毒。主治息風鎮痙、功毒散結、通絡止痛。用於小兒驚風、抽搐痙攣、中風口歪、半身不遂、破傷風、風濕頑痹、瘡瘍、瘰癧、毒蛇咬傷。

甘草性甘、平。主治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用於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

桑枝性苦、平。主治祛風濕、利關節、通經絡、行水氣。用於肩臂、關節酸痛麻木、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水腫腳氣、肌體風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溫陽風心湯, 出處:《千家妙方》卷上引王渭川方。 組成:熟附片30g(先煎),雲苓30g,桂枝9g,白芍9g,白朮9g,山萸肉9g,炮乾薑9g,威靈仙9g,全蠍9g,烏梢蛇9g,生黃耆60g,北五味子12g,薤白12g,巴戟天12g,蜈蚣2條,桑枝24g,夏枯花15g,甘草3g。 主治:溫陽行水,祛風活絡。主治:風濕性心臟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第四和劑湯

相似度 61%

第一和劑湯

相似度 59%

第三和劑湯

相似度 56%

參附滲濕湯

相似度 56%

保安大成湯

相似度 53%

辛溫平補湯

相似度 51%

相關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