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溫陽風心湯

加味溫陽風心湯

JIA WEI WEN YANG FENG XI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4.4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肝經 18%
心經 16%
脾經 14%
肺經 14%
胃經 6%
大腸經 4%
膀胱經 3%
三焦經 2%
腎經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膀胱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附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此方治療風寒濕痹,心陽不足,脈微遲緩等症狀,附子可溫煦心陽,改善心脈運行,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溫陽散寒、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2. 強心利水:附子能溫補心陽,增強心臟收縮力,改善心功能,對於心陽不足、心力衰竭等症狀有較好的治療效果。此外,附子還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協助改善心臟水腫,促進體內水液代謝。

總而言之,附子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擔負著溫陽散寒、強心利水的重任,對改善心陽不足、心功能不全等症狀發揮重要作用。

「加味溫陽風心湯」方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滲濕,健脾寧心:茯苓性平和,味甘淡,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方中加入茯苓,可助於去除體內濕邪,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使心氣得到安寧。
  2. 配合藥性,協調作用:茯苓性質溫和,可緩和方中其他藥物的燥烈之性,並增強其利水滲濕的作用,使整體藥效更加協調,更利於治療心陽不足、心氣虛弱所致的心悸、失眠等症。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的作用。溫陽可以改善心陽不足,散寒則有助於驅散心血管中的寒邪,改善心脈瘀阻。
  2. 行氣活血:桂枝具有行氣活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臟供血不足,緩解胸悶氣短等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解心陽虛弱:白芍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之功效,可緩解心陽虛弱所致的心悸、失眠、盜汗等症狀,協同方中其他溫陽補氣藥物,溫補心陽,促進氣血運行。

2. 平衡藥性:方中溫陽藥性較強,白芍性微寒,可起到平衡藥性、防止溫燥傷陰的作用,避免溫補過度,維持藥物使用安全。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健脾益氣,固護心陽: 白朮味甘性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固表之效。心陽虛弱,脾胃失健,則氣血生化不足,心脈失養。白朮健脾益氣,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使水谷精微化生充沛,為心陽提供充足的營養,從而固護心陽,改善心氣不足的症狀。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白朮與方劑中的其他藥物,如茯苓、桂枝等,共同作用,可增強溫陽化氣、利水消腫的效果。例如,白朮與茯苓配伍,可健脾燥濕,促進水液代謝,改善心悸、水腫等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山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肝腎,固本培元: 山茱萸味酸性溫,入肝腎經,具有補益肝腎、固精縮尿之功效。心腎相交,腎精不足,可導致心神不寧、心悸失眠等症。山茱萸補益肝腎,有助於滋養心神,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2. 溫陽散寒,助陽氣運行: 心陽不足,則心氣虛弱,易受寒邪侵襲。山茱萸溫陽散寒,可助心陽運行,溫煦心脈,改善心氣虛寒所致的症狀。

因此,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山茱萸,可起到補益肝腎、溫陽散寒的作用,進一步增強方劑溫陽益氣、養心安神之效。

「加味溫陽風心湯」方劑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該方旨在溫陽化寒,改善心陽不足、寒凝心脈所致的心悸、胸悶、肢冷等症狀,而乾薑可溫暖心陽,促進血液循環,緩解寒凝阻滯。
  2. 助藥性:乾薑與方中其他藥物如桂枝、附子等相配伍,可增強其溫陽散寒的作用,協同作用,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狀。同時,乾薑還可辛散風寒,配合其他藥物,起到驅散風寒、止痛的效果。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威靈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祛風濕止痛:威靈仙性辛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本方以溫陽化寒,通絡止痛為主,而威靈仙可助其驅散寒濕,解除痹痛,進一步改善心臟氣血循環,緩解胸痛、心悸等症狀。

二、利水消腫:威靈仙亦具利水消腫之效,可協助利水滲濕,減輕心臟負擔,改善水腫等伴隨症狀。

因此,加入威靈仙可增強方劑的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功效,更全面地治療心臟風寒濕痹所致的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全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通絡止痛: 全蠍性味辛溫,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祛風散寒之效。對於風寒濕邪侵襲經脈、導致心脈瘀阻所引起的胸痛、心悸、肢體麻木等症狀,全蠍能有效改善。
  2. 化瘀散結: 全蠍亦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促進血行通暢,消除血瘀,有助於改善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悶、氣短、心慌等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烏梢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祛風通絡: 烏梢蛇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祛風通絡、活血止痛的功效。心悸失眠等症狀常伴有血脈不通,氣血運行不暢,烏梢蛇可改善血脈運行,緩解心悸失眠。
  2. 化瘀止痛: 烏梢蛇亦有化瘀止痛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臟氣血運行,減少心血管疾病引發的疼痛。

總之,烏梢蛇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起到祛風通絡、化瘀止痛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改善心血管疾病的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的功效。心氣不足,則心脈虛弱,容易導致心悸、失眠等症狀。黃耆補氣固表,可增強心氣,改善心脈功能。
  2. 扶正祛邪: 本方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心臟引起的胸痛、心悸、失眠等症狀。黃耆補氣固表,可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扶正祛邪,促進疾病恢復。

總而言之,黃耆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起到補氣固表,扶正祛邪的功效,有助於改善心臟功能,促進疾病康復。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是為了 斂心安神固本培元

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心、肺、腎經。其具有 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 的功效。在溫陽通絡的基礎上,加入五味子可以 防止心氣耗散,安定心神,避免心悸失眠等症狀。同時,五味子還能 補益腎氣,加強心腎相交,使心臟氣血充盈,提高心臟功能,從而達到 溫陽固本、治標兼顧 的目的。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通陽開閉,行氣止痛: 薤白味辛,性溫,入肺、心經,具有通陽開閉、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胸悶、心痛、氣短等症狀,薤白能促進氣血運行,溫通心陽,緩解疼痛。
  2. 溫通心脈,活血化瘀: 薤白具有溫通心脈、活血化瘀的作用,有助於改善冠心病、心絞痛等心血管疾病引起的胸痛、氣短等症狀。

因此,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薤白,可有效改善心陽不足、氣血運行不暢所致的各種心血管疾病症狀。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補腎壯陽,溫陽益氣: 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溫陽益氣的功效。心腎相交,心陽不足易導致心氣虛弱,而巴戟天補腎壯陽,可溫補心陽,改善心氣虛弱的症狀。

2. 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 巴戟天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對於心陽不足導致的氣血瘀滯,有改善作用。加之其補腎益氣功效,能增強心臟功能,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

總而言之,「巴戟天」加入「加味溫陽風心湯」中,能有效地溫補心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氣血運行,達到治療心陽不足所致疾病的效果。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蜈蚣,主要原因如下:

一、蜈蚣性寒,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絡止痛、解毒散結、息風止痙之效。對於風濕痹痛、中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痙攣抽搐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二、該方以溫陽散寒為主,但亦兼顧祛風通絡,蜈蚣的加入可加強方劑的祛風通絡之效,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肢體麻木、疼痛等症狀,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臨牀表現。

因此,蜈蚣的加入有助於提升「加味溫陽風心湯」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濕痹、中風等病症。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桑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風通絡,利濕止痛:桑枝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風心病症常伴隨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桑枝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緩解患者痛苦。
  2.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桑枝與其他藥物配合使用,可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整體療效。例如,桑枝與桂枝、川芎等藥物配合,可加強通絡止痛的效果;與茯苓、澤瀉等藥物配合,可利水消腫,改善心悸、水腫等症狀。

總而言之,桑枝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起到疏風通絡、利濕止痛的作用,並與其他藥物配合,增強療效,有助於改善風心病症狀,促進患者康復。

「加味溫陽風心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偏烈之功效。方中溫陽藥性較強,加入甘草可防止藥性過於燥烈,避免傷陰耗津。
  2. 增強療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解心悸、安神定志的作用,與方中其他藥物共同作用,可更有效地溫陽化寒、改善心悸、失眠等症狀。

總之,甘草在「加味溫陽風心湯」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地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加味溫陽風心湯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濕性心臟病」(古人稱「心痺」或「怔忡」),屬風寒濕邪內侵心脈,久病損及心陽,氣血不暢,水濕內停之證。患者常見以下表現:

  1. 陽虛水泛:形寒、浮腫、尿少、腹脹(心脾腎陽虛,水濕不化)。
  2. 氣血瘀阻:胸悶劇痛、唇紫、舌邊藍(寒凝血瘀,心脈痹阻)。
  3. 風濕痺絡:關節腫痛、手足冰冷(風寒濕邪留滯經絡)。
  4. 心陽衰微:心悸、大汗、脈沉細遲(陽虛不攝,心神失養)。

此方以「溫陽行水,祛風活絡」為法,針對風濕性心臟病之核心病機「陽虛、水停、血瘀、風痺」而立。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補心腎之陽,化氣行水

  • 君藥:熟附片(30克,先煎)、炮乾薑(9克)
    大辛大熱,峻補心腎陽氣,散寒温經,助氣化以行水濕。附片重用,直救心陽衰微之危。
  • 臣藥:桂枝(9克)、巴戟天(12克)、白朮(9克)、雲苓(30克)
    • 桂枝配附子,強化溫通心陽、化氣利水之效(如《傷寒論》茯苓四逆湯思路)。
    • 巴戟天補腎陽,助附子根除下焦寒濕;白朮、雲苓健脾滲濕,治腹脹浮腫(取「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之理)。

2. 益氣固表,斂陰護心

  • 生黃耆(60克)重用,補脾肺之氣,利水消腫,助陽氣衛外(防冷汗大出之脫證)。
  • 北五味子(12克)、白芍(9克)、山萸肉(9克)
    • 五味子斂汗生津,防陽氣耗散;白芍柔肝養血,緩急止痛;山萸肉補肝腎、固脫(如《醫學衷中參西錄》來復湯意),三者共護陰液,防溫燥傷正。

3. 祛風通絡,活血止痛

  • 全蠍(9克)、烏梢蛇(9克)、蜈蚣(2條)
    蟲類藥搜剔經絡風濕,破除瘀滯,治關節痛與胸痹(「久痛入絡」必用蟲藥)。
  • 威靈仙(9克)、桑枝(24克)
    祛風濕、通經脈,桑枝善走上肢,緩關節腫痛。

4. 調暢氣機,散結通陽

  • 薤白(12克)、夏枯花(15克)
    • 薤白辛溫通陽,豁痰寬胸(如《金匱要略》栝蔞薤白劑治胸痹);夏枯花清肝散結,防鬱熱上擾(風濕久鬱可能化熱)。
  • 甘草(3克)調和諸藥,緩附子毒性。

治療原理總析

此方以「溫陽為本,通絡為標」,融合以下治法:

  1. 溫陽利水(附子、乾薑、桂枝、雲苓)→ 治浮腫、心悸。
  2. 益氣固脫(黃耆、五味子、山萸肉)→ 防氣隨汗脫。
  3. 蟲藥搜風(全蠍、蜈蚣、烏梢蛇)→ 破關節與心脈之痺阻。
  4. 通陽宣痺(薤白、桑枝)→ 緩胸痛肢冷。

全方標本兼顧,既救心陽欲脫之急,又祛風濕痺阻之邪,符合風濕性心臟病「本虛標實」之複雜病機,故獲效顯著。

傳統服藥法


熟附片30克(先煎),雲苓30克,桂枝9克,白芍9克,白朮9克,山萸肉9克,炮乾薑9克,威靈仙9克,全蠍9克,烏梢蛇9克,生黃耆60克,北五味子12克,薤白12克,巴戟天12克,蜈蚣2條,桑枝24克,夏枯花15克,甘草3克。
溫陽行水,祛風活絡。
水煎服,每日1劑。
風濕性心臟病 李某,女, 27歲。病人素患關節腫痛,心悸,面色蒼白,氣緊形寒,尿少,食差,浮腫,腹脹,腹痛,耳鳴,精力疲乏,突又發生胸間劇痛,牽及後背,手足冰冷,大汗出,口唇紫紺,脈沈細遲,舌淡紅邊藍,苔薄白。某醫院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治療未效,投以加味溫陽風心湯,連進12劑,胸痛止,心悸緩,腹脹浮腫及關節痛顯著減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溫熱的性質,陰虛火旺、心陽偏亢者慎用。

相關疾病


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加味溫陽風心湯, 出處:《千家妙方》卷上引王渭川方。 組成:熟附片30g(先煎),雲苓30g,桂枝9g,白芍9g,白朮9g,山萸肉9g,炮乾薑9g,威靈仙9g,全蠍9g,烏梢蛇9g,生黃耆60g,北五味子12g,薤白12g,巴戟天12g,蜈蚣2條,桑枝24g,夏枯花15g,甘草3g。 主治:溫陽行水,祛風活絡。主治:風濕性心臟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