薤白膏

XIE BA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6%
心經 20%
胃經 15%
肝經 11%
脾經 11%
大腸經 9%
三焦經 5%
肺經
心經
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薤白膏中包含薤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薤白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行氣止痛、溫陽散寒的功效。 薤白膏常用於治療寒邪客肺、胸悶氣短、心痛等症狀,而薤白能溫陽散寒,通暢氣血,緩解胸痛,故為方中重要藥物。
  2. 薤白與方中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協同作用。 薤白膏中常含有川芎、當歸、甘草等藥物,薤白與之搭配,能增強其行氣活血、溫陽止痛的作用,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薤白膏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薤白膏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清熱涼血,緩解因熱毒或陰虛火旺所致的瘡瘍、腫痛等症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緩解因熱邪傷陰所致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症狀。薤白膏中加入生地黃,可以滋陰潤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薤白膏方中加入梔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薤白膏常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等症,梔子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緩解熱毒所致的炎症。
  2. 緩解燥熱,潤喉止痛:薤白膏中含有辛溫燥烈的藥物,梔子的加入可以起到緩解燥熱、潤喉止痛的作用,使藥性更趨平和,避免燥熱傷陰,更利於咽喉的恢復。

薤白膏中加入杏仁,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潤肺止咳: 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有潤肺止咳的功效。薤白膏主治咳嗽痰多,而杏仁可以潤肺化痰,輔助薤白等藥物更好地發揮止咳作用。
  2. 宣肺通竅: 杏仁具有宣肺通竅之效,能開宣肺氣,通利鼻竅,有助於緩解因肺氣鬱閉導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薤白膏中加入杏仁,有助於增強方劑的宣肺通竅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薤白膏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療效: 薤白善於行氣止痛,白芷則以疏散風寒、通鼻竅著稱。兩者配合,可使行氣止痛之效更顯著,並能緩解因寒邪阻滯所致的鼻塞、流涕等症狀。
  2. 協調藥性,避免副作用: 薤白性溫,白芷性微溫,兩者藥性相近,配合使用可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燥烈,減少對身體的刺激,更利於病症的緩解。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薤白膏」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以上古籍文獻,可見「薤白膏」主要用於治療灸瘡經久不癒,以及其他瘡瘍問題,並具備生肌止痛之效。以下為詳細分析:

一、主要治療病症:

  • 灸瘡經久不癒: 這可說是「薤白膏」最主要且被廣泛記載的用途。《醫心方》、《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等多部醫書皆提及此方用於治療「灸瘡經久不瘥」的問題,顯示其針對灸瘡久不癒合具有明確療效。
  • 其他瘡瘍: 部分文獻也指出,薤白膏可用於治療「火燒瘡」、「風水中瘡火瘡」等其他類型的瘡瘍,甚至能「排膿血,生肌肉」,顯示其具有廣泛的瘡瘍治療效果。
  • 外傷: 《太平聖惠方》亦記載此方可「治搕打傷折。金瘡生肌」, 顯示此方有助於外傷癒合。

二、治療原理分析:

「薤白膏」的組成雖因文獻記載略有不同,但都以薤白為主藥,搭配其他藥物,主要作用機理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薤白: 薤白在此方中扮演重要角色。根據文獻記載,薤白具有「開胃消食、化痰止咳」的功效,但在此方中,更重要的是其活血、消腫、解毒的作用。薤白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除炎症,並有助於瘡口組織的修復。
  2. 配伍藥物的輔助作用:
    • 當歸、白芷: 這些藥物常見於瘡瘍科用藥中,均有活血化瘀、止痛生肌的作用,有助於加速瘡面癒合。
    • 羊髓、豬脂、脂油等: 作為賦形劑,一方面能將藥物附著於瘡口,使其藥效得以發揮,另一方面則有潤膚、生肌的作用,有助於滋潤瘡面,促進組織再生。
    • 其他藥物: 如麝香、丁香等,則具有止痛、消炎的作用,亦能促進局部循環。
  3. 具體的治療機制:
    • 促進血液循環: 薤白膏通過多種藥物的配合,能促進瘡瘍局部的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清除壞死組織,使氣血運行暢通,從而幫助瘡瘍癒合。
    • 消炎止痛: 方中多種藥物都具有消炎、鎮痛作用,可以有效減輕瘡瘍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利於患者的舒適度。
    • 促進組織再生: 通過生肌,滋潤的藥物,能促進瘡口肉芽組織的生長,加速癒合,達到生肌止痛的效果。

三、整體分析

總結而言,「薤白膏」的主要治療原理是透過薤白活血消腫的作用為基礎,結合其他藥物的配伍,達到促進血液循環、消炎止痛、生肌收口的目的,從而治療灸瘡、火瘡等瘡瘍,並加速外傷癒合。此方歷經多代醫家的應用與驗證,在治療瘡瘍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傳統服藥法


薤白2握,白蘞1兩,赤芍藥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續斷1兩,芎藭1兩,白芷1兩,鬱金1兩,生地黃1兩(切),棘針1兩,滑石3兩,緋帛1尺(燒灰),青布1尺(燒灰),黃丹24兩。
生肌。
上藥除黃丹外,銼細,用麻油3升,先煎薤白、生地黃,後下諸藥,以慢火煎半日,次下滑石、絆帛、青布灰等,再用慢火煎半日,以綿濾去滓,於淨鍋內炒黃丹,令紫色,旋下油內,以柳木枝不住手攪,成紫色,待油力盡,滴於水內成珠子,看不污人手即停火,入盒中收,用紙攤。
貼痛上,日1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薤白膏,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集驗方》。 組成:薤白2兩,當歸2兩,白芷1兩,羊髓1斤。 主治:生肌肉,止痛。主治:灸瘡。

薤白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八。 組成:薤白1握(切),生地黃3兩(拍碎),梔子仁1兩,杏仁1兩(捶碎,微炒),胡粉3兩,白芷1兩,好酥2兩,羊腎膒脂1大鬭(煉成者)。 主治:灸瘡經久不癒。

薤白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薤白(銼細)4兩,當歸(切,焙)1兩,附子(炮,去皮臍)1兩,白芷1兩,川芎1兩,續斷1兩,細辛(去苗葉)半兩,黃耆(銼)1兩半,豬脂3斤。 主治:排膿血,生肌肉。主治:發背癰疽,一切腫瘡。

薤白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薤白2握,白蘞1兩,赤芍藥1兩,杏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續斷1兩,川芎1兩,白芷1兩,鬱金1兩,生地黃1兩(切),棘針1兩,滑石3兩,绯帛1尺(燒灰),青布1尺(燒灰),黃丹24兩。 主治:生肌。主治:搕打傷折,金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