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灰散

冰灰散

BING HU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5%
胃經 25%
脾經 12%
三焦經 12%
心經 12%
肝經 12%
肺經
胃經
脾經
三焦經
心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冰灰散中加入梔子,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能有效治療熱病煩躁、口渴咽痛、吐血、衄血、熱毒瘡瘍等症狀。

冰灰散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目的,而梔子則可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作用,進一步緩解患者的症狀。

冰灰散中加入白芷,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散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風寒、止痛的效果。冰灰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感冒、頭痛鼻塞等症,白芷可以協助散發風寒,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起到止痛的作用。
  2. 通鼻竅: 白芷具有通鼻竅之效,能通利鼻竅,改善鼻塞、流涕等症狀。冰灰散中加入白芷,可以增強藥物通鼻竅的效果,幫助患者恢復呼吸通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冰蘆膏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臁瘡」及「諸瘡久遠不收口者」。

  • 臁瘡:又稱「裙邊瘡」,多發於小腿內外側,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潰後感染所致,特徵為潰瘍難癒、膿水浸淫。
  • 久不收口:泛指瘡瘍潰後,因氣血虛弱、餘毒未清或局部失養,導致創面長期不癒、新肉不生。

此方外用,旨在「解毒斂瘡、生肌收口」,針對慢性潰瘍以促進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爐甘石(火煅)

  • 性味功效:甘平,歸胃經,傳統用於「收濕止癢、斂瘡生肌」。火煅後增強乾燥收澀之性,適合瘡口濕爛、膿水淋漓之症。
  • 科學視角:主要含碳酸鋅,具輕度抗菌、收斂作用,能吸附創面滲液,形成保護層,利於組織修復。

2. 冰片

  • 性味功效:辛涼,入心脾經,功能「清熱止痛、防腐生肌」。其透散之力可助藥滲透,兼緩解瘡口疼痛。
  • 科學視角:含龍腦,具抗炎、鎮痛及抑菌效果,能減輕局部炎症反應,促進微循環。

3. 豬棕油調膏

  • 傳統考量:油脂性潤,能軟化痂皮、滋潤瘡周,避免乾裂;且為傳統賦形劑,便於藥物黏附創面。
  • 輔助作用:可能形成物理性屏障,減少外界刺激。

4. 洗滌法(茶汁加鹽)

  • 茶汁:苦寒清熱,輕度抑菌;
  • 鹽水:解毒潔瘡,收斂瘡面。
    先清創再敷藥,強化祛腐生新之效。

三、配伍邏輯與整體作用

  1. 清熱與收斂並行
    • 冰片清解餘熱,爐甘石收濕斂瘡,一散一收,針對瘡面「濕熱殘留」與「潰爛不斂」的矛盾病機。
  2. 防腐與生肌兼顧
    • 冰片抑菌防腐,爐甘石促進肉芽生長,符合「先祛腐後生肌」的外治原則。
  3. 局部環境調整
    • 通過吸附滲液(爐甘石)、消炎(冰片)、滋潤(豬油),創造利於修復的微環境。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標本兼顧」思路,以簡潔配伍針對慢性潰瘍核心病機,符合古代瘍科「煅藥斂瘡,香藥透達」的用藥經驗。

傳統服藥法


山梔仁、香白芷等分。上為細末。
吹少許於鼻中。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流鼻血

相同名稱方劑


冰灰散, 出處:《何氏濟生論》卷二。 組成:山梔仁、香白芷等分。 主治:鼻衄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