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芷摩膏

白芷摩膏

BAI ZHI MO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鬼遺》卷五

熱性指數

23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2.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1%
心經 21%
肺經 21%
脾經 15%
大腸經 10%
肝經 5%
腎經 5%
胃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白芷摩膏」中含有「白芷」的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止痛: 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祛風散寒、止痛消腫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如風濕痺痛、頭痛、牙痛等,白芷可有效舒筋活絡,止痛消腫。
  2. 活血化瘀: 白芷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因此,白芷常被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

綜合以上兩點,白芷在「白芷摩膏」中,能發揮祛風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有效緩解因風寒濕邪、跌打損傷等引起的疼痛和腫脹。

白芷摩膏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緩解藥性: 白芷性溫燥,長期使用可能引起燥熱、口乾等副作用。甘草性甘寒,能緩解白芷的燥性,使藥性更加平和,降低副作用。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解毒、抗炎、止痛的功效,與白芷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例如,白芷祛風止痛,甘草可緩解疼痛,共同達到更好的療效。

因此,甘草在白芷摩膏中起到調節藥性,增強療效的作用,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白芷摩膏中加入烏頭,乍看之下似乎不合常理,因為烏頭性烈,有毒性,而白芷則屬溫和藥材。但此処加入烏頭並非簡單地以毒攻毒,而是利用烏頭的辛溫散寒、祛風止痛之效,配合白芷的祛風止痛、消腫生肌之效,達到協同作用。

具體而言,烏頭可穿透經絡,直達病竈,驅散寒邪,緩解疼痛;白芷則能疏通經絡,消腫生肌,加速恢復。二者配合,相輔相成,可有效治療風寒溼痹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

「白芷摩膏」方劑中加入「薤白」,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散寒止痛: 薤白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散寒止痛的功效。白芷性溫,味辛,入肺、胃經,亦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二者合用,可加強散寒止痛之力,緩解因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

二、行氣活血: 薤白能行氣活血,通暢經絡。白芷則能祛風通絡,活血化瘀。二者合用,可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循環,加速疼痛消散。

因此,在「白芷摩膏」方劑中加入「薤白」,能有效發揮散寒止痛、行氣活血的作用,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芷摩膏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癰疽已潰」,即癰瘡潰爛後之外治。其作用主要圍繞「斂瘡生肌、排膿祛腐」,透過外塗瘡口四邊,達到以下效果:

  1. 收斂瘡面:已潰癰疽多有膿血浸淫,此膏能固護瘡緣,防止邪毒擴散。
  2. 解毒消腫:方中白芷、烏頭等藥具辛散解毒之力,可緩解局部熱毒壅滯。
  3. 活血生肌:豬脂滋潤,合青竹皮、薤白促進氣血流通,助瘡口癒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白芷
    • 辛溫透散,擅長「排膿生肌」,古方多用於瘡瘍潰後,《本草綱目》謂其「長肌膚,潤澤顏色」。
  2. 臣藥:烏頭、薤白
    • 烏頭辛熱,逐濕止痛,針對潰後瘡周餘毒未清之腫痛;薤白辛滑,散結行滯,助氣血疏通。
  3. 佐使藥:甘草、青竹皮、豬脂
    • 甘草解毒和緩,制烏頭之峻;青竹皮清熱涼血,防辛溫過燥;豬脂為賦形劑,滋潤瘡面兼引藥透入。

煎製與外用法之原理

  • 豬脂為基:油脂能軟化瘡口痂皮,攜藥性滲透。
  • 候白芷黃:白芷成分充分溶出,標示火候,避免烏頭過煎毒性殘留。
  • 塗瘡四邊:避開潰瘍中心,既護衛周邊氣血,又避免膏藥黏附瘡面妨礙排膿。

藥性協同推理

全方以「辛溫通散」為主軸,契合癰疽潰後「餘毒未盡、氣血壅滯」之病機。白芷、烏頭協力透邪,薤白、竹皮調暢氣血,豬脂緩和刺激性並潤膚,共成「祛腐生新」之效。此方設計體現古代外治法「圍藥」思維,注重局部環境調節,促其自癒。

傳統服藥法


白芷3分, 甘草3分, 烏頭3分, 薤白15枚, 青竹皮如雞子大一塊。
以豬脂1升合煎,候白芷黃,膏成絞去滓。塗瘡四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白芷摩膏, 出處:《鬼遺》卷五。 組成:白芷3分,甘草3分,烏頭3分,薤白15枚,青竹皮如雞子大1塊。 主治:癰疽已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