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肺羹

羊肺羹

YANG FEI GE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4.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37%
脾經 25%
肺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羊肺羹中加入大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營養補充:大米為常見的糧食,富含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搭配羊肺,可使湯羹更加營養豐富,達到補氣益血之效。

二、口感提升:大米煮熟後會釋放出澱粉,使湯羹更加濃稠,口感更佳。同時,大米本身的味道清淡,不會掩蓋羊肺的香味,反而能襯託其鮮美。

羊肺羹中加入蔥白,是基於其性味和功效,與羊肺相輔相成,達到治療目的。

蔥白性溫,味辛,具有發散風寒、宣肺通竅的功效。羊肺性涼,味甘,有清熱潤肺、止咳平喘的作用。二者配伍,一溫一涼,一辛一甘,相生相剋,既能補肺益氣,又能清熱化痰,更能宣肺止咳,治療因肺熱燥咳、肺氣虛弱導致的咳嗽、痰多等症。

此外,蔥白還有助於去除羊肺的腥味,提升湯羹的口感。

羊肺羹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解腥去羶:羊肺本身帶有腥羶味,生薑性溫,味辛,具有解腥、去羶、增香的作用。加入生薑後,可有效去除羊肺的異味,使羹湯更加鮮美可口。

二、 溫中散寒:羊肺屬寒性,生薑性溫,可溫中散寒,平衡羊肺的寒性,避免食用後出現胃寒、腹痛等不適。同時,薑的辛辣味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驅散寒氣,提高人體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羊肺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羊肺羹」主治「三消,小便數」。

  1. 三消:泛指上消(多飲)、中消(多食)、下消(多尿)之消渴症,即現代醫學之糖尿病或尿崩症等代謝異常疾病。
  2. 小便數:指排尿頻繁,多因腎虛、肺氣不足或膀胱氣化失常所致,常見於下消證或老年體弱之症。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諸藥配合,以「補肺益腎、健脾溫中」為核心,兼顧「滋養津液、固攝小便」之功。

  1. 羊肺

    • 傳統以臟補臟,肺主氣、通調水道,羊肺甘平,補肺氣以助水液代謝,改善「小便數」。
    • 《本草綱目》載其「補肺氣,止咳嗽,利水道」,契合消渴病機中「肺燥津傷」之需。
  2. 精羊肉

    • 甘溫入脾腎,溫補精髓,助陽氣而生津液。
    • 與羊肺相配,肺腎同補,強化下焦固攝,減少尿頻。
  3. 粳米

    • 甘平入脾胃,益氣生津,緩解消渴之「多食易飢」,輔助脾胃運化水穀精微。
  4. 蔥白、生薑

    • 辛溫宣通肺衛,醒脾開胃,助陽氣布散,促進津液上承以止渴。
    • 生薑能制約羊肺、羊肉之腥羶,兼和中降逆。
  5. 鹽醋

    • 鹽鹹入腎,引藥下行,固攝小便;醋酸收斂,斂津止泄,二者調味兼輔助藥效。

三、整體方義與機理

此方以「肺脾腎三臟同調」為框架:

  • 上焦(肺):羊肺補氣行水,蔥白宣通,改善水液代謝失衡。
  • 中焦(脾胃):羊肉、粳米溫補脾胃,生薑助運化,解決消穀善飢。
  • 下焦(腎):羊肉溫腎,鹽醋固攝,減少尿頻。
    全方通過滋養與溫通並行,針對消渴「陰虛燥熱、氣化失常」之病機,尤其適合虛寒體質之消渴患者。

此食療方體現「藥食同源」思想,以溫補為主,適合慢性虛損之調理,然須辨證配伍以應對不同證型。

傳統服藥法


羊肺1具(治如食法),精羊肉5兩(切),粳米半合,蔥白5莖(切),生薑少許,鹽醋。
上相和,依常法作羹。飽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羊肺羹不宜食用過量,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 羊肺羹不適合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食用。
  • 羊肺羹不宜與溫熱性食物同食,以免加重體內熱氣。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羊肺羹,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食醫心鑑》。 組成:羊肺1具。 主治:小便多數,瘦損無力。

羊肺羹, 出處:《夀親養老》卷二。 組成:羊肺1具(細切),羊肉4兩(細切)。 主治:下焦虛冷,小便頻數。

羊肺羹, 出處:《聖惠》卷九十五。 組成:羊肺1具(治如食法),精羊肉5兩(切),粳米半合,蔥白5莖(切),生薑少許,鹽醋。 主治:三消,小便數。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