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甘草茶

烏梅甘草茶

WU MEI GAN CAO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心經 10%
大腸經 9%
腎經 9%
肝經 9%
脾經
肺經
胃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甘草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固澀: 烏梅性酸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當脾胃虛弱,津液不固,導致腹瀉時,烏梅能收斂腸胃,固澀止瀉。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入肝經,能生津止渴。當口乾舌燥,津液不足時,烏梅可滋潤咽喉,生津止渴。

烏梅甘草湯中,烏梅與甘草相配,一酸一甘,相輔相成,更能發揮止瀉生津的功效。

烏梅甘草湯中包含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緩和烏梅之酸性:烏梅性酸,味極酸,易傷脾胃。甘草性甘,味甘,能緩和烏梅的酸性,保護脾胃,避免過度刺激。
  2. 協調藥性,增強療效: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之性,可使烏梅的功效更加協調,避免單味藥物過於猛烈,達到更好的療效。

甘草在烏梅甘草湯中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既能保護脾胃,又能增強療效,使其成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方劑分析:烏梅甘草茶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肝氣有餘,肝血不足,以致胃氣痛者」。其核心病機為肝的疏泄功能過亢(肝氣有餘),而陰血濡養不足(肝血不足),導致肝氣橫逆犯胃,引發胃脘疼痛。古代醫家認為,肝主疏泄,性喜條達,若情志不暢或陰血虧虛,易使肝氣鬱滯化火,或上衝剋犯脾胃,造成胃氣不和而痛。此方通過調和肝氣、柔肝養血,以緩解胃痛。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烏梅肉

  • 性味功效: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
  • 作用機理
    • 斂肝氣:烏梅酸收,能抑制過亢的肝氣,防止其橫逆犯胃,符合《素問》「酸瀉肝」之原則。
    • 養肝血:酸味入肝,能化陰生津,間接助益肝血,緩解肝血不足之虛象。
    • 和胃止痛:烏梅生津開胃,可緩解胃氣上逆或痙攣性疼痛。

2. 甘草

  • 性味功效:甘、平,歸心、肺、脾、胃經。
  • 作用機理
    • 緩急止痛:甘味能緩解筋脈拘急,直接舒緩胃脘疼痛(如《傷寒論》芍藥甘草湯之理)。
    • 補脾益氣:健脾和中,調和脾胃功能,防止肝木乘脾土。
    • 調和藥性:協調烏梅的酸收之性,使藥效平穩發揮。

配伍邏輯與整體功效

  1. 酸甘化陰:烏梅之酸與甘草之甘相配,符合「酸甘化陰」的治法,能柔肝滋液,緩解肝血不足;同時抑制肝氣過亢,標本兼顧。
  2. 肝胃同調:烏梅斂肝,甘草和胃,二者協同可疏肝和胃,調暢氣機,改善因肝氣犯胃導致的胃痛。
  3. 動靜結合:烏梅收斂以防肝氣疏泄太過,甘草補益以固脾胃,一收一補,恢復肝脾生理平衡。

適用證候延伸

除原文所述胃氣痛外,此方亦可能用於:

  • 輕度肝胃不和之呃逆、噯氣。
  • 陰虛型胃痛伴口乾、舌紅少津者(需加減配伍)。
  • 現代常見於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屬肝胃不和者。

總結

此方簡潔,以「斂肝和胃」為核心,通過酸甘配伍,調和肝氣與肝血矛盾,間接修復胃氣,體現中醫「治肝以安胃」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烏梅肉5個,甘草5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甘草湯, 出處:《醫門八法》卷三。 組成:烏梅肉5個,甘草5錢。 主治:肝氣有餘,肝血不足,以致胃氣痛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