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煎以烏梅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主治脾虛泄瀉、久痢不止等症狀。
-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滋陰生津,解暑止渴,可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心煩等症狀。
烏梅煎中的其他藥物則配合烏梅,起到增強療效或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例如,當歸補血養血,甘草調和藥性,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烏梅煎方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烏梅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療效。
烏梅性酸斂,善於收斂止瀉,但單味使用容易傷胃。訶子同樣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且兼具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烏梅的燥性,避免其傷胃,同時增強其止瀉效果。
此外,訶子味苦,能協調烏梅的酸味,使藥味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服用。因此,烏梅煎中加入訶子,可使方劑功效更加完善,療效更佳。
烏梅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緩和烏梅的酸味: 烏梅性酸,味苦,過於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將其他藥材的藥性更好地融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烏梅煎中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既能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性協調,使藥效發揮更佳。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梅煎」以烏梅、訶子、甘草三味中藥組成,主治功效為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烏梅味酸,性平,歸肝、脾、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虛久咳、津傷口燥、久瀉不止等症狀。
訶子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訶子味澀,性微寒,歸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清肺熱利咽、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久痢或脫肛、虛寒久瀉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烏梅煎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烏梅煎中,烏梅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等功效,訶子具有清肺熱利咽、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三味中藥合用,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可有效治療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上藥相和熟搗。
以苦酒1升半,拌和以敷之,日3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煎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烏梅煎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肘後方》。 組成:烏梅5升(去核)。 主治:折傷疼痛,墜作瘀血。
烏梅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烏梅7枚,漿水1升,古字銅錢2-7文,青鹽半兩。 主治:眼目風赤及胎赤。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三十引《深師方》。 組成: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主治:燥濕癬。
烏梅煎,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烏梅肉5枚(微炒),訶黎勒5枚(煨,用皮),甘草3寸(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