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煎

WU MEI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胃經 23%
脾經 15%
大腸經 15%
心經 7%
腎經 7%
肝經 7%
肺經
胃經
脾經
大腸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4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烏梅煎」以烏梅、訶子、甘草三味中藥組成,主治功效為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

烏梅具有固澀收斂、驅蟲殺蟲、生津止渴、止咳平喘、止血、止瀉、止嘔等功效。烏梅味酸,性平,歸肝、脾、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肺虛久咳、津傷口燥、久瀉不止等症狀。

訶子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訶子味澀,性微寒,歸脾、肺、肝、大腸經,具有清肺熱利咽、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久瀉不止、久痢或脫肛、虛寒久瀉等症狀。

甘草性味甘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甘草味甘,性平,歸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熱毒瘡瘍、咽喉腫痛、藥物中毒、心氣不足、脾氣虛弱、熱毒發熱、口渴、咳嗽、痺痛、泄瀉、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肺熱咳嗽、痰多氣喘、咽喉腫痛、口瘡、胃炎、十二指腸潰瘍等症狀。

烏梅煎具有澀腸止瀉、固表止汗、清肺利咽、化痰止咳、降氣除煩等功效,常被用於治療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烏梅煎中,烏梅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澀腸止瀉等功效,訶子具有清肺熱利咽、澀腸止瀉、固表收斂等功效,甘草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三味中藥合用,具有協同增效的作用,可有效治療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上藥相和熟搗。
以苦酒1升半,拌和以敷之,日3遍。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味酸,性溫,歸肝、肺、大腸經。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的功效。

訶子:味苦、酸,性平,歸肺、大腸經。具有收斂固澀、止瀉的功效。

甘草:味甘,性平,歸心、肺、脾、胃經。具有緩急止痛、和胃降逆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煎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烏梅煎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容易流眼淚麻疹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皮膚癬菌病(足)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口乾口渴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肘後方》。 組成:烏梅5升(去核)。 主治:折傷疼痛,墜作瘀血。

烏梅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烏梅7枚,漿水1升,古字銅錢2-7文,青鹽半兩。 主治:眼目風赤及胎赤。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三十引《深師方》。 組成: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主治:燥濕癬。

烏梅煎,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烏梅肉5枚(微炒),訶黎勒5枚(煨,用皮),甘草3寸(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