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煎以烏梅為君藥,其原因如下:
-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收斂,能固澀腸胃,止瀉止痢,主治脾虛泄瀉、久痢不止等症狀。
-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滋陰生津,解暑止渴,可用於治療暑熱傷津、口渴心煩等症狀。
烏梅煎中的其他藥物則配合烏梅,起到增強療效或緩解副作用的作用,例如,當歸補血養血,甘草調和藥性,共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烏梅煎方中包含訶子,主要基於其收斂固澀、清熱解毒的功效,與烏梅相輔相成,增強方劑療效。
烏梅性酸斂,善於收斂止瀉,但單味使用容易傷胃。訶子同樣具有收斂止瀉之效,且兼具清熱解毒、潤腸通便的功效,可緩解烏梅的燥性,避免其傷胃,同時增強其止瀉效果。
此外,訶子味苦,能協調烏梅的酸味,使藥味更為平和,更易於患者服用。因此,烏梅煎中加入訶子,可使方劑功效更加完善,療效更佳。
烏梅煎中加入甘草,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緩和烏梅的酸味: 烏梅性酸,味苦,過於寒涼,容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使藥性更平和,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的作用,能將其他藥材的藥性更好地融合,使藥效更加協調,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因此,甘草在烏梅煎中起到重要的調和作用,既能緩解烏梅的寒涼之性,又能促進藥性協調,使藥效發揮更佳。
主治功效
烏梅煎主治功效分析
烏梅煎組成
- 烏梅: 生津止渴、收斂固精
- 訶子: 化痰止咳、平喘解痙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
主治病症與治療原理分析
從古文內容可見,烏梅煎應用廣泛,主要針對以下幾類病症:
1. 津液虧虛,口燥咽乾
- 病症描述: 「口燥咽乾」、「心中煩躁,不生津液,不思飲食」
- 古文出處: 《証治準繩‧類方》
- 治療原理: 烏梅味酸,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的症狀。例如《証治準繩‧類方》中黃耆湯用烏梅配合黃耆、熟地黃、五味子等藥,治療津液不足之證。
2. 痢疾、泄瀉
- 病症描述:「水穀痢,無問老小,日夜百餘行」、「治痢如聖散」、「分利水穀,解煩熱,止泄瀉」、「瀉泄不止」
- 古文出處:《奇效良方》、《世醫得效方》、《幼科折衷》
- 治療原理: 烏梅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可以止瀉痢。多篇古文皆提及烏梅煎湯用於治療痢疾,例如《奇效良方》中治療水穀痢,用橡實、干楮葉為末,以烏梅煎湯調下;《世醫得效方》中提到治療泄瀉不止,可以用平胃散加紫蘇葉、烏梅煎湯下。
3. 蟲積、蛔蟲
- 病症描述:「殺蟲方,治消渴有蟲」、「治蛔蟲動痛,口吐清水涎沫,或時吐蟲」
- 古文出處:《証治準繩‧類方》、《幼科折衷》
- 治療原理: 烏梅味酸,能驅蟲、安蛔。古文記載烏梅可用於治療蟲積引起的消渴、腹痛等症狀。例如《証治準繩‧類方》記載苦楝根加麝香,以烏梅煎湯,可以下蟲,治療消渴;《幼科折衷》則用理中湯加烏梅煎服,使胃暖不逆,治療蛔蟲動痛。
4. 咳嗽、痰喘
- 病症描述: 「咳嗽喘滿」
- 古文出處: 《世醫得效方》
- 治療原理: 訶子化痰止咳,平喘解痙。烏梅與訶子合用可加強止咳平喘的效果。《世醫得效方》提到治療傷暑痰生,咳嗽喘滿,可以用麥門冬、烏梅煎,並吞服消暑丸。
5. 產後諸症
- 病症描述:「產後口乾痞悶」、「產後惡血衝心,時發煩躁」、「產後虛證,下痢純白」
- 古文出處:《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証治準繩‧女科》、《世醫得效方》
- 治療原理: 根據不同症狀,烏梅煎湯可與不同方劑合用。例如產後口乾痞悶,可以用四物湯去地黃,加人參、烏梅煎;產後惡血衝心,可以用金黃散,以烏梅煎湯調下;產後虛證下痢,可以用真人養臟湯加烏梅煎服。
6. 其他病症
- 霍亂: 《理瀹駢文》中提到烏梅煎水可以緩解霍亂後期出現的躁熱、煩渴症狀。
- 食積: 《世醫得效方》提到烏梅煎可以治療脾胃停食不化,所吐酸臭的症狀。
總結
烏梅煎以烏梅為主藥,配合訶子、甘草,具有生津止渴、收斂固澀、驅蟲、止咳平喘等多種功效。古文獻中記載其應用廣泛,涵蓋了內科、兒科、婦科等多個領域。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辨證論治,根據不同病症的具體表現,烏梅煎湯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與其他方劑配伍使用,以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傳統服藥法
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上藥相和熟搗。
以苦酒1升半,拌和以敷之,日3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梅煎有一定的副作用,如過量服用可能會引起腹瀉、胃痛等症狀。因此,在服用烏梅煎前,一定要諮詢醫生,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肘後方》。 組成:烏梅5升(去核)。 主治:折傷疼痛,墜作瘀血。
烏梅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 組成:烏梅7枚,漿水1升,古字銅錢2-7文,青鹽半兩。 主治:眼目風赤及胎赤。
烏梅煎, 出處:《外台》卷三十引《深師方》。 組成:烏梅14枚,大蒜14枚,屋塵3合,鹽3合,大麻子4合。 主治:燥濕癬。
烏梅煎, 出處:《聖惠》卷九十三。 組成:烏梅肉5枚(微炒),訶黎勒5枚(煨,用皮),甘草3寸(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冷熱痢,心神煩渴,腹痛,胸膈滯悶。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