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饅頭散

木饅頭散

MU MAN TOU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肺經 20%
胃經 20%
大腸經 10%
腎經 10%
肝經 10%
心經 10%
脾經
肺經
胃經
大腸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木饅頭散中加入烏梅,主要是利用其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

烏梅味酸、性平,入肝、脾、肺經。其酸味能收斂腸胃,止瀉痢;其性平,且能生津止渴,適用於暑熱傷津、口渴心煩、腹瀉等症。

木饅頭散以烏梅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治療脾胃虛寒、氣虛下陷所致的泄瀉、腹痛等症狀,達到收斂止瀉、調和脾胃的效果。

木饅頭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調和藥性: 木饅頭散屬於溫燥之劑,容易傷陰耗津。甘草性甘平,味甘能緩和藥性,味平能調和諸藥,起到滋潤、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損傷身體。
  2. 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氣益脾、緩急止痛、解毒生津的功效,與其他藥物配伍,可以增強藥效,使藥力更加平和,更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例如,甘草可以增強黃芪的補氣功效,使藥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木饅頭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邪入臟」或「食毒積熱」所致的以下症狀:

  1. 便血鮮紅:因熱邪迫血妄行,或風熱下侵大腸,導致血絡受損,血液鮮紅、未經凝結即排出。
  2. 肛門疼痛脫出:濕熱積滯於腸道,氣滯血瘀,加上便血頻繁或久瀉,引發肛門腫痛甚至脫垂。
  3. 久患酒痢:長期飲酒生濕熱,損傷脾胃,濕熱下注成痢,症見腹痛、瀉下黏穢,甚則帶血。

其病機核心為「風熱或濕熱蕴結腸道」,方劑設計以清熱收澀、涼血止血為主,兼顧固腸止瀉。


二、組成藥物與治療原理

  1. 木饅頭(燒存性)

    • 木饅頭為薜荔果實,性味甘澀平,燒存性後增強收澀止血之效。
    • 主治腸風下血、痔瘡出血,通過收斂作用固攝血絡,減少出血。
  2. 棕灰(棕櫚炭)

    • 味苦澀性平,專入血分,炭化後止血力強。
    • 能收斂止瀉、固經止帶,適用於「熱迫出血」而無明顯瘀滯者。
  3. 烏梅肉

    • 酸澀性平,斂肺澀腸,生津安蛔。
    • 針對「久痢脫肛」,其酸收之性可緩解腸道滑脫;另能中和熱毒,緩解腹痛。
  4. 炙甘草

    • 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減輕棕灰、烏梅的苦澀刺激,保護脾胃。
    • 輔助緩解肛門疼痛,協調藥性。

三、方劑配伍邏輯

  1. 止血與清熱並行

    • 木饅頭、棕灰直接止血,針對「標症」;烏梅斂腸間接止血,兼具「治本」之意。
    • 炙甘草調和,避免過於收澀導致氣滯。
  2. 標本兼顧

    • 「燒存性」與「炭藥」用法(木饅頭、棕灰)強化止血,治其急;
    • 烏梅調節腸道功能,治其久痢滑脫之緩。
  3. 適應證的延伸

    • 除便血、酒痢外,此方邏輯上可推論適用於「痔瘡出血」或「腸炎後期黏膜損傷」,但需辨證屬熱證或虛熱夾雜者。

總結:此方以收澀止血為主,清熱為輔,適合「熱邪不盛但出血明顯」或「久痢傷陰」之證,體現「急則治標」與「滑者固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木饅頭(燒存性)、棕灰、烏梅肉、炙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2錢,水1盞,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木饅頭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七。 組成:木饅頭(燒存性)、棕灰、烏梅肉、炙甘草各等分。 主治:風邪入臟,或食毒積熱,大便鮮血,疼痛肛出,或久患酒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