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甘湯

二甘湯

ER GAN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3%
腎經 15%
心經 15%
脾經 15%
胃經 15%
大腸經 7%
肝經 7%
肺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甘湯中包含五味子,主要原因在於五味子具備以下兩點功效:

  1. 固澀止汗: 五味子性酸收斂,能固澀止汗,對於二甘湯治療自汗、盜汗等症狀有輔助作用。二甘湯本身以甘草、生地黃滋陰生津,但對於體虛自汗者,單純滋陰不足,還需五味子固澀以減少汗液分泌,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益氣補腎: 五味子入肺腎經,具有益氣補腎之效。二甘湯主治陰虛內熱,而陰虛常伴隨氣虛,五味子補氣益腎,能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體質,增強抵抗力,有助於疾病的恢復。

二甘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斂肺止咳: 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收斂肺氣,止咳止喘。二甘湯用於治療肺熱咳嗽,而烏梅可有效緩解咳嗽症狀,並保護肺部。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甘,入肺經,具有生津止渴的功效。二甘湯治療的病症往往伴隨口渴,烏梅的加入有助於緩解口渴,滋潤肺燥。

此外,烏梅還能清熱解毒,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加強二甘湯的療效。

二甘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性之功效。二甘湯中含有其他藥物,甘草可起到調和藥性、降低毒副作用的作用,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和利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還能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可增強補氣健脾之功效;與桂枝搭配,可增強溫陽化寒之功效。在二甘湯中,甘草與其他藥物相互配合,能夠更好地發揮藥效,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甘湯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主治「胃熱,食後助火,汗出如雨」,屬中醫「陽明熱盛」或「胃火熾盛」範疇。胃熱迫津外泄,故見大汗;飲食入胃後化生熱能,反助火勢,形成惡性循環。方以酸甘化陰、清熱斂汗為核心,針對熱盛傷津、氣津兩傷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生甘草&炙甘草並用

    • 生甘草性涼,清熱解毒,直折胃火;炙甘草性溫,補益中氣,緩急生津。二者相配,既清熱又固本,防苦寒傷胃,符合「甘能緩急」之思維。
  2. 五味子&烏梅

    • 酸收之品,斂汗固津。五味子善斂肺氣而止汗,烏梅生津止渴,共奏「酸甘化陰」之效,抑火勢之亢盛。
    • 二者與甘草配伍,形成「甘酸化陰」結構,補充熱傷之陰液,調和陰陽。
  3. 生薑&大棗

    • 生薑辛散,反佐酸甘之過於收斂,助胃氣升降;大棗補脾和營,協調營衛。此對藥為「調和脾胃」經典組合,旨在恢復中焦運化,防清熱藥損傷脾胃功能。

整體方義
全方以「清熱不傷正,斂汗不留邪」為法,透過酸甘化合,既瀉胃火,又滋陰液,兼顧斂汗與和中。生薑、大棗的加入,體現中醫「治中焦如衡」的理念,平衡清熱與補益之力,使火降津生,汗出自止。

傳統服藥法


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各等分。
加生薑、大棗,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關疾病


暴食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二甘湯, 出處:《醫學入門》卷七。 組成:生甘草、炙甘草、五味子、烏梅各等分。 主治:胃熱,食後復助其火,汗出如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