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梅五味湯

烏梅五味湯

WU MEI WU WEI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0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胃經 16%
心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1%
肝經 11%
大腸經 5%
肺經
胃經
心經
腎經
脾經
肝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梅五味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源於其酸斂固澀之效,與方劑整體作用相輔相成。

烏梅性酸,味苦,具有收斂止瀉、生津止渴之功。五味子性酸,味甘,入肺、心、腎經,能斂肺止咳、益氣生津、固澀止汗。兩者結合,能有效收斂固澀,止瀉止汗,並滋養肺腎,促進津液生成,以達治療脾肺氣虛、津液不足所致之泄瀉、自汗、盜汗等症。此外,五味子亦能增強烏梅的止渴作用,使藥效更為顯著。

「烏梅五味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利用巴戟天的補腎壯陽、強筋骨作用。巴戟天對於治療腎虛所導致的腰膝酸軟、性功能減退等症狀有良好效果,與烏梅五味湯的其他成分一起使用,可以增強補腎壯陽的作用。

「烏梅五味湯」中加入百藥煎,主要是考慮到百藥煎的清熱解毒、收斂止瀉功效。百藥煎能夠幫助緩解因熱毒導致的腹瀉、便溏等症狀,與烏梅五味湯的其他成分配合使用,可以增強整體治療效果,特別是在治療熱性腸胃疾病方面效果顯著。

烏梅五味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如下:

  1.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性寒,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少水分流失,適用於寒性腹瀉、久瀉不止等症狀。
  2. 生津止渴: 烏梅味酸入肺,能生津止渴,適用於口乾舌燥、津液不足等症狀。

烏梅作為方劑中的主要藥材,其收斂止瀉、生津止渴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烏梅五味湯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烏梅性酸澀,五味子性酸甘,皆屬寒涼之品。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能緩和烏梅與五味子的寒涼之性,避免傷脾胃。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緩解烏梅與五味子的酸味,使藥味更易入口,提高患者服藥順從性。同時,甘草具備補氣益脾、緩解疼痛的功效,與烏梅五味子相輔相成,增強止瀉、斂肺止咳之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梅五味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消渴(類似現代糖尿病之症狀範疇):
古代「消渴」以多飲、多食、多尿及體重減輕為主要表現,病機多與陰虛燥熱、氣津耗傷相關。烏梅五味湯以「生津液」為核心,針對上消(肺燥津傷之口渴)及中消(胃熱陰傷之煩渴)症狀,透過酸甘化陰、收斂固澀之法調節津液代謝,緩解燥熱內擾。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烏梅(君藥)

    • 作用:酸澀平,歸肝、肺、大腸經。
    • 邏輯:生津止渴為核心,其酸性可斂浮火、固津液,抑制陰液過度耗散;另能澀腸,間接減少水液流失。
  2. 五味子(臣藥)

    • 作用:酸甘溫,歸肺、腎、心經。
    • 邏輯:與烏梅協同增強「酸收」之效,斂肺止咳、固腎澀精,調節水液代謝上源(肺)與下源(腎),改善消渴之飲多尿多。
  3. 百藥煎(臣佐藥)

    • 作用:五倍子與茶葉等發酵製成,酸澀微甘。
    • 邏輯:輔助烏梅、五味子強化收斂作用,並具輕微清熱解毒之效,緩解消渴後期可能伴隨的虛熱或口腔黏膜不適。
  4. 巴戟天(佐藥)

    • 作用:辛甘微溫,歸腎經,酒浸後增強溫補之性。
    • 邏輯:從「陽中求陰」角度切入,溫腎助陽以促進氣化功能,使津液輸布有序,避免單純滋陰導致濕滯。
  5. 甘草(使藥)

    • 作用:甘平,歸脾、肺經。
    • 邏輯:調和諸藥酸收之性,甘味助中焦脾胃運化水穀精微,間接補充津液生成之源。

治療原理總論

烏梅五味湯以「酸甘化陰」為主軸,結合收斂與溫補:

  • 酸收固澀:烏梅、五味子、百藥煎直接抑制津液過度耗散。
  • 溫陽助氣化:巴戟天補腎陽,促進水液代謝循環,防範酸收過度之閉鬱。
  • 甘緩調中:甘草調和藥性,穩固後天之本。

此方適合消渴偏於「虛熱內擾、氣津兩傷」之證,透過多層次調節津液生成、輸布與固攝,體現中醫「標本兼治」的配伍思維。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巴戟(酒浸,去心)、百藥煎、烏梅、甘草各等分。生津液。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空心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梅五味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七六引《聖惠》。 組成:五味子、巴戟(酒浸,去心)、百藥煎、烏梅、甘草各等分。 主治:生津液。主治:消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