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肺湯

寧肺湯

NING FE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1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肺經 21%
大腸經 11%
脾經 11%
胃經 11%
肝經 11%
心經 9%
腎經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寧肺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一、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之功效。其酸斂之性,可收斂肺氣,止咳喘,並可固護肺陰,防止津液過度耗損。

二、益氣補腎:五味子性溫,能補益元氣,固護腎精,從而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肺臟恢復功能。

因此,五味子在寧肺湯中發揮着收斂肺氣、止咳止喘、益氣補腎的重要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寧肺止咳、益氣補腎之功效。

寧肺湯中加入烏梅,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斂肺止咳: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咳,用於肺氣上逆、咳嗽不止,特別是肺虛久咳、痰少咽乾者。其酸味入肺,可收斂肺氣,止咳化痰。
  2. 生津止渴:烏梅性寒,能生津止渴,用於熱病津傷、口渴煩躁。其酸味可刺激唾液分泌,滋潤咽喉,緩解口渴。

因此,烏梅在寧肺湯中發揮斂肺止咳、生津止渴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治療肺熱咳嗽、口渴咽乾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寧肺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咳嗽喘急,不同久新」,即無論新久咳嗽或氣喘,皆可應用。其作用機理主要針對肺氣不宣、氣逆上衝所致之咳喘,透過收斂肺氣、止咳平喘以達到「寧肺」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罌粟殼(蜜炒)

    • 性味酸澀平,主入肺經。
    • 功效:斂肺止咳、固表止汗。蜜炒後減輕其苦燥之性,增強潤肺之功,尤其適合久咳肺虛或氣陰耗傷者。
    • 邏輯:此藥為君藥,直接抑制肺氣上逆,緩解咳喘急症,尤其針對咳嗽無痰或痰少者。
  2. 五味子

    • 性味酸溫,入肺、腎經。
    • 功效:斂肺滋腎、生津止渴,兼具收澀與補益之性。
    • 邏輯:輔助罌粟殼加強收斂肺氣,同時補益腎氣,針對咳喘日久及肺腎兩虛者。其酸收之性可固護正氣,防止氣耗散過度。
  3. 烏梅

    • 性味酸澀平,入肺、肝、脾經。
    • 功效:斂肺止咳、生津止渴,兼具輕度化痰作用。
    • 邏輯:協同前兩藥增強收斂之力,並通過酸性生津緩解喉乾燥咳。烏梅亦有「蟲蝕惡瘡」記載,或間接調節氣道慢性炎症。
  4. 生薑(煎服時加入)

    • 性味辛溫,入肺、脾經。
    • 功效:溫中止嘔、散寒解表。
    • 邏輯:佐制全方過於收澀,辛散之性可防斂邪,兼能溫肺化飲,對痰濕阻肺或外感餘邪未清者有協調作用。

全方配伍特點

  • 酸收為主,佐以辛散:以罌粟殼、五味子、烏梅三味酸澀藥為核心,收斂肺氣以止咳平喘;生薑辛散為反佐,避免閉門留寇。
  • 標本兼顧:既治咳喘之標(急症),又通過五味子補益肺腎之氣以顧本。
  • 適應範圍廣:無論新久咳喘,凡屬肺氣不斂、無明顯表邪或實熱者皆可加減應用。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較適合 虛性或慢性咳喘,如:

  • 久咳肺虛,氣陰耗傷(乾咳少痰、氣短乏力)
  • 肺氣浮散不斂(咳喘無力、動則加重)
  • 兼微有痰濕者(生薑可化飲)

若屬外感初起或痰熱壅肺之實證咳喘,則非本方所宜。

傳統服藥法


罌房半兩(去枝梗、銼,蜜炒黃脆), 五味子(去枝梗)半兩, 烏梅(去核)4兩。
上為粗末。
每服4錢,水1盞半,加生薑3片,同煎至7分,去滓食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聲音嘶啞妊娠瘖啞咳血肺氣腫氣喘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麻疹咳嗽身體容易出汗口乾口渴多痰咽喉乾燥眼瞼丹毒

相同名稱方劑


寧肺湯, 出處:《痘疹全書》卷下。 組成:知母、牛蒡子(炒)、馬兜鈴、桔梗、杏仁、軟石膏、地骨皮、甘草。 主治:痘毒入肺,咳嗽喘氣者。

寧肺湯, 出處:《傳信適用方》卷上。 組成:罂房半兩(去枝梗、銼,蜜炒黃脆),五味子(去枝梗)半兩,烏梅(去核)4兩。 主治:咳嗽喘急,不同久新。

寧肺湯, 出處:《麻症集成》卷四。 組成:沙參、歸身、尖生、麥冬、阿膠、力子、川貝、酒芍、丹參、蔞仁、桑皮、甘草。 主治:疹後氣血俱虛,肺熱喘嗽,發熱自汗。

寧肺湯, 出處:《石室秘錄》卷三。 組成:麥冬5錢,桔梗3錢,甘草1錢,天花粉1錢,陳皮3分,玄參5錢,百部8分。 主治:燥病初起,咽乾口燥,嗽不已,痰不能吐,面目紅色,不畏風吹者。

寧肺湯,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五。 組成:黃芩、桑皮、貝母、花粉、杏仁、知母、天冬、沙參、枇杷葉。 主治:毒歸於肺,肺焦葉舉,疹後嗽,氣喘息高,連聲不止,甚至咳血,或嗆出飲食,而或體實者;手足腫至腹,病爲從外入內,或朝寬暮急,或朝急暮寬,或先喘後脹。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