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蜜丸

五味子蜜丸

WU WEI ZI M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新醫藥學雜誌》(1973;9)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肺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蜜丸中包含五味子,乃因五味子具有以下特性,使其成為此方劑的重要組成部分:

  1. 斂肺止咳: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經,具有收斂肺氣,止咳化痰之效。蜜丸的粘稠性可使藥物更好地附着於咽喉,延長藥效,更有效地緩解咳嗽等呼吸道症狀。
  2. 滋補強壯:五味子具有益氣生津、固精止汗等功效,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改善體質。蜜丸的製作方式可更好地保存五味子的藥效,使其更易被人體吸收,發揮其滋補強壯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子蜜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以單味北五味子為主,傳統中醫認為五味子性溫味酸澀,歸肺、心、腎經,古代主要用於:

  1. 收斂固澀:治療久咳虛喘、自汗盜汗、遺精滑泄等氣陰兩傷之證。
  2. 益氣生津:改善津傷口渴、氣短脈虛等症狀,如《千金方》用於氣陰不足之證。
  3. 寧心安神:應用於心悸失眠,如《證治準繩》天王補心丹配伍五味子養心安神。
    而「傳染性肝炎」在古籍中多歸屬於「黃疸」「脅痛」「積聚」等範疇,古代醫家較少直接將五味子用於肝病,但從其「酸斂」「補益」特性推測,可能透過調節肝陰、收斂肝氣間接改善肝功能。

組成邏輯與現代功效推論

  1. 單方精簡
    此方僅用北五味子,且強調「陝西產」,可能與其道地藥材品質有關。五味子含 木脂素類成分(如五味子甲素、乙素),現代研究證實能抗肝細胞損傷、抑制轉氨酶釋放,與其「降酶護肝」的臨床應用相符。

  2. 酸味入肝的理論基礎
    中醫理論中「酸入肝」,五味子之酸澀特性可 斂肝陰、平肝氣,間接穩定肝細胞膜,減少炎症滲出。古代雖無「轉氨酶」概念,但從「肝主疏泄」失調的角度,五味子可能透過調節肝氣過亢(如肝炎急性期)或肝陰虧虛(如慢性肝損)發揮作用。

  3. 蜜丸劑型的意義

    • 煉蜜為丸:蜂蜜甘緩補中,能調和五味子的酸澀之性,避免單用傷胃,同時增強滋潤補益效果,符合肝病「久病虛損」的調治原則。
    • 劑量設計:生藥6克/丸的劑量,反映現代對有效成分濃縮的要求,古代蜜丸多為緩治久病,此方兼顧傳統與實證調整。
  4. 「降酶」與「改善肝功能」的關聯
    中醫視轉氨酶升高為「濕熱鬱毒」或「氣陰耗傷」的表現,五味子既能 酸斂(抑制異常代謝產物),又能 補氣養陰(促進肝細胞修復),符合「標本兼治」思路。

潛在治療原理

  1. 微觀層面
    五味子活性成分可抑制肝細胞內轉氨酶釋放,提升肝臟抗氧化能力(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減輕自由基損傷。

  2. 宏觀調節
    透過「酸甘化陰」之法,緩解肝炎常見的口乾舌燥、疲勞等陰虛症狀,並調節免疫反應(如降低TNF-α等炎性因子)。

總結

此方雖為單味,但結合傳統藥性與現代藥理,體現「以酸斂肝、以蜜補中」的配伍邏輯。古代主治「傳染性肝炎」的描述,可能是從肝病後期氣陰兩傷的病機切入,而現代進一步明確其針對轉氨酶的藥效物質基礎,展現中醫「一藥多效」的特色。

傳統服藥法


北五味子(陝西產,烘乾或陰乾)。
降轉氨酶,改善肝功能。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含生藥6克。
成人每次服0.5~1丸(相當於生藥一至2錢)。每天3次,一個月為1療程。小兒劑量減半。谷丙轉氨酶值降至正常後,可酌情減半量服用。對個別療效不明顯的病例,亦可加大劑量,每次可服1.5~2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蜜丸, 出處:《新醫藥學雜誌》(1973;9)。 組成:北五味子(陝西産,烘乾或陰乾)。 主治:降轉氨酶,改善肝功能。主治:傳染性肝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