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丸中包含五味子,原因如下:
- 固本培元,益氣生津: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等功效。五味子丸多用於治療氣虛津傷、肺虛咳喘、腎虛遺精等症,五味子作為主要藥材,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 補益脾胃,健脾止瀉:五味子亦可補益脾胃,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五味子丸中加入五味子,不僅有助於治療上述症狀,更能增強整體療效。
主治功效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1兩,石龍芮(炒) 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 1兩,石斛(去根) 1兩,萆藭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 1兩,防風(去叉) 1兩,棘刺1兩,小草1兩,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1兩,枸杞根(銼) 1兩,細辛(去苗葉)1兩,桂(去粗皮)半兩,萎蕤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乾薑(炮)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銼)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夜臥再服。漸加至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五味子1兩(炒赤)。 主治:白濁及腎虛,兩腰及背脊穿痛。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三。 組成:五味子(炒)1兩,覆盆子(去蒂)1兩,仙靈脾1兩。 主治:順氣。主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食。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五味子4錢半,續斷1錢,山藥7錢,人參6錢,菟絲子1錢,白茯苓1錢,山茱萸,柏子仁2錢,川芎1錢,牛膝半兩,遠志半兩,龍骨半兩(生用)。 主治:補心腎,久服行步如少年。主治:白濁。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九引《護命》。 組成: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牡蠣(火煅)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山茱萸半兩,萆薢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山芋半兩,石斛(去根半兩,銼)半兩,續斷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 主治:腎臟虛憊,房色過度,陽氣虧乏,關鍵不牢,真元失禁,精自流出。
五味子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五味子(揀)、川巴戟(酒浸,去心)、肉蓯蓉(酒浸,水洗,焙乾)、人參(去蘆)、菟絲子(酒浸,曬乾,用紙條子同碾爲末)、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覆盆子、白朮、益智仁(炒)、土茴香(炒香)、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壯蠣(鹽泥固濟,乾,火燒通赤,去泥用)各等分。 主治: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止汗。主治:虛勞肝腎俱虛者。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者。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一引《護命》。 組成:五味子2錢,續斷2錢,牛膝(酒浸,切,焙)2錢,附子(炮裂,去皮臍)2錢,桂(去粗皮)2錢,杜仲(去粗皮,炙,銼)2錢,茴香子(炒)2錢,白茯苓(去黑皮)2錢,川芎2錢,當歸(切,焙)2錢,山芋2錢,檳榔(銼,一方無檳榔,用木瓜)2錢,吳茱萸(湯洗,焙炒)2錢,細辛(去苗葉)2錢,青橘皮(湯浸去白,焙)2錢(一方用川椒)。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疼痛,脹滿非時,足冷陰萎,行步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