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子丸

五味子丸

WU WEI Z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四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肺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味子丸中包含五味子,原因如下:

  1. 固本培元,益氣生津: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益氣生津、補腎寧心等功效。五味子丸多用於治療氣虛津傷、肺虛咳喘、腎虛遺精等症,五味子作為主要藥材,可有效改善這些症狀。
  2. 補益脾胃,健脾止瀉:五味子亦可補益脾胃,改善脾胃虛弱導致的食慾不振、腹瀉等症狀。五味子丸中加入五味子,不僅有助於治療上述症狀,更能增強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五味子丸】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虛勞肝腎俱虛,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并無效者」。五更瀉(又稱「腎瀉」)係指清晨時分因腎陽不足、命門火衰,無法溫煦脾胃,導致腹瀉。此類患者多伴隨肝腎虛損,陽氣不升,故單純止瀉藥無效,需溫補肝腎、固攝下元。

方劑組成與邏輯推理

1. 主藥與核心配伍

  • 五味子:酸溫收澀,專補腎氣,固精止瀉,為治五更瀉要藥。
  • 菟絲子、山藥(山芋)、枸杞根:補肝腎之陰,益精固腸。
  • 烏頭、乾薑、肉桂、細辛:溫腎陽、散寒邪,助命門之火以暖脾止瀉。

2. 輔助藥物

  • 石斛、麥門冬、萎蕤:滋陰潤燥,防溫燥傷陰,平衡陽藥之烈性。
  • 萆薢、防風、棘刺:祛風濕、通經絡,兼治虛勞夾風濕之證。
  • 石龍芮、小草:清熱解毒,或佐制溫藥之燥性。
  • 厚朴:理脾化濕,調暢氣機。
  • 牛膝:引藥下行,補肝腎強筋骨。

3. 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補肝腎、固澀止瀉」為主軸,結合:

  • 溫陽散寒:烏頭、乾薑、肉桂直補腎陽,助火生土。
  • 滋陰潤燥:麥門冬、石斛防溫燥過度,照顧陰液。
  • 收澀止瀉:五味子酸收固腸,合山藥、菟絲子補脾腎。
  • 經絡通調:防風、萆薢等祛風除濕,使補而不滯。

整體方劑結構嚴謹,針對肝腎兩虛、陽虛不固之五更瀉,從補瀉兼施、陰陽並調著手,體現「益火之源以消陰翳」的治法。

(分析完畢,不另列注意事項。)

傳統服藥法


五味子1兩,石龍芮(炒) 1兩,烏頭(炮裂,去皮臍) 1兩,石斛(去根) 1兩,萆藭1兩,菟絲子(酒浸,別搗) 1兩,防風(去叉) 1兩,棘刺1兩,小草1兩,山芋1兩,牛膝(去苗,酒浸,切,焙) 1兩,枸杞根(銼) 1兩,細辛(去苗葉)1兩,桂(去粗皮)半兩,萎蕤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乾薑(炮)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銼)半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夜臥再服。漸加至50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氣喘肺結核前列腺炎耳聾神經性厭食症女性不孕症遺精百日咳低血壓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男性勃起障礙阿茲海默症

相同名稱方劑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經驗良方》。 組成:五味子1兩(炒赤)。 主治:白濁及腎虛,兩腰及背脊穿痛。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四十三。 組成:五味子(炒)1兩,覆盆子(去蒂)1兩,仙靈脾1兩。 主治:順氣。主治:三焦咳,腹滿不欲食。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三引《衛生家寶》。 組成:五味子4錢半,續斷1錢,山藥7錢,人參6錢,菟絲子1錢,白茯苓1錢,山茱萸,柏子仁2錢,川芎1錢,牛膝半兩,遠志半兩,龍骨半兩(生用)。 主治:補心腎,久服行步如少年。主治:白濁。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二十九引《護命》。 組成:五味子半兩,龍骨半兩,牡蠣(火煅)半兩,牛膝(酒浸,切,焙)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山茱萸半兩,萆薢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巴戟天(去心)半兩,山芋半兩,石斛(去根半兩,銼)半兩,續斷半兩,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1分。 主治:腎臟虛憊,房色過度,陽氣虧乏,關鍵不牢,真元失禁,精自流出。

五味子丸, 出處:《本事》卷二。 組成:五味子(揀)、川巴戟(酒浸,去心)、肉蓯蓉(酒浸,水洗,焙乾)、人參(去蘆)、菟絲子(酒浸,曬乾,用紙條子同碾爲末)、熟地黃(酒灑,9蒸9曬,焙乾)、覆盆子、白朮、益智仁(炒)、土茴香(炒香)、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壯蠣(鹽泥固濟,乾,火燒通赤,去泥用)各等分。 主治: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止汗。主治:虛勞肝腎俱虛者。五更初洞瀉,服止瀉藥並無效者。

五味子丸, 出處:《普濟方》卷三十一引《護命》。 組成:五味子2錢,續斷2錢,牛膝(酒浸,切,焙)2錢,附子(炮裂,去皮臍)2錢,桂(去粗皮)2錢,杜仲(去粗皮,炙,銼)2錢,茴香子(炒)2錢,白茯苓(去黑皮)2錢,川芎2錢,當歸(切,焙)2錢,山芋2錢,檳榔(銼,一方無檳榔,用木瓜)2錢,吳茱萸(湯洗,焙炒)2錢,細辛(去苗葉)2錢,青橘皮(湯浸去白,焙)2錢(一方用川椒)。 主治:腎臟虛冷,腹脅疼痛,脹滿非時,足冷陰萎,行步無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