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子都氣丸

附子都氣丸

FU ZI DOU QI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飼鶴亭集方》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2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2%
心經 21%
肺經 15%
脾經 12%
肝經 11%
胃經 3%
膀胱經 3%
腎經
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附子都氣丸中包含附子,是因其具有強烈的回陽救逆之效。

附子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塊根,性熱,味辛,歸心、腎、脾經。其性溫熱,能回陽救逆,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用於陽氣虛衰,四肢厥逆,心肺氣虛,寒邪入絡,肢體麻木,心腹冷痛等症。

附子都氣丸的組成中,附子與其他藥物配合,能更有效地發揮其回陽救逆,溫通經絡之功效,治療寒邪侵襲所致的各種疾病。

附子都氣丸中加入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固攝元氣,防止附子燥烈傷陰: 附子性熱燥烈,容易耗傷陰液,而五味子味酸收斂,能固攝元氣,防止附子過度耗散精氣,避免傷陰之弊。

2. 補益肺氣,增強藥效: 五味子性酸收斂,入肺經,具有補益肺氣、斂肺止咳的作用。配合附子溫陽補氣,可增強藥效,更好地治療陽虛氣虛之症。

附子都氣丸中加入茯苓,主要是因為茯苓具有以下作用:

  1. 健脾利濕: 茯苓能健脾利濕,有助於化解附子等藥物可能帶來的燥熱之氣,防止藥物燥性傷脾。
  2. 利水滲濕: 附子溫陽利水,但容易造成水液停滯,而茯苓能利水滲濕,有助於促進水液代謝,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陰。

茯苓的加入,可以使附子都氣丸溫而不燥,利水而不傷陰,更能有效地發揮藥效。

附子都氣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原因有二: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牡丹皮性寒,味苦,入心、肝、脾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解毒消腫之效。附子溫熱,若單用易傷陰,牡丹皮可中和其燥熱之性,避免藥性偏燥。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附子溫陽補氣,牡丹皮清熱涼血,二者相配,寒熱相濟,既能溫陽補氣,又能清熱解毒,相輔相成,增強療效,使藥力更加平和。

附子都氣丸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固本: 附子性熱,擅長回陽救逆,但容易耗傷腎氣。山藥性平,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滋陰固精的作用,能緩解附子對腎陽的過度消耗,達到溫而不燥、補而不虛的效果。
  2. 調和藥性: 附子性熱,燥烈易傷陰,山藥性平,能滋陰潤燥,起到調和附子藥性,防止其過於燥烈,避免傷及脾胃的作用,使藥效更平和,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

附子都氣丸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氣虛和陽虛的症狀。其組成中包含山茱萸,這是因為山茱萸具有補肝腎、益陰生津的特性。山茱萸能夠增強脾胃的運化功能,進而提升人體的整體抗病能力,特別是在氣虛的患者中,山茱萸可以加強身體對外界環境的適應力。

此外,山茱萸還能對心腎的不相交進行調節,促進心腦的血液循環,維持情緒的穩定,對於產生因氣虛導致的疲倦或情緒低落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在附子都氣丸中,山茱萸的運用協調了整個方劑的藥理作用,形成了一個有效的補氣、補陽的整體療效。因此,山茱萸作為該方劑的重要成分,能夠提高治療效果,實現身心的調和和平衡。

附子都氣丸中加入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益腎陰,滋養心血: 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肝、腎經,具有滋陰補血、生津潤燥的功效。附子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膀胱經,溫陽補腎,回陽救逆。二者相配,寒熱相濟,陰陽調和,可溫陽補腎的同時,滋陰補血,既能溫補腎陽,又能滋養心血,使心腎相交,陰陽平衡。

2. 協調藥性,降低附子毒性: 附子性溫熱,有毒性,容易傷陰耗血。熟地黃性寒,能滋陰補血,可減緩附子的燥熱之性,防止其傷陰耗血,起到降低附子毒性的作用。

附子都氣丸中包含澤瀉,主要原因如下:

  1. 利水滲濕:澤瀉性寒,味甘淡,入膀胱、腎經,具有利水滲濕之效。附子性熱,可溫陽化氣,但容易導致濕熱內蘊。澤瀉能利水消腫,將體內多餘的水分排出,避免濕熱鬱結,有助於平衡附子的溫燥之性。
  2. 協調藥性:附子都氣丸以溫陽化氣為主,但附子溫熱之性較強,若單用附子,容易耗傷津液。澤瀉能利水滲濕,降低附子的燥熱之性,使藥性更加協調,避免過於溫燥,達到溫陽而不傷津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附子都氣丸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由六味地黃丸加附子、五味子而成,其傳統主治「陽虛惡寒,小便頻數,下焦不約,咳喘痰多」,反映其針對「腎陽虛衰,氣化失常兼腎不納氣」之證。

  1. 陽虛惡寒:附子大辛大熱,溫補腎陽,散寒固表,改善陽虛不能溫煦之畏寒。
  2. 小便頻數,下焦不約:腎陽不足則膀胱氣化無力,六味地黃丸滋陰固腎,附子助陽以約束下焦,減少頻尿。
  3. 咳喘痰多:此屬「腎虛不納氣」,五味子斂肺止咳,配合附子溫腎攝納,使肺氣得降。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六味地黃丸為底方:滋腎陰(熟地、山茱萸、山藥),瀉虛火(澤瀉、丹皮、茯苓),奠定補腎基礎。
  2. 附子溫陽
    • 補六味地黃丸偏陰之不足,轉為「陰陽雙補」,尤其針對腎陽虛衰。
    • 助氣化以改善水液代謝(小便頻數)、溫通經脈以除寒(惡寒)。
  3. 五味子斂氣
    • 與附子協同,一溫一斂,共奏「納氣歸腎」之功,治咳喘;
    • 酸收之性固攝下焦,輔助改善遺尿、頻尿。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體現「陰中求陽,陽中固陰」之法,以六味地黃丸滋陰為體,附子助陽為用,五味子調節氣機。適合腎陽虛為主,兼陰虛根基或氣不歸元之證,通過溫補下元、斂肺固腎,標本兼治。

傳統服藥法


六味地黃丸加附子2兩,五味子3兩。
煉蜜為丸服。
口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附子都氣丸, 出處:《飼鶴亭集方》。 組成:六味地黃丸加附子2兩,五味子3兩。 主治:陽虛惡寒,小便頻數,下焦不約,咳喘痰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