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附丸

粟附丸

SU FU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粟附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陽散寒,回陽救逆:附子性溫,入心、腎、脾經,具有回陽救逆、溫陽散寒、止痛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陽氣虛衰所致的脾胃虛寒、四肢冰冷、心悸氣短等症,附子能溫補陽氣,驅寒散寒,改善症狀。
  2. 協同作用,增強療效:粟附丸中的其他藥材,如蒼朮、白朮等,主要作用於脾胃,而附子則能溫補脾陽,促進脾胃運化,增強其他藥材的療效。附子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溫陽散寒、健脾和胃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粟附丸》**主治「脾胃虛弱,四肢倦怠,肌體瘦弱,臟腑受濕,大便頻數,全不思食」,其病機核心在於:

  1. 脾胃氣陽兩虛:症見倦怠、瘦弱、不思飲食,乃中焦運化無力,氣血生化不足。
  2. 濕濁內困:大便頻數、臟腑受濕,反映陽虛不能化濕,濕邪下注大腸。
  3. 火不生土:脾胃虛寒與腎陽不足相關,附子溫補命門,間接助脾胃運化。

此方標本兼顧,既補中陽,又祛濕濁,尤適於虛寒夾濕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藥物配伍解析

  1. 附子(炮製後)

    • 溫腎助陽:大熱之性直入少陰,補命門火以暖脾土,解決「火不生土」之根本。
    • 散寒祛濕:通過溫陽化氣,逐臟腑寒濕,改善大便頻數(寒濕下泄)。
    • 配伍關鍵:與粟米同煮,取其甘緩制附子燥烈,避免傷陰耗氣。
  2. 陳粟米(生用與炒用並施)

    • 健脾益氣:甘平入脾胃,補中焦虛弱,助運化而改善食慾。
    • 炒用醒脾:炒香增強燥濕之性,與生粥和丸,一醒脾一養胃,剛柔相濟。
    • 粥和丸護正:原煮附子之粟米粥為黏合劑,兼具護胃緩附毒之效。
  3. 陳橘皮湯送服

    • 加強理氣化濕:橘皮辛溫,輔助附子行氣祛濕,防補藥壅滯。

(二)製法深意

  • 附子與粟米同煮:取粟米甘緩之性制附子毒性,且使藥性融入粥中,溫補而不峻。
  • 炒粟米與附子共研:炒後增強溫燥之性,助附子祛濕;生熟同用,補瀉兼施。
  • 梧桐子大丸劑:小丸漸消,適合脾胃虛弱患者緩圖療效。

三、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陽健脾、化濕和中」為總則,結構嚴謹:

  • 附子為君,溫補命門之火,散寒濕;
  • 陳粟米為臣佐,既健脾益氣,又制附子毒性,兼祛濕濁;
  • 橘皮湯為使,引藥入中焦,助氣化濕。
    全方體現「補而不滯、溫而不燥」的配伍智慧,針對脾胃虛寒夾濕之證,通過火土相生、標本同治而收效。

傳統服藥法


陳粟米1升,附子1兩(共得2枚者)。
上同於鍋銚內,入水煮令附子透,取出附子切作片子,焙乾,又別取陳粟米半升,水淘令淨,控乾,文火炒令香熟,同附子碾為末,取原煮附子者粟米粥和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50丸,空心、食前陳橘皮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粟附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六。 組成:陳粟米1升,附子1兩(共得2枚者)。 主治:脾胃虛弱,四肢倦怠,肌體瘦弱,臟腑受濕,大便頻數,全不思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