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角丸

麋角丸

MI JI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60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60.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脾經 33%
心經 33%
腎經
脾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麋角丸中加入附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 附子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麋角丸主治陽氣虛衰,寒邪內侵所致的腰膝痠軟、畏寒肢冷等症狀,而附子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以溫暖臟腑,驅散寒邪,改善陽氣不足的情況。
  2. 助陽補腎: 附子具有補腎壯陽之功效,可以增強腎陽,提高機體免疫力。麋角丸中加入附子,可以配合麋角、杜仲等藥材,共同發揮補腎壯陽,強筋健骨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腰膝痠軟、陽痿早洩等腎陽虛衰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麋角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本方主治「虛勞,腎氣久弱」所致諸症,核心病機為腎陽衰微、精關不固。腎陽虧虛則氣化無力,故見「陰下濕癢、小便遺失」;腎失封藏則「精洩不禁」;腎精不足、虛火擾神則「夜夢鬼交」。此方通過溫補腎陽、填精益髓以固攝下元,兼具強筋骨、烏鬚髮之效,符合「兒老還少」的抗衰老理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主藥推測(缺原文完整組成,依主治反推)

    • 麋角:必為君藥,性溫味甘鹹,《本草綱目》載其「添精補髓,益血脈,暖腰膝」,較鹿角更專補腎陽,兼能固精止遺,針對腎氣久弱之核心病機。
    • 輔以補藥:可能配伍熟地黃、肉蓯蓉等滋陰助陽之品,以「填骨髓」;或佐山茱萸、五味子收澀精氣,治遺精鬼交。
  2. 加減用藥解析

    • 氣滯配藥(枳實、青木香):若兼氣機壅滯,加枳實破氣消積、青木香行氣止痛,此二者宣通三焦,防補藥滋膩礙胃,亦助陽氣布散。
  3. 製服法與藥效強化

    • 丸劑緩補:以稠粥狀煎液和藥作丸,取「丸者緩也」之意,久服漸進,適合虛勞需長期調理者。
    • 三果漿送服:可能指余甘子、訶子等鞣酸豐富之果實煎汁,既固澀下焦,又解藥燥性;酒送服則溫通血脈,助藥力達腎。
  4. 療效機轉推論

    • 先通後補:服後「腹內諸疾自相驅逐」反映方中或有輕微活血行氣之品(如青木香),先疏瀉瘀滯,再賴麋角等補益,符合「欲補先瀉」思路。
    • 丹石毒化解:若曾服金石丹藥致熱毒內積,以三黃丸(黃連、黃芩、大黃)清熱,為古典解毒法,彰顯配伍靈活性。

總結
本方以麋角為核心,溫腎填精為主軸,佐行氣、固澀、解毒之法,標本兼顧。其「發白更黑」之效,實源於腎精充盈而榮髮;「多泄氣能食」則反映補中有疏,脾胃氣機得振。整體體現中醫「腎主生殖、主骨生髓」理論,通過補腎陽、益精血以恢復下元固攝之功。

傳統服藥法


其患氣者,加枳實、青木香、准前各1大兩
明耳目,補心神,安臟腑,填骨髓,理腰腳,能久立,發白更黑,兒老還少。
上為散,共煎,又可一食時候,藥似稠粥即止火,少時歇熱氣,即投諸藥散相和,攪之相得,仍待少時漸稠,堪作丸,即以新器中盛之,以眾手一時丸之,如梧桐子大;若不能眾手丸,旋暖漸丸亦得;如粘手,著少酥塗手。
初每服30丸,空腹取三果漿以送下;如無三果漿,酒送下亦得,日加1丸,至50丸為度,日2次。服經一月,腹內諸疾自相驅逐,有微利勿怪,漸後多泄氣能食。若先曾服丹石等藥,即以三黃丸食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低血壓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營養不良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再生障礙性及其他貧血產後乳汁不足骨質疏鬆症陰囊搔癢四肢痿軟無力

相同名稱方劑


麋角丸,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生麋角(鎊爲屑)10兩,附子1兩。 主治:久服填骨髓,補虛勞,駐顔色,去萬病。主治:真元虧耗,營衛勞傷,精液不固,大便不調,食少乏力。

麋角丸, 出處:《三因》卷九。 組成:麋角1斤(鎊,酒浸1宿),熟地黃4兩,大附子(生,去皮臍)1兩半。 主治:五痿。皮緩毛瘁,血脈枯槁,肌肉薄著,筋骨羸弱,飲食不滋,庶事不興,四肢無力,爪枯發落,眼昏唇燥,疲憊不能支持。

麋角丸, 出處:《聖惠》卷九十八。 組成:麋角屑3兩(以酥拌,炒令微黃),肉蓯蓉2兩(酒浸1宿,刮去皺皮,炙乾),硫黃2兩(細研,水飛過),補骨脂2兩(微炒),茴香子1兩,附子2兩(炮裂,去皮臍),木香1兩,桂心1兩,龍骨1兩,巴戟2兩。 主治:補暖下元,溫中治氣。主治:久積虛冷。

麋角丸, 出處:《本草綱目》卷五十一引《彭祖服食經》。 組成: 麋角丸(《本草綱目》卷五十一引《彭祖服食經》。)出處:《本草綱目》卷五十一引《彭祖服食經》。組成:麋角(刮爲末)10兩,生附子1枚。主治:使人丁壯不老,房室不勞損,氣力顔色不衰。 。 主治:使人丁壯不老,房室不勞損,氣力顔色不衰。

麋角丸, 出處:《雞峰》卷九。 組成:麋角半斤(鎊細,以牛乳少許拌和得所,于小瓶子內以大麥壓,蒸一伏時),黃耆2兩,補骨脂2兩,當歸2兩,龍骨2兩,韭子3兩,蛇床子1兩,石龍芮1兩,覆盆子1兩,附子1兩,遠志1兩,續斷1兩,石斛1兩,柏子仁1兩,人參。 主治:虛勞,腎氣久弱,陰下濕癢,小便遺失,夜夢鬼交,精泄不禁。

麋角丸, 出處:《雞峰》卷七。 組成:麋角霜1斤,白龍骨半斤(佳者,杵碎,以絹袋盛,蒸1日),天雄10兩(長大者,酒浸一伏時,炮,未得出,再于酒內浸,再浸再炮,如此經7次,候放冷,取去皮臍),紅椒半斤(去目并合口者,酒浸1宿,放微乾,于新盆內以慢火炒去汗,杵篩取紅),菟絲5兩(淘去浮者,酒浸一伏時,蒸1次,搗爛細,焙乾),牡蠣5兩(水浸洗,火煅通赤,放冷,研),韭子2兩,肉蓯蓉2兩,磁石1兩,金钗2兩,石斛2兩,肉桂2兩,巴戟2兩,木賊2兩,朱砂1兩,澤瀉2兩,陽起石2兩。 主治:壯筋骨,實下元,秘精,安魂定魄,卻老延年,補壯腰膝。主治:一切風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