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摩頭附子膏中包含附子,乃因其具有強烈的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效。
附子性溫熱,入心、腎、脾經,可溫補心陽,振奮腎氣,驅散寒邪。其辛散之力,可開通經絡,使血脈流通,溫煦臟腑,抵禦外邪。
故摩頭附子膏中以附子為君藥,針對寒邪入侵、陽氣虛衰之症,起到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摩頭附子膏》傳統功效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風頭眩」,即風邪上擾頭部所致之眩暈症,其特徵或見頭暈目眩、頭重如裹,或伴頭皮緊脹感,屬外風或內風挾寒濕上攻之證。古代醫家以「摩頭」外治法,使藥力直達病所,旨在散風邪、通絡振陽。
組成與藥理推論
附子(炮製後):
- 性大熱,通行十二經,尤善逐風寒濕邪。炮製後毒性減而溫通效存,能提振頭部陽氣,促進氣血上榮,緩解寒性頭眩。
- 現代觀點:其所含烏頭類生物鹼可能透過擴張局部血管、改善微循環,達到「散寒通絡」效果。
鹽花(精製鹽):
- 味鹹入腎,古人認為可引藥下行,但此方反用其「上行透表」之性,助附子開毛竅、滲濕邪,合「風藥上達」之理。
- 外用時,高滲透壓或能刺激頭皮經絡,協同附子增強藥效透入。
麻油為媒介:
- 性潤而滑,能緩和附子刺激性,延長藥效停留時間,同時滋養頭皮,防風燥傷陰。
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以「溫通+滲透」為核心:
- 祛風散寒:附子溫熱之性直驅頭部風寒,鹽花助藥透皮,共解表邪。
- 升降相因:鹽性上行載藥,附子固護陽氣,使清陽得升而眩暈自止。
- 外治捷徑:避開內服附子之險,透過頭皮(諸陽之會)快速吸收,調整局部氣血。
延伸思考
若眩暈兼見熱象(如面赤口苦),此方恐非所宜,因附子大熱、鹽性辛走,或助火勢。然古代外用峻藥之巧思,體現「經絡調控」與「藥勢引導」的細緻配合。
傳統服藥法
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鹽花半兩。
上為細末,以麻油和如稀餳。
洗頭摩之,每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暈眩梅尼爾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摩頭附子膏,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六。 組成:附子(炮裂,去皮臍)半兩,鹽花半兩。 主治:風頭眩。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