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槐黃散中加入附子,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溫陽散寒,助槐花清熱解毒: 槐花性寒,善於清熱涼血,但其寒性較烈,易傷脾胃。附子性溫熱,可溫陽散寒,助槐花清熱解毒之效,避免寒涼傷脾胃。
- 扶正祛邪,增強療效: 槐黃散主治濕熱蘊結,導致的瘡瘍腫毒、濕疹等病症。附子溫陽補氣,可扶正祛邪,增強槐花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使療效更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黃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五痔」,古代所稱五痔多指牡痔、牝痔、脈痔、腸痔、血痔等類型,其核心病機為氣血失調、濕熱下注或中氣不足所致之肛門腫痛、出血或脫垂。槐黃散以益氣養血、涼血止血為主,適用於痔瘡兼見氣血虛弱或血熱出血之證。
二、組成藥物的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黃耆(1兩):
- 為君藥,性甘溫,補氣昇陽,針對痔瘡久病或出血導致的中氣下陷,能提舉固攝肛門,改善脫垂。
- 氣足則能統血,輔助止血,尤適氣虛不攝之慢性出血。
當歸(3分):
- 養血活血,與黃耆相配成「當歸補血湯」之意,氣血雙補。
- 痔瘡出血易致血虛,當歸兼能潤腸通便,緩解因便秘加重痔瘡之惡性循環。
槐花(3分):
- 性涼,清大腸濕熱、涼血止血,為治痔瘡便血要藥,直接針對血熱妄行之出血。
- 現代研究證實其含蘆丁,能增強毛細血管彈性。
白朮(3分)、人參(3分):
- 二者助黃耆補脾益氣,加強昇提之力。白朮燥濕健脾,減少濕熱下注;人參大補元氣,扶正以祛邪。
- 體現「治痔先治脾」思想,脾運健則濕熱不生,氣血生化有源。
芍藥(3分):
- 此處當用白芍,養血斂陰、緩急止痛,合當歸調和肝血,緩解肛門腫痛;
- 其酸收之性亦可輔助止血,與槐花協同控制出血。
三、全方配伍原理
- 標本兼顧:以槐花清熱止血治標,黃耆、人參等補氣治本,適合正虛邪實(氣血虛兼濕熱)之痔瘡。
- 氣血同調:補氣藥與養血藥並用,改善氣虛血弱體質;芍藥、當歸調肝血,疏泄腸道氣機。
- 升降相因:黃耆昇提,槐花降泄,共調腸道氣機,恢復肛門局部氣血運行。
四、潛在應用延伸
除五痔外,本方氣血雙補兼涼血之效,或可用於慢性腸炎便血、產後肛門裂傷等屬氣血兩虛夾熱者,然需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當歸3分,槐花3分,白朮3分,人參3分,芍藥3分。
上為末。
每服1錢,米飲送下;小兒半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槐黃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 組成:槐黃2兩(微炒),附子1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五痔。
槐黃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三十引《孔氏家傳》。 組成:黃耆1兩,當歸3分,槐花3分,白朮3分,人參3分,芍藥3分。 主治:便鮮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